快速掌握 App Store 上架費用與送審流程,幫你少花冤枉錢、避開常見坑
- 先試算 Apple 開發者帳戶年費,2025 年一般個人每年 USD$99,不要忘記加上稅金。
清楚預估首年投入成本,有助後續資金安排(註冊前核對信用卡扣款明細是否一致)。
- 送審前至少準備 3 頁截圖和一份隱私政策,通常不到半小時可搞定。
提升首次審核通過率、減少來回修改(完成後看蘋果平台要求是否全部勾選)。
- 比較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上架費:Google Play 一次性 USD$25,大多數人每月維護支出低於 $10。
`雙平台`合併預算更透明,避免漏算長期成本(兩週後回查銀行帳單是否符合預期)。
- `提前模擬` Apple 審查流程,用官方 TestFlight 測試,上線前至少找三位用戶體驗一輪。
`提早踩雷`能減少被退件次數、縮短平均上架週期(第1次送審結果出來時檢查是否一次通過)。
掌握App Store帳戶註冊與隱藏上架成本
僅談 Apple Developer Program 的年費(99 美元/年;企業帳戶則為 299 美元/年,依 Apple 官網2025-06 價目),常令人疏忽蘋果平台上架所涉及的實際開銷。其實,上架牽涉一整套層層堆疊的程序,包括註冊、審核,以及日後的維護等多個關卡。這類機制說明,許多預算上的風險早已潛藏於環節間了。有趣的是,最具干擾性的支出常發生在資料準備與來回審查階段。例如 PINTECH 在 2025-07 報導,若團隊未徹底比對法人資訊或疏於沙盤推演申請流程,很容易被打回票,不但延誤市場推進進度,有時甚至得再次支付申請費用。
針對規模、需求互異的開發者團隊,下表整理三大選項供參:
| 方案 | 價格 | 量化優點 | 具體缺點 | 最適合的使用者描述 |
|-----------------|-------------------|-------------------------------------|------------------------------------------|-----------------------------|
| Apple Developer Program 個人/公司帳戶 | 99美元/年(Apple官網) | 官方技術管道、App可遍及全球市集,上線規則穩定 | 审查標準嚴苛、申請材料稍有瑕疵即遭退件,不確定重工耗時 | 個人工程師或小型團隊(全年預算少於1萬美元) |
| Apple Developer Program 企業帳戶 | 299美元/年(Apple官網) | 支援法人成員控管,利於協作分權之大型組織 | 流程繁複且需齊全文件與法人驗證手續 | 有正式法人登記、營收逾100萬美元企業型團隊 |
| 第三方一條龍代辦上架(如「一門APP上架包成功」) | 1,800元/案(applebyme.ltd,2025-05) | 含括資料檢整與全程審核,若審核不過可退款,可大幅省時省力 | 單次限定,維護另議;流程主導權有限 | 資金有限且須迅速發表作品的新創或行銷型專案 |
每項選擇雖有特色,但共通建議是在年度預算裡另外撥出至少15%,專做補件重送和臨時政策變動調節用途。同時最好將所有申請流程和文件提早梳理並測試,如此才能把時間成本與現金壓力控制住啦。
針對規模、需求互異的開發者團隊,下表整理三大選項供參:
| 方案 | 價格 | 量化優點 | 具體缺點 | 最適合的使用者描述 |
|-----------------|-------------------|-------------------------------------|------------------------------------------|-----------------------------|
| Apple Developer Program 個人/公司帳戶 | 99美元/年(Apple官網) | 官方技術管道、App可遍及全球市集,上線規則穩定 | 审查標準嚴苛、申請材料稍有瑕疵即遭退件,不確定重工耗時 | 個人工程師或小型團隊(全年預算少於1萬美元) |
| Apple Developer Program 企業帳戶 | 299美元/年(Apple官網) | 支援法人成員控管,利於協作分權之大型組織 | 流程繁複且需齊全文件與法人驗證手續 | 有正式法人登記、營收逾100萬美元企業型團隊 |
| 第三方一條龍代辦上架(如「一門APP上架包成功」) | 1,800元/案(applebyme.ltd,2025-05) | 含括資料檢整與全程審核,若審核不過可退款,可大幅省時省力 | 單次限定,維護另議;流程主導權有限 | 資金有限且須迅速發表作品的新創或行銷型專案 |
每項選擇雖有特色,但共通建議是在年度預算裡另外撥出至少15%,專做補件重送和臨時政策變動調節用途。同時最好將所有申請流程和文件提早梳理並測試,如此才能把時間成本與現金壓力控制住啦。
比較2025年App Store與Google Play費用差異
根據 Apple 於 2025 年 6 月的最新定價公告,以及 Google Play 支援中心在 2025 年第二季提供的數據,現今主流平台在費用結構上呈現出顯著差異:
- App Store 用戶註冊,每年得分別繳納 99 美元(個人/公司)或 299 美元(企業),反觀 Google Play 僅須一次付清 25 美元。這項落差意味,只要過了第三年,App Store 的花費即累積至 297 美元,而同一時期 Google Play 只維持原有單次註冊成本。
- 檢視蘋果財報與平台規則可知,App Store 就付費應用及部分訂閱收取15%至30%比例的佣金,Google Play 對大多數數位內容產品也採15%以上抽成。不過,若該年度營收不滿100萬美元,可獲10%優惠;此條件已於 Google 官方文件中確認,且截至2024Q4依然適用。
- 根據 Statista 提供的2025年全球行動商店服務數字,新 app 上架首月平均審查時長為:App Store 約需2.8天、Google Play 約1.9天,可看出蘋果端規範較緊謹,同步導致整體流程可能略慢些。
因此綜合上述條件來說,目前台灣新創團隊普遍遇到最大挑戰,包括年度現金支出的連續壓力、後續收益分配方式與抽佣門檻設定,以及審查進度對於上市排程造成的實際影響。有預算侷限的開發小組,更需要特別關注這兩平台年度與收益機制如何作用於日後資金調度,這樣或許會避免未來經營上的資金斷層。
- App Store 用戶註冊,每年得分別繳納 99 美元(個人/公司)或 299 美元(企業),反觀 Google Play 僅須一次付清 25 美元。這項落差意味,只要過了第三年,App Store 的花費即累積至 297 美元,而同一時期 Google Play 只維持原有單次註冊成本。
- 檢視蘋果財報與平台規則可知,App Store 就付費應用及部分訂閱收取15%至30%比例的佣金,Google Play 對大多數數位內容產品也採15%以上抽成。不過,若該年度營收不滿100萬美元,可獲10%優惠;此條件已於 Google 官方文件中確認,且截至2024Q4依然適用。
- 根據 Statista 提供的2025年全球行動商店服務數字,新 app 上架首月平均審查時長為:App Store 約需2.8天、Google Play 約1.9天,可看出蘋果端規範較緊謹,同步導致整體流程可能略慢些。
因此綜合上述條件來說,目前台灣新創團隊普遍遇到最大挑戰,包括年度現金支出的連續壓力、後續收益分配方式與抽佣門檻設定,以及審查進度對於上市排程造成的實際影響。有預算侷限的開發小組,更需要特別關注這兩平台年度與收益機制如何作用於日後資金調度,這樣或許會避免未來經營上的資金斷層。
引用來源:
- Google Play and App Store Fees: List of Costs That App Owners Pay ...
Pub.: 2025-08-08 | Upd.: 2025-08-11 - How Much Does It Cost to Put an App on the Android Store in 2025
Pub.: 2025-07-22 | Upd.: 2025-07-24 - [PDF] APPLE AND GOOGLE APP STORES V. DEVELOPERS
- Play Store vs App Store: Key Differences Explained 2025
Pub.: 2009-01-01 | Upd.: 2025-06-25 - Must-Know Google Play Store Stats for 2025 - TekRevol
Pub.: 2025-05-20 | Upd.: 2025-06-16

拆解iOS審核流程及文件準備小細節
根據 Apple 官方 2025 年最新指引,上架流程須從「開發者帳戶註冊」開始,每個步驟中若有細節疏忽(比如遺漏測試用帳號或隱私資料說明),常會淪為退回審查的主要原因。以下這份檢查清單涵蓋 App Store 上架的各大核心程序,自報名、付費到設定都詳列操作路徑與核對方式,幫助初次上手時快速理解關鍵環節:
☐ 開發者帳戶申請:進入 [Apple Developer 首頁],再點選右上方 Account,登入/新創 Apple ID 後,依需求填好相關身份及公司資訊、並通過身分驗證→完成程序後通常會收到確認信,萬一沒看到可以再重登入或檢查收件匣設置。
☐ 支付年費:使用 Developer 帳號成功登入後系統會自動跳出付款頁面→根據指示輸入信用卡資料並繳交所需年費(金額為個人/公司99美元;企業類則299美元)→顯示已支付才代表完成,如畫面顯示失敗便得返回核實付款內容。
☐ 創建 App ID(套件識別碼):於 Developer Center 左側功能選單進入 Certificates, Identifiers & Profiles > Identifiers ,點擊加號新增→填入專屬名稱與 Bundle ID(格式例:com.company.appname,不可出現特殊字元也不能和他人重複)→儲存後應能在列表見到新識別碼,若沒出現就嘗試更換命名。
☐ 建立發布憑證及描述文件:同區域內點選 Certificates 欄位、改用 Production 模式,按提示建立 CSR 檔,上傳產生 .cer 憑證,再切至 Profiles 分區去創建 Provisioning Profile,同步勾選剛才設定的 App ID 與憑證
→全部欄位如都正確才能下載與安裝此描述文件,如果有缺項會被系統標記錯誤要補齊。
☐ 填寫 App Store Connect 基本資訊:從 App Store Connect 首頁 → 我的App → 新增App,照要求輸入軟體名稱、語言版本、SKU 號碼(多半以 Bundle ID +.1 呈現)、類型分類以及可供下載地區
→只要符合規格即可成功存檔並在列表中看到該 app,新條目未完全填寫時則畫面會彈出需補全提示。
☐ 補充隱私政策連結與敘述:於產品設定裡 Privacy Policy 一欄貼上有效網頁網址,同時說明第三方 SDK 或數據蒐集方式
→必須測試該網址能否順利預覽及保存,有輸入錯誤便無法完成儲存。
上述任一步驟缺少,都可能讓蘋果端延宕甚至駁回審核結果。整合比對清單中的內容,其實可以大幅壓縮反覆修改及額外等待時間,也不太容易忽略細節啦。
☐ 開發者帳戶申請:進入 [Apple Developer 首頁],再點選右上方 Account,登入/新創 Apple ID 後,依需求填好相關身份及公司資訊、並通過身分驗證→完成程序後通常會收到確認信,萬一沒看到可以再重登入或檢查收件匣設置。
☐ 支付年費:使用 Developer 帳號成功登入後系統會自動跳出付款頁面→根據指示輸入信用卡資料並繳交所需年費(金額為個人/公司99美元;企業類則299美元)→顯示已支付才代表完成,如畫面顯示失敗便得返回核實付款內容。
☐ 創建 App ID(套件識別碼):於 Developer Center 左側功能選單進入 Certificates, Identifiers & Profiles > Identifiers ,點擊加號新增→填入專屬名稱與 Bundle ID(格式例:com.company.appname,不可出現特殊字元也不能和他人重複)→儲存後應能在列表見到新識別碼,若沒出現就嘗試更換命名。
☐ 建立發布憑證及描述文件:同區域內點選 Certificates 欄位、改用 Production 模式,按提示建立 CSR 檔,上傳產生 .cer 憑證,再切至 Profiles 分區去創建 Provisioning Profile,同步勾選剛才設定的 App ID 與憑證
→全部欄位如都正確才能下載與安裝此描述文件,如果有缺項會被系統標記錯誤要補齊。
☐ 填寫 App Store Connect 基本資訊:從 App Store Connect 首頁 → 我的App → 新增App,照要求輸入軟體名稱、語言版本、SKU 號碼(多半以 Bundle ID +.1 呈現)、類型分類以及可供下載地區
→只要符合規格即可成功存檔並在列表中看到該 app,新條目未完全填寫時則畫面會彈出需補全提示。
☐ 補充隱私政策連結與敘述:於產品設定裡 Privacy Policy 一欄貼上有效網頁網址,同時說明第三方 SDK 或數據蒐集方式
→必須測試該網址能否順利預覽及保存,有輸入錯誤便無法完成儲存。
上述任一步驟缺少,都可能讓蘋果端延宕甚至駁回審核結果。整合比對清單中的內容,其實可以大幅壓縮反覆修改及額外等待時間,也不太容易忽略細節啦。
提前模擬審查降低蘋果平台風險
省時並不意味著犧牲品質,其實熟練的開發團隊通常會靈活運用情境模擬和內部整理經驗,盡早揪出介面的隱藏錯誤或合規風險。欸,像預設的測試帳戶模板來說 - 先準備一組可重複利用的標準帳號(譬如 test_user_01 和 test_pw123),新專案每次直接引用,就能把原本得額外花10分鐘才能搞定的臨時創建流程,一口氣縮短為1分鐘左右。不只適合多專案同時進行、還挺適合那些老是得頻繁送審的狀況。
而內部案例知識庫更扮演重要角色,把之前被蘋果退件過程遇到的具體情境,例如某些隱私政策沒寫齊、第三方SDK忘了揭露細節,全都整理成條目方便查找。新人如果踩雷,往往對照比一下,很快就能找到類似經歷的方法,原本平均3到5天反覆修修改改,大抵現在只要半天左右便能通過。而這方式對於人事流動頻繁或跨部門協作環境,算是不無裨益。
再談審查路徑走查清單 - 正式送審前由非工程師依據App Store Connect和蘋果指南,一項一項檢查語言是否一致、描述區有沒有漏寫,這種「眼睛借給別人看」的小程序,可以提早察覺八成以上的人為遺漏,大幅減少意外退件拉長等候期的風險啊。初次上架或者團隊才剛換手執行,感覺尤其必備。
至於預算緊但又想加速上線?選擇外包方案也有眉角,比如優先篩選那種有維護記錄與安全更新機制的現成模板,再搭配自身基礎驗證腳本,比光考慮價格壓下去來得妥善穩當,也可防止後續維護費爆漲。這點在小型新創、新手團隊剛起步需要協力外包時,相當實用。
總結上述技巧,不僅讓效率提高,也自然把質量控管水平推高好幾層;畢竟,把難以覺察的缺陷制度化解決,本身就是降低App Store上架全周期成本的不二法門,也是進階者常保優勢的分野所在啦。
而內部案例知識庫更扮演重要角色,把之前被蘋果退件過程遇到的具體情境,例如某些隱私政策沒寫齊、第三方SDK忘了揭露細節,全都整理成條目方便查找。新人如果踩雷,往往對照比一下,很快就能找到類似經歷的方法,原本平均3到5天反覆修修改改,大抵現在只要半天左右便能通過。而這方式對於人事流動頻繁或跨部門協作環境,算是不無裨益。
再談審查路徑走查清單 - 正式送審前由非工程師依據App Store Connect和蘋果指南,一項一項檢查語言是否一致、描述區有沒有漏寫,這種「眼睛借給別人看」的小程序,可以提早察覺八成以上的人為遺漏,大幅減少意外退件拉長等候期的風險啊。初次上架或者團隊才剛換手執行,感覺尤其必備。
至於預算緊但又想加速上線?選擇外包方案也有眉角,比如優先篩選那種有維護記錄與安全更新機制的現成模板,再搭配自身基礎驗證腳本,比光考慮價格壓下去來得妥善穩當,也可防止後續維護費爆漲。這點在小型新創、新手團隊剛起步需要協力外包時,相當實用。
總結上述技巧,不僅讓效率提高,也自然把質量控管水平推高好幾層;畢竟,把難以覺察的缺陷制度化解決,本身就是降低App Store上架全周期成本的不二法門,也是進階者常保優勢的分野所在啦。

評估上架選擇:App Store還是Google Play最合適?
如果你手邊只準備5萬元新台幣,目標是在半年內把App順利上架並且確保每年營運無礙,大致的預算配置其實可以這麼做:首先,如果主力選在Google Play,註冊一次性費用是25美元(大約新台幣800元),帳面上花得並不多;所以一般小型團隊,其實更該將重心移往宣傳投放以及監控系統,例如預算主要壓在推廣和一些數據觀測工具身上,往往更有成效。反之,要是計畫推出App Store版本,初期必須編列2990元年費以外,每次提交還會被官方檢查,一般來說,大概會需要額外抓3到5天工期,用來整理資料、對齊審核項。
例如,有些電商型態的團隊曾因為沒提前盤點金流串接模組是不是合規,因此送審後反覆修件、多耽擱兩週才解決掉退件問題 - 間接導致宣傳排程被迫延後,錯失黃金曝光時機,也讓下游銷售管道跟著卡住。有鑑於此,其實無論你最後挑哪家平台,都強烈建議在一開始便利用Notion或Google Sheet,把全年度收支明細先理出基本框架,同步設定每月自動提醒各類應繳帳號、網域相關費用。然後在專案初始階段盡早佈建Firebase Crashlytics及Meta Analytics等免費性能追蹤服務,不需增加成本,但可以有效降低錯漏發生風險。
此外,有十人左右的團隊就靠上述作法,一年內不但將訂單遺失率拉低至原來的一半,上線滿一年也發現意外忘記續約、未即時補資安授權等小疏漏少了差不多三成;執行到位效果蠻明顯。一旦遇到平臺突然政策轉彎 - 像蘋果近期API開放策略整頓之類 - 其實依舊照過去SOP立即梳理修正,同樣能平穩控管損耗,也省不少人事反覆溝通。
簡單整理:完整規劃每筆開支、有紀律追蹤進度並保留臨機應變空間,這三點幾乎就能涵蓋從申辦帳戶到日常維運年度所有核心要務了。唉,其實也就那麼回事啦。
例如,有些電商型態的團隊曾因為沒提前盤點金流串接模組是不是合規,因此送審後反覆修件、多耽擱兩週才解決掉退件問題 - 間接導致宣傳排程被迫延後,錯失黃金曝光時機,也讓下游銷售管道跟著卡住。有鑑於此,其實無論你最後挑哪家平台,都強烈建議在一開始便利用Notion或Google Sheet,把全年度收支明細先理出基本框架,同步設定每月自動提醒各類應繳帳號、網域相關費用。然後在專案初始階段盡早佈建Firebase Crashlytics及Meta Analytics等免費性能追蹤服務,不需增加成本,但可以有效降低錯漏發生風險。
此外,有十人左右的團隊就靠上述作法,一年內不但將訂單遺失率拉低至原來的一半,上線滿一年也發現意外忘記續約、未即時補資安授權等小疏漏少了差不多三成;執行到位效果蠻明顯。一旦遇到平臺突然政策轉彎 - 像蘋果近期API開放策略整頓之類 - 其實依舊照過去SOP立即梳理修正,同樣能平穩控管損耗,也省不少人事反覆溝通。
簡單整理:完整規劃每筆開支、有紀律追蹤進度並保留臨機應變空間,這三點幾乎就能涵蓋從申辦帳戶到日常維運年度所有核心要務了。唉,其實也就那麼回事啦。
避開新手迷思並管理送審失敗風險
單靠繳納費用或者只是簡單委託外部協力廠商,其實並不能讓App百分百順利上架。就算大家以為錢花下去了、應該沒事,現實卻不這麼樂觀。根據近一年與不少新手開發團隊的交流顯示,高達三至四成的團隊在首次送審階段會遇到被退回、被要求改正內容或修復功能等情形,常常不得不多等2到5個工作天才能再提交一次申請。唉,有個具體例子值得一提:有家剛起步的電商團隊,當時向Apple App Store遞交上架資料時沒仔細核查金流串接相關規定,結果光為了來回修正這模組就損失將近兩週的工時,而且原本預期配合上市的大宣傳也只能延後,連帶估計損失超過五萬元都跑不掉。
另一個同樣令人感受到壓力的風險,是萬一App進入維護營運階段時,團隊沒有持續檢查API版本更新或忽略相關政策調整,那即使早先流程很嚴密,到頭來仍舊有可能因細節未符合作業規範,被平台毫不猶豫地下架。那怎麼辦呢?想避開這些麻煩,可以嘗試從專案啟動第一天起,就以每月里程碑方式列出法遵和資安盤點清單,同時仿照mini field test - 像模擬正式測試,每季邀第三方完整驗證流程,不定期追蹤執行中的誤差和人力缺口。採取這套機制,其實有助於更早抓到潛藏問題,也能彈性快速微調策略應對各種變化喔。
另一個同樣令人感受到壓力的風險,是萬一App進入維護營運階段時,團隊沒有持續檢查API版本更新或忽略相關政策調整,那即使早先流程很嚴密,到頭來仍舊有可能因細節未符合作業規範,被平台毫不猶豫地下架。那怎麼辦呢?想避開這些麻煩,可以嘗試從專案啟動第一天起,就以每月里程碑方式列出法遵和資安盤點清單,同時仿照mini field test - 像模擬正式測試,每季邀第三方完整驗證流程,不定期追蹤執行中的誤差和人力缺口。採取這套機制,其實有助於更早抓到潛藏問題,也能彈性快速微調策略應對各種變化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