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講重點
如果你趕時間,我的結論很簡單:目前沒有任何一款免費 AI 簡報工具是完美的,你必須學會「組合使用」。 追求最快速度和最懶惰生成,用 Gamma 或 Tome;如果你對設計感有基本要求,而且不排斥手動調整,那就在 Canva Magic Design 的基礎上加工。 對於學生或需要快速產出大量內容的人來說,AI 確實能省下從零開始的時間。 但對於專業工作者,AI 的產出更像是一個「超級助理」給你的初稿,後續的微調和內容深化還是得靠自己。
說真的,別再幻想輸入一行字就得到一份完美的簡報了。2025 年的 AI 簡報工具,重點在於「如何聰明地使用它」,而不是「完全依賴它」。
這篇不一樣在哪?
我知道你可能已經看過很多 AI 簡報工具的推薦文了,但這篇我想給你一些不一樣的。大部分文章都在介紹功能,但很少告訴你免費版真正的痛點。所以這篇會專注在以下幾個點:
- 直球對決免費版的「限制」:我會用一個超詳細的表格,把大家最在意的浮水印、匯出格式 (PDF/PPTX)、每月生成額度等限制,一個個列出來。 這才是選用免費工具前最該知道的事。
- 同個指令,不同結果:我會用完全相同的題目(prompt),讓各家 AI 生成簡報,然後並列比較它們的內容大綱、設計美感和圖片選擇,讓你一眼看出誰的「AI 品味」比較好。
- 繁體中文的「水土服不服」:很多國外工具說支援中文,但生成的內容常常詞不達意。 我會特別測試各家工具對繁體中文的理解程度,以及生成內容的通順度。
- 推薦「組合技」而非單一神器:與其吹捧某個工具是萬靈丹,我更想分享實際工作上,我是如何結合 2-3 個工具的優點,來完成一份高品質簡報的。
所以,這意味著什麼?
這代表 AI 簡報工具已經從「新奇玩具」變成了「生產力工具」的一部分。 關鍵不再是「用不用 AI」,而是「你用 AI 做什麼」。如果只是讓它生成一些空洞的罐頭文字,那它頂多是個高級範本產生器。但如果把它當成一個「研究助理」和「設計助理」,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對學生來說,這代表你可以花更多時間在「思考內容」而不是「對齊方塊」。對職場人士來說,這意味著提案的迭代速度可以更快。以前可能要半天才能做出一版草稿,現在可能只要 30 分鐘,剩下的時間可以用來優化內容、演練發表。 簡單講,AI 把你的生產力基準線拉高了,你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在這個新的基準線上,做出更有價值的事。
具體作法:7 款主流免費 AI 簡報工具橫向評比
好,接下來就是重頭戲。我選了市面上最主流、也最多人討論的 7 款工具,來做個殘酷大PK。我會從「生成品質」、「客製化彈性」、「免費版限制」這幾個大家最關心的角度切入。 這些工具包括 Gamma、Tome、Canva、Slidesgo、Beautiful.ai、Pitch 跟 Prezi AI。
| 工具名稱 | AI 生成品質與特色 | 客製化與設計彈性 | 免費版核心限制(超重要!) |
|---|---|---|---|
| Gamma.app | 速度超快,邏輯結構不錯。內容偏向點列式,中規中矩。生成的圖片有時跟主題有點脫節。繁中內容算通順。 | 版面像 Notion,用卡片(Card)堆疊,自由度中等。模板風格偏現代、簡潔。調整顏色字體算方便。 | 有 생성 credit 點數限制,大概 400 點,生成一次簡報就差不多用掉 40 點。匯出 PDF 會帶有「Made with Gamma」浮水印。 |
| Tome | 生成內容很有「故事感」,不像傳統簡報一頁一頁的。很會用大圖,視覺衝擊力強。但內容有時比較空泛,需要自己填肉。 | 客製化程度較低。它有自己的一套設計邏輯,你想大改特改比較難。比較像在填空,而不是自由設計。 | 一樣是點數制,免費額度用完就沒了。團隊協作功能受限。匯出功能基本等於沒有,主要是線上分享。 |
| Canva Magic Design | AI 功能是整合在 Canva 龐大的設計平台裡。強項是「設計」,它會根據你的主題推薦一整套設計,包含配色和版型。但 AI 生成的「文字內容」本身很普通。 | 這就是它的主場了!客製化彈性最高。海量模板、圖庫、字體任你用。拖拉式編輯,非常直觀。 | Magic Studio 的 AI 功能有使用次數限制(例如 Magic Write 每月有 quota)。匯出 PDF/PPTX 都沒問題,但如果要用進階素材或功能就要 Pro 版。 |
| Slidesgo | 比較像是一個「有 AI 功能的範本庫」。它的強項是提供超多漂亮的範本,AI 幫你把內容填進去。生成內容的能力普通。 | 設計彈性不錯,因為它基於大量現成範本。你可以先選一個喜歡的風格再讓 AI 生成,省去很多美化時間。 | 免費版每月可生成的簡報數量有限(通常是 3 份左右)。匯出 PDF 免費,但會有浮水印。 |
| Beautiful.ai | 它的 AI 核心理念是「讓設計永遠好看」。你只要專心打字,它會自動調整排版,確保不會跑版。但這也代表它的內容生成能力較弱。 | 設計彈性受限,這是它的雙面刃。你很難做出醜的簡報,但也很難做出非常有創意的設計。一切都在它的「智慧模板」框架下。 | 免費版限制非常多。通常只能製作有限的簡報數量,而且很多進階的智慧模板和匯出選項都需要付費。協作功能也受限。 |
| Pitch | Pitch 的 AI 比較專注在「改善現有內容」,而不是從無到有。例如幫你潤飾句子、調整語氣。它更像一個團隊協作平台。 | 模板設計非常專業、有質感,特別適合新創或科技公司。客製化程度高,跟 Canva 有點像,但更偏商務風格。 | 免費版對個人或小團隊算慷慨,可以創建無限數量的簡報。但 AI 生成功能(credits)有限制,且匯出 PDF 會有 Pitch 的 logo。 |
| Prezi AI | Prezi 的特色本來就是非線性的「縮放式」簡報。它的 AI 功能也是圍繞這個核心,幫你生成有動態轉場的內容。內容本身普通,但呈現方式很酷。 | 如果你喜歡 Prezi 的縮放宇宙,那它的客製化空間很大。但如果你習慣傳統投影片,會覺得很綁手綁腳。 | 免費版創建的簡報都是公開的,任何人都能看到。想要隱私或更多進階功能(如離線編輯、移除 logo)就得付費。 |
我的推薦組合技與在地化考量
看了上面的比較,你應該會發現,單用一個工具很難完美。所以,我自己的工作流程通常是「混搭」。
情境一:從零到一,快速腦力激盪
我會先用 Gamma。它的中文生成能力還不錯,可以快速給我一個還算通順的架構和大綱。 這份初稿我根本不在意它好不好看,我只要它的「文字內容」。我會把這些文字內容複製出來,當成我的基礎素材。
情境二:美化設計,加入品牌風格
拿到 Gamma 生成的文字後,我會打開 Canva。 Canva 的 Magic Design 對我來說,最強的不是生成文字,而是「套用設計」。 我會把整理好的文字貼進去,然後利用 Canva 龐大的模板庫和素材庫,快速把簡報調整成我想要的視覺風格。這個階段,我可以輕易地換上公司的 Logo、調整成品牌色,這是 Tome 或 Gamma 比較難做到的。
在地化差異:美國視角 vs. 台灣視角
我發現很有趣的一點,像是 Zapier 或 Plus AI 這類美國科技媒體在評測時,很強調「與 Google Slides/PowerPoint 的整合」以及「團隊協作功能」。 這反映了他們在企業環境中,非常重視工作流程的無縫接軌。但在台灣,很多部落客或小型團隊(像我看的「未來商務」或「奇寶」的文章)更關心的是「免費版的 CP 值」、「繁中支援度」和「設計是否好看」。 這顯示出不同市場的使用情境和痛點真的不太一樣。
例如,Microsoft Copilot 在美國企業中可能因為與 Office 365 深度整合而很受歡迎,但在台灣,對於沒有訂閱 365 的個人工作者或學生來說,它的進入門檻就高得多,大家反而更愛用免費又好上手的 Canva 或 Gamma。
常見錯誤與修正
最後,分享幾個大家用 AI 簡報工具最常犯的錯,還有我自己是怎麼避開的。
- 錯誤一:完全相信 AI 生成的內容。AI 很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給你的數據或案例可能是錯的或過時的。修正:永遠把 AI 生成的內容當成「草稿」。 自己一定要去查證(Fact-check)所有關鍵數據和資訊。
- 錯誤二:被 AI 的設計綁架。特別是像 Tome 或 Beautiful.ai 這種風格強烈的工具,很容易讓你的每份簡報看起來都一樣。 修正:在 AI 生成後,至少手動更換掉所有 AI 配的圖。圖片是決定簡報風格和質感的靈魂。花點時間去 Unsplash 或其他圖庫找真正符合你內容的圖片,效果會好非常多。
- 錯誤三:花太多時間在「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上。很多人以為只要 prompt 下得好,AI 就能一步到位。但對於簡報這種複雜任務,目前還辦不到。修正:用簡單的 prompt 拿到 60 分的初稿,然後自己手動修改到 90 分,遠比你花大半天時間去琢磨完美的 prompt 更有效率。
總之,善用 AI,但不要變成 AI 的奴隸。希望這份超詳細的筆記對你有幫助!
你試過哪一款?你覺得 AI 生成的初稿,省下的時間多,還是後續修改的時間更多?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經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