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我最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MacBook Pro,或是任何一台 Mac,現在這麼強,M 系列晶片又快得跟鬼一樣... 但為什麼用起來,總覺得... 好像還差了那麼一點什麼?
不是說它不好,它很好。但就是有些很瑣碎的地方,每天都要重複好幾次的操作,會讓人覺得,欸,這裡是不是可以再聰明一點?好像你買了一台超跑,但車上的杯架設計得很爛一樣。你知道我的意思嗎?就是那種小小的、每天都會遇到的不順暢感。
後來我發現,與其去追求那種一個打十個、功能超爆多的「萬能 App」,不如去找一些... 很小、很專注、只做一件事的工具。它們就像是瑞士刀旁邊那根小牙籤或小鑷子,平常你不會注意它,但需要的時候,它就是唯一能解決問題的東西。今天就來聊聊幾個這種,我自己覺得蠻... 蠻有意思的「小補品」。
重點一句話
別再找什麼萬能神級 App 了,真正提升 Mac 效率的,往往是那些專注解決一個小痛點的低調工具。
那些藏在角落的好東西,它們到底解決了什麼?
OK,這些 App 很多都是所謂的 Menu Bar 工具,就是會待在你螢幕最上面那一排。說真的,那一排根本是兵家必爭之地。我會試著把它們分個類,不然會感覺很亂。
第一類:給選單列「裝上開關」
這一類的核心思想就是,把那些藏在系統設定深處的功能,直接拉到最上層。點一下就好。
- OnlySwitch:這個... 這個真的超實用。你想想,你要開「低耗電模式」,是不是得點電池圖示,再點進去?想顯示隱藏檔案,要按一長串快捷鍵,還常常忘記。OnlySwitch 就是把這些常用「開關」全部集合在一起。我自己最常用的是「隱藏桌面圖示」,開會投影的時候一鍵清空,超方便。它開源免費,沒理由不用。
- Folder Hub:嗯,這個就跟它的名字一樣直白。把妳... 你最常用的資料夾,釘在選單列上。我自己是用不太到啦,因為我習慣用 Alfred 或 Raycast 去搜,但如果你是那種資料夾結構很有條理、常常需要在固定幾個地方存取檔案的人,比如說,你有「工作項目A」、「工作項目B」、「個人素材」這幾個資料夾要一直切換,那這個會省下你很多點擊 Finder 的時間。
第二類:幫你的大腦「暫存一下」
人的記憶體是有限的,特別是複製貼上這種事。Ctrl+C 的內容,一次只能有一個,這根本是反人類的設計吧?
- Hyperduck:市面上剪貼簿工具很多,像 Paste、Maccy 都很有名。Hyperduck 的切入點我覺得蠻有趣的,它不只是記錄你複製過的所有文字或圖片,它特別強調「連結」。你從網頁上複製一段帶有超連結的文字,它會把連結和文字都好好地存起來。這對常常需要做資料研究、寫文章引用來源的人來說,應該... 應該蠻有用的。就不用複製完文字,再回去複製一次網址。
- ProNotes:這個... 我得說,我很喜歡這種極簡的東西。它就是一個數位版的「便利貼」,但又比 Mac 內建的便條紙更乾淨。沒有多餘功能,不能改字體、不能改顏色... 不對,好像可以改幾個主題色。總之,它就是讓你快速記下一個電話號碼、一個待辦事項、一個突然冒出來的靈感。不用打開 Notion 那種龐然大物,殺雞不用牛刀的概念。
第三類:系統和影音的「小補丁」
最後這幾個,就是補足一些 macOS 原生功能...嗯... 不夠貼心的地方。
- Speediness:測網速的。我知道你可以打開瀏覽器,搜 Speedtest,然後點開始。但這 App 就是讓你直接在選單列上看到即時網速,然後點一下就能完整測試。對於那種網路環境不穩、或是像我一樣有時候會懷疑是中華電信又在搞鬼的人來說,蠻方便的。
- IINA:這個應該很多人知道了。如果你的 Mac 還在用 QuickTime Player,或是你還在用 VLC... 我自己是覺得,可以換 IINA 看看。它就是... 現代版的 VLC。介面漂亮很多,支援的格式也超齊全,什麼 MKV、AVI 都能播。最重要的是,它對字幕的支援做得很好,還能搭配觸控板手勢操作。開源、免費,沒什麼好挑的。
- Batfi:電池管理。特別是筆電用戶。它不是那種幫你省電的魔法,而是讓你「知道」你的電池發生了什麼事。你可以看到電池循環次數、健康度、溫度。它最酷的功能是,可以設定「充電上限」,比如說,充到 80% 就停止。這在很多研究裡都被認為可以延長鋰電池的壽命。像 Apple 自己在 iPhone 上也有做「最佳化電池充電」,Batfi 就是讓你在 Mac 上有更手動的控制權。
- ChatGPT For Mac:呃,這個... 雖然原文有提,但我自己是覺得,現在官方已經出了正式的 Mac App,這個第三方 App 的必要性就降低了。不過它的概念是對的:把 AI 整合到系統裡,而不是一直開著瀏覽器分頁。現在官方版也支援快捷鍵隨時呼叫,我覺得這才是正確的方向。對了,這也讓我想到,我看到 PTT Mac 板上很多人在推 Raycast,它就有很強的 AI 整合功能,很多人說它根本是下一代的 Spotlight / Alfred。這點跟國外很多媒體還在介紹單純的 ChatGPT 客戶端有點不同,感覺台灣這邊的玩家更願意去嘗試這種整合性更強的工具。
怎麼做?挑選 App 的一些個人想法
看了這麼多,可能會覺得眼花撩亂。到底該裝哪個?我自己是覺得,可以先從「解決你最痛的那個點」開始。這邊我弄個簡單的比較,但這很不客觀,純粹是我自己的感覺。
| 如果你的痛點是... | 可以先試試這個 | 我自己的一點想法 |
|---|---|---|
| 常常要點好幾層才找到某個系統設定 | OnlySwitch | 免費的,先裝了再說。光是「一鍵隱藏桌面」就值回票價了,真的。 |
| 一天到晚複製貼上,然後忘記上一個複製的是什麼 | Maccy (我私心推薦) 或 Hyperduck | Hyperduck 專攻連結不錯,但 Maccy 更輕、更通用,也是開源。剪貼簿工具是必備品,隨便選一個都好。 |
| 影片檔常常打不開,或字幕亂碼 | IINA | 這幾乎是 Mac 用戶的標配了吧?沒什麼好猶豫的,比內建的好太多。 |
| 想隨手記點東西,但不想開一個大軟體 | ProNotes | 我自己是用 Obsidian 啦,但那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如果你需要的是數位便利貼,ProNotes 真的... 很純粹。 |
| 擔心筆電電池提早掛點 | Batfi | 設定 80% 充電上限,然後就忘了它。這是一種... 買保險的概念。你不會馬上看到效果,但長期下來應該是有幫助的。 |
風險與應變:裝太多小工具會怎樣?
說了這麼多好話,但也要提一下風險。就像吃保健食品,不是吃越多越好。
第一個問題是,選單列會爆炸。你裝了五、六個這種 App,上面那一排圖示會擠到不行。這時候你可能需要另一個 App 叫做 Bartender 來管理它們... 對,用一個 App 去管理其他 App,這就是 Mac 生態有趣(或說奇怪)的地方。OnlySwitch 的好處是它自己一個圖示就能代表很多開關,算是能稍微緩解這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背景耗電。雖然這些 App 大部分都很輕量,但裝多了,背景執行的進程也就多了。幾個加起來,可能還是會對你的電池續航力造成一點... 嗯... 肉眼可見的影響。特別是像 Speediness 這種需要即時監控網路的。所以,我的建議是,用不到的就關掉,或乾脆刪掉。定期檢查一下「活動監視器」,看看有沒有哪個小工具在背景不正常耗電。
說到底,這些工具的目的是讓你用電腦用得更順心,而不是增加你的管理負擔。如果為了管理這些小工具,反而花了更多時間,那就本末倒置了。所以,試用看看,覺得不順手就刪掉,不用有壓力。
我自己是覺得,Mac 的有趣之處就在這裡。它給你一個很穩固、很漂亮的基礎,但又保留了很多空間讓你可以自己去「填空」。你可以把它打造成一個極簡的寫作機器,也可以把它變成一個掛滿儀表板的駕駛艙。這整個過程,其實... 蠻好玩的。
那你呢?你有沒有用過什麼不在這清單上,但你覺得「沒它不行」的 Mac 小工具?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我也很好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