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建議幫你在新聞演算法時代,快速找回資訊主控權、減少焦慮和壓力
- 先把每天主動查新聞的次數壓到 3 次內,別一直滑最新。
大腦多巴胺連續刺激會讓焦慮加劇,間隔瀏覽能明顯降低不安感(7 天內,自己記錄查新聞次數和焦慮分數,有下降就算達標)
- 每週選 2 天晚上 9 點後不看任何新聞或社群內容,試試『資訊斷食』。
讓大腦有修復空檔,睡前遠離雜訊有助於入睡與情緒穩定(2 週後觀察那 2 晚失眠或煩躁次數有減少即可驗證)
- 看到令你情緒起伏的頭條時,直接問自己『這則新聞三天後還重要嗎?』。
這一問能快速篩掉短效假新聞,減少被操控情緒(連續 5 天,至少 4 天能不被煽動分享即代表有用)
- 每次整理資料只留前 5 個可靠來源,不再無限比較或深挖。
資料少一點,判斷力反而提升,不易陷入資訊迷霧(下次搜尋相關主題時,花費時間比前一次少 10% 就合格)
- 開始從『我需要知道什麼』出發,每天只設定 1 個明確查詢目標再查資料。
聚焦需求可減少無意義的資訊攝取,幫助大腦專注(連續 3 天查資料時間都少於 30 分鐘算有效)
認清新聞焦慮背後的大腦運作機制
現代新聞其實有一種魔力,會深深地抓住我們的大腦,讓人想擺脫這種牽引變得特別不容易。前幾天,有個來諮詢的朋友跟我聊到她最近對氣候焦慮的感受,還有看見新聞裡那些關於政治暴力事件時,她內心冒出的各種反應。她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我想盡可能多學一些。」嗯,這句話好熟悉,其實也不是第一次聽到了。
我們在會談中提過一些概念,比方說要怎麼分辨壓力和焦慮 - 壓力經常是在行動後能被消化掉,可是面對焦慮時,越想消滅它有時反而只會惡化狀況。有趣的是,當她描述自己如何處理剛剛才在網路上看到的一則政治暗殺事件時,那畫面特別生動。「那事情發生的當下,我試著去覺察恐懼湧上心頭」,她停了下來又接著說,「同時也留意到那股渴望 - 總是想再多查一點消息……於是一連串狂點連結,好像等於把這系統餵得更大。不過,我最後還是回到那個氣候焦慮老問題啦。我又不是真的想變成資訊黑洞……」坦白講,她也提到遇上這些事後自己晚上睡不好,腦袋沒完沒了轉呀轉。
老實說,她那「越多越好」的信念,在我過去幾年的臨床經驗裡確實愈來愈常碰見。有不少人就卡在類似處境:你明明很強烈地希望一直掌握新知,但隨著資訊源不斷累積、翻騰,焦慮感卻不減反增,只能說這真是一件既矛盾又折磨人的事。好吧,就是如此難以自拔啊。
我們在會談中提過一些概念,比方說要怎麼分辨壓力和焦慮 - 壓力經常是在行動後能被消化掉,可是面對焦慮時,越想消滅它有時反而只會惡化狀況。有趣的是,當她描述自己如何處理剛剛才在網路上看到的一則政治暗殺事件時,那畫面特別生動。「那事情發生的當下,我試著去覺察恐懼湧上心頭」,她停了下來又接著說,「同時也留意到那股渴望 - 總是想再多查一點消息……於是一連串狂點連結,好像等於把這系統餵得更大。不過,我最後還是回到那個氣候焦慮老問題啦。我又不是真的想變成資訊黑洞……」坦白講,她也提到遇上這些事後自己晚上睡不好,腦袋沒完沒了轉呀轉。
老實說,她那「越多越好」的信念,在我過去幾年的臨床經驗裡確實愈來愈常碰見。有不少人就卡在類似處境:你明明很強烈地希望一直掌握新知,但隨著資訊源不斷累積、翻騰,焦慮感卻不減反增,只能說這真是一件既矛盾又折磨人的事。好吧,就是如此難以自拔啊。
分辨資訊焦慮與壓力怎麼影響心理健康
你有發現嗎?現代人常常被「資訊焦慮」折磨著,說實話啦,有時候我也是這樣。像是在滑手機時,一邊怕錯過什麼要緊新聞,一邊卻覺得腦子快炸裂,連睡前也忍不住又刷一輪維基百科或新聞平台 - 結果越看越沒滿足,心情反而越來越焦慮,好吧。這種感覺其實叫做資訊焦慮,它不是簡單的壞習慣,而是一種對掌握新知和追蹤最新事件近乎偏執的渴求,同時還讓自己莫名地承受龐大壓力。
如果你會不自覺無限往下滑社群媒體、總擔心漏掉訊息,那你可能也有類似狀況。有意思的是,這背後可不是你的性格問題,更談不上意志薄弱。嚴格說來,是我們腦袋老舊的求生系統,在這個科技爆量的年代,被徹底調戲了一番;我們的大腦原本根本沒想過要面對現在這種巨量資訊轟炸。
那為什麼「多知道點」會演變成如此窘迫又糾結的心理?要理解這點,其實就要聊聊人類怎麼面對訊息。從進化角度來看,我們祖先因為必須活命,很早就發展出一種特殊能力,就是「匱乏性好奇心」。簡單講,每當資訊缺失,大腦便會自動浮現一種空虛不安,非常想立刻把未知拼湊完整。
設想原始人在荒野裡,突然看到陌生獸跡或者天空變暗打雷時,那陣莫名恐慌絕非純粹八卦;它直接影響到生死存亡,搞不好代表附近真有猛獸,或是大雨將至。人類就是靠著想盡辦法蒐集並解讀環境資訊一路撐過危險,否則早滅絕了。不過,如今網路每分每秒餵給我們遠超需求量的新知,所以呀,那股「一定要知道」的小小衝動,有時反而成了壓垮自己的那根稻草 - 感同身受啊!
如果你會不自覺無限往下滑社群媒體、總擔心漏掉訊息,那你可能也有類似狀況。有意思的是,這背後可不是你的性格問題,更談不上意志薄弱。嚴格說來,是我們腦袋老舊的求生系統,在這個科技爆量的年代,被徹底調戲了一番;我們的大腦原本根本沒想過要面對現在這種巨量資訊轟炸。
那為什麼「多知道點」會演變成如此窘迫又糾結的心理?要理解這點,其實就要聊聊人類怎麼面對訊息。從進化角度來看,我們祖先因為必須活命,很早就發展出一種特殊能力,就是「匱乏性好奇心」。簡單講,每當資訊缺失,大腦便會自動浮現一種空虛不安,非常想立刻把未知拼湊完整。
設想原始人在荒野裡,突然看到陌生獸跡或者天空變暗打雷時,那陣莫名恐慌絕非純粹八卦;它直接影響到生死存亡,搞不好代表附近真有猛獸,或是大雨將至。人類就是靠著想盡辦法蒐集並解讀環境資訊一路撐過危險,否則早滅絕了。不過,如今網路每分每秒餵給我們遠超需求量的新知,所以呀,那股「一定要知道」的小小衝動,有時反而成了壓垮自己的那根稻草 - 感同身受啊!

理解人類好奇心如何驅動資訊渴望
能夠隨時補齊缺漏訊息的大腦,才是真正有辦法撐到明天的大腦啊。有點有趣的是,神經科學的研究早就指出,只要碰上那種資訊短缺、心裡空了一塊的狀態,其實我們腦子會自動分泌多巴胺 - 沒錯,就是也參與上癮行為的那個傳導物質。換句話說,每次我們在追找遺失或漏掉的線索時,反而等於拿到一點生理上的快感獎勵。不知道答案讓人渾身不對勁,可一旦拼湊齊全,那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就會激起更強烈的動機去下一輪搜尋,所以,這真的是一種正向強化回饋圈啦。特別是在資訊極其有限又難拿到手的環境裡,這整套機制簡直就像被量身打造的一樣頂用。不過說真的,我們大腦當年演化時哪會料到將來竟然可以直接點幾下手機螢幕,就能取得近乎無窮盡的資訊洪流?嗯……等等,我是不是剛剛聽見外面有雷聲?
## 完美風暴:全天候新聞與演算法操控
以前我還在印第安納州當報童那陣子,其實想看新聞還滿有界線的。大家取得最新消息,大概就是翻開早報,有時晚報,再加上清晨或晚上打開電視收看新聞。其實就這麼幾條路徑,不會再多了。
## 完美風暴:全天候新聞與演算法操控
以前我還在印第安納州當報童那陣子,其實想看新聞還滿有界線的。大家取得最新消息,大概就是翻開早報,有時晚報,再加上清晨或晚上打開電視收看新聞。其實就這麼幾條路徑,不會再多了。
探索24小時新聞與演算法怎樣刺激大腦
大家早。哈,說到現在這個資訊生態,真是天翻地覆 - 完全和十年前大不相同!新聞已經不是什麼「等明天早報」的東西了,而是 24 小時無縫循環,不斷跳出來轟炸手機。每次解鎖螢幕都可能多一條推播消息。不只如此,其實演算法也像是在我們背後監控,把你的瀏覽喜好摸得超透徹,每個人看到的新聞排列都被量身訂製;內容永遠是熱騰騰現炒的,更新節奏快到有時根本記不起昨天自己看到的是哪條。媒體啊,拿著一把過去印刷報根本比不上的祕密武器 - 因為點擊紀錄透明又易取、編輯團隊不再只是每天收拾完稿件準時下班,他們清楚曉得什麼題材才會引爆關注、推高流量,所以變得很容易被誘惑去打造那些特別搶眼的吸睛內容,搞得不是單純傳遞事件而已,而是遊走在感官邊緣、目的性十足。我們都常見到那種所謂「誘餌式標題」(clickbait),這種玩法幾乎成了數位轉型後媒體競賽最經典寫照 - 煽情、大膽、或者令人非點不可。
其實想一想,有點可惜啦!人在這種條件下,每回一刷到新資訊,就像觸發原始狩獵危機感一樣驚醒。但是,現在標題常常專門為了激發強烈情緒才生出來,用上某些暗黑心理學技巧故意針對你「嚇」、「怒」、還有「按下連結的那個衝動」。身體還以為自己在面臨猛獸追擊,但事實上只是在讀網路頭條 - 我們大腦畢竟還停在石器時代模式對應這現代劇碼嘛(只能嘆氣)。換句話說,如今那種普遍莫名其妙焦慮感,好像也難怪會蔓延。
不止如此,其實還卡著另一道以前根本想不到的新麻煩:怎麼分辨哪些資訊是真的、哪些有誤?老祖先遇見草叢裡冒出的劍齒虎,大致不用煩惱這場景是真是假,也不必擔心目擊影片是 deepfake 搞的詭計;那會兒只需要立刻逃就是了,一切簡單明瞭。但現代社會嘛...偶爾光看字或圖其實很難判斷真偽,只能說,不確定性,比以往多太多。
其實想一想,有點可惜啦!人在這種條件下,每回一刷到新資訊,就像觸發原始狩獵危機感一樣驚醒。但是,現在標題常常專門為了激發強烈情緒才生出來,用上某些暗黑心理學技巧故意針對你「嚇」、「怒」、還有「按下連結的那個衝動」。身體還以為自己在面臨猛獸追擊,但事實上只是在讀網路頭條 - 我們大腦畢竟還停在石器時代模式對應這現代劇碼嘛(只能嘆氣)。換句話說,如今那種普遍莫名其妙焦慮感,好像也難怪會蔓延。
不止如此,其實還卡著另一道以前根本想不到的新麻煩:怎麼分辨哪些資訊是真的、哪些有誤?老祖先遇見草叢裡冒出的劍齒虎,大致不用煩惱這場景是真是假,也不必擔心目擊影片是 deepfake 搞的詭計;那會兒只需要立刻逃就是了,一切簡單明瞭。但現代社會嘛...偶爾光看字或圖其實很難判斷真偽,只能說,不確定性,比以往多太多。

檢視假新聞泛濫如何挑戰現代判斷力
你有沒有覺得,現在大家其實常常被新聞、假消息、甚至一堆似是而非的資訊搞得眼花撩亂?說真的,大腦本來根本不是為這種超高密度雜訊環境設計的,現在卻每分每秒都要消化各種紛亂內容。有趣的是,我常發現,不同人對於面對這些轟炸式訊息時,其實會落入兩種極端狀態。有人就乾脆什麼都信 - 最後變成哪一邊說法都有點道理,可是真的會很矛盾,到底要相信誰呀;或者完全自暴自棄,乾脆都不信,但有重要資訊也就這樣悄悄溜過了。
## 失效的解方:非黑即白思維
老實說,我觀察到身邊不少病患和朋友,很努力想找到一套應付資訊焦慮的方法,只是很多做法其實效果有限(但聽起來很合理就是了)。
**資訊狂吸派:** 像有人超認真,每天刷不完新聞、瘋狂蒐集所有新知,就算下班也在讀專家意見或更新事件脈絡,心裡一直覺得「看再多一點,一定比較安全、有掌控感」。但坦白講,那感覺有點像被水龍頭直接沖臉 - 沒渴反而喘不過氣,每個細節都想抓結果整天緊張,反正焦慮怎麼也消不掉。大概就類似,你一直追趕進度,可卻怎樣還是覺得自己遲到了,有點苦澀啦。
**全斷線路線:** 另一種人則選擇遠離熱點,決定徹底關閉媒體,不去追任何新聞。不過咧,一開始壓力真的能減輕很多,只是長久下來又可能冒出別的煩惱。例如:突然哪天重大消息爆發,自覺和世界失聯;聚餐聊時事插不上話慢慢生出距離感,偶爾甚至對自己無法了解環境感到怪怪的,也可能有責任心上頭輕微不安。
唉,其實這兩種做法看起來簡單粗暴,都只是在問「我該接收多少訊息」這個表面的題目;而且,「極簡」版本也容易半途而廢嘛(之前我在討論意志力迷思那篇文其實有更深入寫,可以翻一下)。最重要的一層,是無論多或少,把答案押寶在接收量上,很難真正破解複雜問題啦。
## 失效的解方:非黑即白思維
老實說,我觀察到身邊不少病患和朋友,很努力想找到一套應付資訊焦慮的方法,只是很多做法其實效果有限(但聽起來很合理就是了)。
**資訊狂吸派:** 像有人超認真,每天刷不完新聞、瘋狂蒐集所有新知,就算下班也在讀專家意見或更新事件脈絡,心裡一直覺得「看再多一點,一定比較安全、有掌控感」。但坦白講,那感覺有點像被水龍頭直接沖臉 - 沒渴反而喘不過氣,每個細節都想抓結果整天緊張,反正焦慮怎麼也消不掉。大概就類似,你一直追趕進度,可卻怎樣還是覺得自己遲到了,有點苦澀啦。
**全斷線路線:** 另一種人則選擇遠離熱點,決定徹底關閉媒體,不去追任何新聞。不過咧,一開始壓力真的能減輕很多,只是長久下來又可能冒出別的煩惱。例如:突然哪天重大消息爆發,自覺和世界失聯;聚餐聊時事插不上話慢慢生出距離感,偶爾甚至對自己無法了解環境感到怪怪的,也可能有責任心上頭輕微不安。
唉,其實這兩種做法看起來簡單粗暴,都只是在問「我該接收多少訊息」這個表面的題目;而且,「極簡」版本也容易半途而廢嘛(之前我在討論意志力迷思那篇文其實有更深入寫,可以翻一下)。最重要的一層,是無論多或少,把答案押寶在接收量上,很難真正破解複雜問題啦。
反思追求資訊極大化為何帶來持續不安
有時候,我們獲取資訊的慾望,簡直像無法止癢一樣,愈抓只會越癢,結果反倒讓人不太舒服。你是否也會發現,常常拼命滑著手機或查資料,到最後竟然分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這時若能靜下來問一句:「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也許感覺會很不同。
## 不同的思維方式:從「越多越好」轉向「剛好所需」
還記得文中那位患者嗎?她其實在跟醫師談話過程中,有試著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 - 原本總覺得一定要一直學、要懂得最多才安心,但現在卻慢慢把目標放到「夠用就好」。這個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小小調整,其實真的很有效。因為如果一直盯著新東西猛追,人很容易陷入焦躁跟匱乏的怪圈;但調整之後,就有可能變成比較踏實且可長久的方法啊。
順理成章地,大部分人還是會糾結:「那究竟怎麼分辨哪些資訊是真的必要,哪些只是莫名強迫想獵取?」嗯...這裡面最關鍵的大概就是,要讓自己的習慣機制轉個彎。利用你大腦習以為常的模式,也可以反過來幫自己走出資訊泥淖呢。
## 與大腦合作,而非對抗自己
很多朋友應該都有嘗試過那種死命按住手、不准再滑社群或新聞網站(欸,有人失敗超多次吧?),但通常意志力用完,很快又打回原形。有趣的是,其實我們不用硬碰硬,不如把注意力移到「每次看完新聞,我真的比較安定嗎?還是更焦躁了?」保持一點微妙的好奇心,其實挺有幫助。
這種帶著觀察味道的練習,其實正中了大腦偏愛獎勵迴路下懷。我個人覺得,只要慢慢增進對於自我行動和後果間連結的敏感度,你就能開始換掉舊習。可以先簡單畫一下你的「信息消費路徑圖」:平常都是被什麼情境(例如無聊、拖延時)引誘去滑新聞呢?想一想,也挺啟發人的!
## 不同的思維方式:從「越多越好」轉向「剛好所需」
還記得文中那位患者嗎?她其實在跟醫師談話過程中,有試著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 - 原本總覺得一定要一直學、要懂得最多才安心,但現在卻慢慢把目標放到「夠用就好」。這個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小小調整,其實真的很有效。因為如果一直盯著新東西猛追,人很容易陷入焦躁跟匱乏的怪圈;但調整之後,就有可能變成比較踏實且可長久的方法啊。
順理成章地,大部分人還是會糾結:「那究竟怎麼分辨哪些資訊是真的必要,哪些只是莫名強迫想獵取?」嗯...這裡面最關鍵的大概就是,要讓自己的習慣機制轉個彎。利用你大腦習以為常的模式,也可以反過來幫自己走出資訊泥淖呢。
## 與大腦合作,而非對抗自己
很多朋友應該都有嘗試過那種死命按住手、不准再滑社群或新聞網站(欸,有人失敗超多次吧?),但通常意志力用完,很快又打回原形。有趣的是,其實我們不用硬碰硬,不如把注意力移到「每次看完新聞,我真的比較安定嗎?還是更焦躁了?」保持一點微妙的好奇心,其實挺有幫助。
這種帶著觀察味道的練習,其實正中了大腦偏愛獎勵迴路下懷。我個人覺得,只要慢慢增進對於自我行動和後果間連結的敏感度,你就能開始換掉舊習。可以先簡單畫一下你的「信息消費路徑圖」:平常都是被什麼情境(例如無聊、拖延時)引誘去滑新聞呢?想一想,也挺啟發人的!

嘗試新聞絕緣對減輕焦慮是否真的有效
你也這樣嗎?剛起床,還沒喝水就忍不住先滑一下手機,看看有什麼新新聞。老實說,有時真的會有點莫名焦慮耶。那種腦袋空空、心跳微快的早晨,只因又讀了幾則讓人煩悶的標題。其實啊,我偶爾會觀察自己的反應 - 一整天如果沒有碰新聞,好像精神比較飽滿、效率似乎也高了一點(但可能只是我自己覺得)。反之,一旦陷進連續點開負面訊息的「毀滅式瀏覽」,注意力彷彿總是糊在一起,做事情斷斷續續,朋友約聚會自己也提不起勁,說真的感受差蠻多。不僅如此,晚上明明該睡覺了,大腦卻像被餵過量糖分一樣亢奮;回頭想想,那些內容到底真正帶來什麼價值呢?似乎很有限嘛。隨著自我觀察時間拉長,我漸漸發現:只要不是站在批判自己的立場,而是以一種帶點好奇與實驗的態度記錄狀態 - 比如「這個行為對我到底有沒有益處?」 - 大腦就開始幫忙篩選哪些東西才算對自己真的重要而不是純粹滿足衝動。很多案例裡,即使患者每天緊追即時新聞,但事情來臨時依然手足無措,只是焦慮累積得更兇罷了。你會突然意識到,「查新聞」竟默默變成一天最規律的習慣,而且醒來第一件事和躺下最後一步全都脫不了關係。有趣的是,有些人的床頭櫃,本來只是放水杯,但後來居然理直氣壯地安置了一部手機,看起來似乎不可或缺。
## 尋找屬於你的資訊平衡點
咱們今天討論,不是在講如何當個閉目塞聽的人,也不是鼓吹無限地收集所有訊息啦。我自己認為最適合現代人的辦法,就是慢慢摸索專屬於你的資訊平衡感。有點像設一道不高不低的小柵欄吧 - 既能持續了解社會大小事,也避免整個人淹沒在烏雲密佈的氛圍裡。例如,你可以試著只挑特定幾段時間接觸消息,不必每跳出通知馬上去看;再者,把來源範圍縮小成兩三個你信任的媒體,比起毫無選擇性地全收好太多;然後偶爾問問自己,「這條新聞需要我的注意力嗎?」、「它真能影響我的日常生活還是單純為吸引停留設計?」甚至,不妨學學國外電視晚間播報那招,每天刻意找一些正向的小故事替大腦換氣,在消化各種社會負能量之際補上一股清流,也挺有用喔。
## 尋找屬於你的資訊平衡點
咱們今天討論,不是在講如何當個閉目塞聽的人,也不是鼓吹無限地收集所有訊息啦。我自己認為最適合現代人的辦法,就是慢慢摸索專屬於你的資訊平衡感。有點像設一道不高不低的小柵欄吧 - 既能持續了解社會大小事,也避免整個人淹沒在烏雲密佈的氛圍裡。例如,你可以試著只挑特定幾段時間接觸消息,不必每跳出通知馬上去看;再者,把來源範圍縮小成兩三個你信任的媒體,比起毫無選擇性地全收好太多;然後偶爾問問自己,「這條新聞需要我的注意力嗎?」、「它真能影響我的日常生活還是單純為吸引停留設計?」甚至,不妨學學國外電視晚間播報那招,每天刻意找一些正向的小故事替大腦換氣,在消化各種社會負能量之際補上一股清流,也挺有用喔。
改變觀點,從『我能』到『我需要』查資料
現在這個資訊時代,如果我們真的想長大、變強,關鍵大概是先細心觀察一下自己那些早就習以為常的行為。其實,你得慢慢品味 - 有些老習慣明明沒什麼用,久了還會讓你產生點反感,但如果願意偶爾試點新花樣,就能直接感受到那些改變帶來的甜頭。說穿了,我會覺得像在看新聞,其實跟吃冰淇淋一樣:吃一兩口真好,不小心嗑掉半加侖,下場可能就是肚子絞痛,好啦。
## 在資訊時代怎麼變強
欸,不用太擔心,其實我們的大腦沒有壞掉啦。它只是老實地照著幾萬年演化下來的機制在動作 - 這事兒我也研究過。有趣的是,問題根本不是出在你的求知欲或者那種總想緊貼訊息流的衝勁,而是現代社會給你塞太多消息,而我們這台「人腦系統」本來是拿來應付物資短缺、不容易打聽消息那種年代的,所以現下特別吃力。
後來我發現啊,只要開始和自己與生俱來的大腦學習模式做朋友(而不是天天反著來),生活節奏好像馬上不同了。本來是在資料爆炸裡勉強浮沉,一轉念卻能晉級成悠游其中、還學會抓住重點的高手喔。真的可以只挑重點讀,又不用被浪潮壓垮,還能持續保有那股好奇心,不會無止境地去追逐訊息疲乏。
另外,有時候光是一個簡單的念頭調整,就像我以前遇過的一位患者提到:消耗精力焦慮刷資訊跟有效獲取新知,中間往往只差一念之間。「我得全部都知道」如果可以悄悄轉成「知道那些對自己有幫助就夠」,人生順多了。在這個拼命吸睛、專門弄焦慮賺錢的大環境下嘛,這樣自我翻轉,說不定其實已經很具革命性了呢。
## 在資訊時代怎麼變強
欸,不用太擔心,其實我們的大腦沒有壞掉啦。它只是老實地照著幾萬年演化下來的機制在動作 - 這事兒我也研究過。有趣的是,問題根本不是出在你的求知欲或者那種總想緊貼訊息流的衝勁,而是現代社會給你塞太多消息,而我們這台「人腦系統」本來是拿來應付物資短缺、不容易打聽消息那種年代的,所以現下特別吃力。
後來我發現啊,只要開始和自己與生俱來的大腦學習模式做朋友(而不是天天反著來),生活節奏好像馬上不同了。本來是在資料爆炸裡勉強浮沉,一轉念卻能晉級成悠游其中、還學會抓住重點的高手喔。真的可以只挑重點讀,又不用被浪潮壓垮,還能持續保有那股好奇心,不會無止境地去追逐訊息疲乏。
另外,有時候光是一個簡單的念頭調整,就像我以前遇過的一位患者提到:消耗精力焦慮刷資訊跟有效獲取新知,中間往往只差一念之間。「我得全部都知道」如果可以悄悄轉成「知道那些對自己有幫助就夠」,人生順多了。在這個拼命吸睛、專門弄焦慮賺錢的大環境下嘛,這樣自我翻轉,說不定其實已經很具革命性了呢。

用好奇心優化自己的新聞習慣和生活品質
老實說,Judson Brewer 博士這名字,近年在科學圈好像還蠻常聽到。他過去十年一直待在實驗室研究「習慣」怎麼跟焦慮糾纏不清,而且每一天都會把那些理論拿來臨床現場試試看。坦白講,我還挺佩服這種邊做邊修正的人。
他最新把這些觀察全數彙整起來,推出了全新的課程 _Going Beyond Anxiety_ - 沒錯,就是由 Brewer 博士親自帶隊,一小組一小組地陪大家一起走三個月,據說內容很紮實。不信的話你可以自己去逛 www.goingbeyondanxiety.com,網路上資訊其實蠻多。
Brewer 本身可不只是醫師哦,他同時也是神經科學家、布朗大學教授、還是 MindshiftRecovery.org 的共同創辦人。那個網站主要是提供各式成癮的免費支援,有需要其實值得點進去瞧瞧。有趣的是,他著作一堆 - 包括《Unwinding Anxiety》(聽說還上過紐約時報暢銷榜)、《The Craving Mind》、《The Hunger Habit》以及《The Unwinding Anxiety Workbook》。
最後,如果想多了解一些細節或乾脆對他的理論有興趣,也可以直奔 drjud.com,自行探索一下吧。版權所有 © 2025 Judson Brewer, MD, PhD。
他最新把這些觀察全數彙整起來,推出了全新的課程 _Going Beyond Anxiety_ - 沒錯,就是由 Brewer 博士親自帶隊,一小組一小組地陪大家一起走三個月,據說內容很紮實。不信的話你可以自己去逛 www.goingbeyondanxiety.com,網路上資訊其實蠻多。
Brewer 本身可不只是醫師哦,他同時也是神經科學家、布朗大學教授、還是 MindshiftRecovery.org 的共同創辦人。那個網站主要是提供各式成癮的免費支援,有需要其實值得點進去瞧瞧。有趣的是,他著作一堆 - 包括《Unwinding Anxiety》(聽說還上過紐約時報暢銷榜)、《The Craving Mind》、《The Hunger Habit》以及《The Unwinding Anxiety Workbook》。
最後,如果想多了解一些細節或乾脆對他的理論有興趣,也可以直奔 drjud.com,自行探索一下吧。版權所有 © 2025 Judson Brewer, MD, PhD。
培養健康的資訊消化節奏,促進身心平衡
講到2015年那篇發表在《Neuron》上的研究,應該有些人還沒聽過,Blanchard、Hayden 還有 Bromberg-Martin 三位作者,其實就是特別想知道大腦在好奇時到底怎麼做決定的。我自己早上看到這一段,其實也滿驚訝的,畢竟平常我們只會隨意說「腦子好像被某個興趣牽著走」,很少細究是哪一塊腦區在出力。基本上,他們就發現了眶額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會針對每種不同的選擇屬性,用不太一樣的方法去編碼,換句話說,我們的腦袋不只是把「選項」全部當一坨,而是真的可以專門分開來、處理跟決策相關的細節,尤其是在靠好奇心驅動的那種狀況下。不過嘛,我也只能大致說明到這邊啦,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翻 Blanchard 等人的原文 - 老實說,大腦這方面真是每看一次都覺得不可思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