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4 招讓你用 iPad 生產力工具,快速打造更順暢的工作流和寫作習慣
- 先試著每天在 GoodNotes 記下至少 3 個靈感或流程步驟,10 分鐘就能完成。
固定記錄創意可降低遺漏率、提升檢索效率;一週後回顧,平均能找回 ≥2 條實用想法(查看 GoodNotes 筆記使用次數)。
- 開始從 Things 3 建立前 5 項行動任務清單,每項都設明確日期,優先挑簡單的入手。
拆解目標減少拖延感,有助短期內完成小目標;7 天後檢查已打勾項目比例 ≥60%(看 Things 完成任務數)。
- 馬上把 Apple Calendar 與 Google 行事曆串聯,只花不到 10 分鐘就能同步多角色排程。
行程不重疊、提醒更即時,不易漏掉會議或代辦;3 天內驗證通知收齊率接近全滿(看同步提醒是否全都有)。
- ...再補充:每週花半小時整理 Apple Notes,把零碎資訊分門別類整理成至多前 7 個資料夾。
...分類有助隨手查找、不怕資訊散落失控;一週後手機搜尋筆記平均時間縮短 ≤30 秒(測試不同關鍵字搜尋速度)。
認識 iPad 專用生產力應用新選擇,體驗一年全平台轉換心路
這一年多來,全力投入以iPad作為主要工作和生活工具,確實讓人獲得不少新想法。剛開始從Windows、Mac或Chrome OS這些傳統電腦系統,直接換成單靠iPad過日子,其實頗有難度 - 尤其是習慣已深,總覺得一時之間會不適應,不過還真發現有不少意外驚喜啊。坦白說,一旦適應觸控為核心的操作邏輯後,iPad在細節設計上的巧思也逐步顯現出優勢,而各種App選擇的精緻程度也成了生活順利與否的分水嶺。有些網頁版工具在這裡反而相當蹩腳,不僅拖累了整個工作節奏,偶爾甚至讓我大嘆無奈。因此,能否找到對iPad OS做足最佳化、契合觸控體驗的好用應用程式,就真的很關鍵。不知不覺,一年下來也試盡App Store絕大多數主打生產力的工具型軟體,每一類幾乎都給自己繞過一輪;最終收斂到只剩那幾款恰好天天會開啟、不用懷疑就是必需品。
統整類型規劃法,快速找到最適合你的 iPad 工作流程
經過多次思索與試驗,我挑選了一批在工作、生活裡始終不可或缺的應用程式。為了讓使用流程更順暢,也避免找不到東西,我決定將所有 App 依照功能歸類並好好整理一番。以下就是我自己在 iPad 上經常倚賴的幾個生產力利器,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下載連結,親自體驗看看囉。這些推薦純屬個人經驗,既無任何合作邀約,更不含所謂聯盟推廣,只單純分享給大家。有件事順便提一下啦,Apple 原生的 App 幾乎都已隨機安裝於每台 iPad,因此就沒有特別附上額外連結。
類別一:思考相關工具
這類工具主攻「思考」本身,也就是協助理清思路、推進想法的應用。但說起來,在我分類底下,目前實際使用頻率最低的還是這一群。主要原因大概和習慣同時以 Bullet Journal 配合筆記有關。手寫加數位雙軌操作,每逢分配任務或頭腦混亂時,比單靠螢幕來得更管用,也顯得從容自在。
GoodNotes 6
GoodNotes 一直牢牢佔據我的必備清單位置。一來功能完善,再者最近又新增了白板(Whiteboard)、檔案管理(Docs)等新模組,所以自然成了最常拿來集思廣益、構圖梳理的小幫手之一。在發想初步架構時,它算相當好用呢。
類別一:思考相關工具
這類工具主攻「思考」本身,也就是協助理清思路、推進想法的應用。但說起來,在我分類底下,目前實際使用頻率最低的還是這一群。主要原因大概和習慣同時以 Bullet Journal 配合筆記有關。手寫加數位雙軌操作,每逢分配任務或頭腦混亂時,比單靠螢幕來得更管用,也顯得從容自在。
GoodNotes 6
GoodNotes 一直牢牢佔據我的必備清單位置。一來功能完善,再者最近又新增了白板(Whiteboard)、檔案管理(Docs)等新模組,所以自然成了最常拿來集思廣益、構圖梳理的小幫手之一。在發想初步架構時,它算相當好用呢。

善用 GoodNotes 6 激發創意思考與白板心智圖應用方式
心智圖一直是我時常依賴、非常喜愛的一項思考工具。坦白說,有些時候只要善用白板功能,幾乎就能處理掉大半的心智圖需求,偶爾甚至能暫時替代掉子彈筆記。不過嘛,遇到更複雜一點的整理時,我還是得回頭補上手寫記錄。
**GoodNotes 6:持續進化的 iPad 筆記本**
這篇文章最初是在 GoodNotes 上畫出大致架構、用來發散思路後才動筆完成的。有趣的是,每逢我要標註重點或查找重要 PDF 資料和書籍,也全靠 GoodNotes 協助處理。它那一套相當完整且流暢的手寫介面,以及貼近直覺操作的各種設計,逐漸變成我生產力應用中的核心工具。比方說,不只是記事,我有時會利用 GoodNotes 來書寫靈修感想,或者先手繪講道稿底稿,事後再輸入為電子檔保存。很方便吧。
至於 ChatGPT,這項 AI 應用現在全球聲量其實非常高,因此基本不用多做介紹了。我平常不會拿 AI 幫忙產出對外公開的內容,不過在需要自我討論、開展創意或者激盪概念時,我確實會把它視作協作對象輔助自己思考。總體而言,只要善加運用這些工具,自己的想法確實容易聚合起來。
**GoodNotes 6:持續進化的 iPad 筆記本**
這篇文章最初是在 GoodNotes 上畫出大致架構、用來發散思路後才動筆完成的。有趣的是,每逢我要標註重點或查找重要 PDF 資料和書籍,也全靠 GoodNotes 協助處理。它那一套相當完整且流暢的手寫介面,以及貼近直覺操作的各種設計,逐漸變成我生產力應用中的核心工具。比方說,不只是記事,我有時會利用 GoodNotes 來書寫靈修感想,或者先手繪講道稿底稿,事後再輸入為電子檔保存。很方便吧。
至於 ChatGPT,這項 AI 應用現在全球聲量其實非常高,因此基本不用多做介紹了。我平常不會拿 AI 幫忙產出對外公開的內容,不過在需要自我討論、開展創意或者激盪概念時,我確實會把它視作協作對象輔助自己思考。總體而言,只要善加運用這些工具,自己的想法確實容易聚合起來。
運用 ChatGPT 作為靈感火花與寫作思路交流的利器
有時候,要完全獨自想出新的點子,其實挺費勁的。這種時刻裡,有人能一起對話討論,會讓靈感流動得容易一些。ChatGPT這工具一直像朋友一樣,陪著我打磨構思,甚至成為我腦力激盪的重要對象。講真的,它在工作上也挺幫忙,例如查詢資料、彙整來自網路各處的資源,基本上手腳很俐落。
## 分類2:行政應用程式
這一類程式幫助我妥善處理瑣碎任務,不僅能更好規劃日常行程,也讓溝通順暢,整體運作因此變得高效有序。有些小事以前總是忘東忘西,用了它們之後,意外地順多了。
### Apple Notes
老實說,我試過其它筆記軟體,也曾猶豫是不是該換個新選項。不過到頭來,我還是回歸Apple Notes。每當腦中突然冒出什麼重點資訊,我都會馬上打開記下,未來需要就隨時回顧。其實,它對我而言好像第二個腦袋;很多細節不一定當下派上用場,但等某一天再查就很方便。別誤會啦,我沒有留戀那些不再需要的東西,只要判斷沒價值了就直接清掉,也算乾脆。
### Apple Calendar
本身偏向極簡風格,用起來越俐落我越滿意。我真心欣賞它設計的樸素感……每次規劃活動或日常排程,都少了雜念,更能專注當下,說真的,用久之後再難被其他複雜選項吸引。
## 分類2:行政應用程式
這一類程式幫助我妥善處理瑣碎任務,不僅能更好規劃日常行程,也讓溝通順暢,整體運作因此變得高效有序。有些小事以前總是忘東忘西,用了它們之後,意外地順多了。
### Apple Notes
老實說,我試過其它筆記軟體,也曾猶豫是不是該換個新選項。不過到頭來,我還是回歸Apple Notes。每當腦中突然冒出什麼重點資訊,我都會馬上打開記下,未來需要就隨時回顧。其實,它對我而言好像第二個腦袋;很多細節不一定當下派上用場,但等某一天再查就很方便。別誤會啦,我沒有留戀那些不再需要的東西,只要判斷沒價值了就直接清掉,也算乾脆。
### Apple Calendar
本身偏向極簡風格,用起來越俐落我越滿意。我真心欣賞它設計的樸素感……每次規劃活動或日常排程,都少了雜念,更能專注當下,說真的,用久之後再難被其他複雜選項吸引。

整理行政工具包:有效分配日程與個人資訊備份技巧
iPad內建的Apple日曆,界面十分親切,尤其在安排新活動時,還能直接拖曳行程來調整,操作真的不複雜。它允許將多個帳戶(像是工作與個人)一起管理,因此對於一個身兼教授、牧師、引導者甚至諮商師等數職的人來說,同步行程、辨認可能衝突其實簡單不少。日曆的基本用法沒什麼門檻,不太會讓人迷路啦,所以功能滿足需求之下,也就沒有想再換其他解決方案。
至於Apple Mail,我習慣用原生的郵件app。原因無他,它和Apple Calendar結合流暢,也一樣支援原生app間的拖曳移動。有時候收到信,要第一時間判斷這封信有沒有要處理的要緊內容,一旦需要即刻行動,就會把信直接拉到專用待辦清單管理工具裡頭,這樣較不會漏掉任何事項。其實Apple Mail提供這樣順手的拖放方式,大大幫助了我快速轉交郵件內容給慣用的任務應用,很有效率。
講到Things 3,以前我試過Apple自家的提醒事項,可說層次上還是比不上Things 3那麼細緻靈活。有時忙起來,就特別能感覺差距了。
至於Apple Mail,我習慣用原生的郵件app。原因無他,它和Apple Calendar結合流暢,也一樣支援原生app間的拖曳移動。有時候收到信,要第一時間判斷這封信有沒有要處理的要緊內容,一旦需要即刻行動,就會把信直接拉到專用待辦清單管理工具裡頭,這樣較不會漏掉任何事項。其實Apple Mail提供這樣順手的拖放方式,大大幫助了我快速轉交郵件內容給慣用的任務應用,很有效率。
講到Things 3,以前我試過Apple自家的提醒事項,可說層次上還是比不上Things 3那麼細緻靈活。有時忙起來,就特別能感覺差距了。
善用 Apple Notes 實現資訊隨手記錄到管理的流暢連動
不過,Things 這款應用的簡約風格和細緻設計,還是一直讓我蠻傾心的。算算時間,它已經穩穩地佔據我的待辦清單類首位接近八年,其實這麼久下來,最打動我的還是它的可靠與流暢。有一陣子,我也試過改用 Apple Reminders,只為了看看蘋果自家那套生產力工具能不能完全取代,但每每轉回 Things,又會想念許多熟悉的貼心細節。有時候 Reminders 明顯進步,也讓人期待,也許真的有機會成為大家的主要選項吧。不過,有幾個關鍵功能,比如說 CMD + S 直接用鍵盤快速排任務、或能在清單之間即刻搬移任務這類便捷操作,對我而言至今都難以割捨。唉。
**最值得付費推薦:iPad 生產力應用**
## 類別三:創作工具
以內容工作者角度看,其實所有軟體是否協同運作得當、能否配合自己的習慣與工作流程,非常重要。特別在內容創作時,有沒有針對 iPad 特性做深度優化這件事,真的是感受得出差別。通常選對適合平板操作的平台後,你整體效率與完成品質就順理成章提升了不少,而最後呈現的成果也變得自然順手。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也一直在找適合自己的創意工具?
### Keynote
Keynote 算是蘋果家原生應用裡頭,我從剛開始公開簡報工作時就一直愛用,也是目前製作演講材料必備的一項工具。
**最值得付費推薦:iPad 生產力應用**
## 類別三:創作工具
以內容工作者角度看,其實所有軟體是否協同運作得當、能否配合自己的習慣與工作流程,非常重要。特別在內容創作時,有沒有針對 iPad 特性做深度優化這件事,真的是感受得出差別。通常選對適合平板操作的平台後,你整體效率與完成品質就順理成章提升了不少,而最後呈現的成果也變得自然順手。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也一直在找適合自己的創意工具?
### Keynote
Keynote 算是蘋果家原生應用裡頭,我從剛開始公開簡報工作時就一直愛用,也是目前製作演講材料必備的一項工具。

調整 Apple Calendar 簡易整合多角色行程、任務不卡關
Keynote 的操作介面,針對 iPad 觸控環境有過細緻優化,所以日常使用起來算是流暢。配合預設主題時,只要拉一拉圖片,排版基本沒什麼難度,蠻快就能讓內容對齊需求。我覺得 Keynote 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還是在極簡路線這塊。平時製作簡報,我自己其實只會放很精簡的幾張圖片和文字,就想保留最多餘白。有趣的是,我總希望 PowerPoint 投影片具備足夠自解能力,也就是單看檔案本身就大致明白重點,即便沒聽講者解說也不會無從著手。也因如此,不管是在講道還是帶工作坊時,我的簡報往往著重吸引目光,反而不會大量添加華麗動畫或太多多媒體素材 - 我寧願省下這些讓資訊主體顯現出來。
至於 Craft Docs,目前我正是用它完成這篇文章。不諱言啦,對於這款工具,其實心裡頗有複雜感受。一方面很欣賞團隊一直蒐集、採納大家的回饋,不過,也不能不擔心未來有一天會朝 AI 為核心的大型文件平台發展。姑且在現在的狀態下,以 iPad 平板用戶的角度來看,Craft 作為 Notion 的替代品表現確實搶眼,是同類競品裡面頗為出眾的一個。
至於 Craft Docs,目前我正是用它完成這篇文章。不諱言啦,對於這款工具,其實心裡頗有複雜感受。一方面很欣賞團隊一直蒐集、採納大家的回饋,不過,也不能不擔心未來有一天會朝 AI 為核心的大型文件平台發展。姑且在現在的狀態下,以 iPad 平板用戶的角度來看,Craft 作為 Notion 的替代品表現確實搶眼,是同類競品裡面頗為出眾的一個。
結合 Things 3 任務清單打造輕盈可持續的行動工作台
這款應用主打區塊式架構運作,類似 Notion,也支援 Markdown 格式。它在專精的應用領域裡表現不俗,在 iPad 上體驗尤其直觀。利用雙指就能同時選定數個區塊,轉換成卡片或整併為新的子頁面亦無難度。有趣的是,相較於 Notion,Craft Docs 的操作門檻更低,學習起來輕鬆些。真的拿來使用時,我會認為如果是想取代 Google Docs,用 Craft 會更貼切啦。
### Ulysses
若說到寫作和發佈內容,其實 Ulysses 算挺值得嘗試。曾經我想轉用 Bear Notes,不過能直接發布到各平台的特點實在印象深刻。此外,目前我有教育優惠,差不多每半年花 $12 就能訂閱 Ulysses。我想趁還具備學術機構身分時,把這種折扣好好利用一番。
### Ulysses
若說到寫作和發佈內容,其實 Ulysses 算挺值得嘗試。曾經我想轉用 Bear Notes,不過能直接發布到各平台的特點實在印象深刻。此外,目前我有教育優惠,差不多每半年花 $12 就能訂閱 Ulysses。我想趁還具備學術機構身分時,把這種折扣好好利用一番。

使用 Keynote 與 Craft Docs 提升內容創作流程效率
Ulysses算是個頗受歡迎的寫作App啦,不只介面直覺,Markdown語法的支援也非常完善。每當想要專注創作時,它內建的「聚焦模式」確實能讓人排除不少干擾。有時在等車或午休,偶爾我還會直接用iPhone上的Clicks Keyboard敲幾句,輕巧又順手。近期Ulysses有推出一個特別優惠 - 前12個月,每月僅需$1即可體驗全功能。不過這個價格似乎依地區而異,有興趣者不妨查查看吧。
其實多重身分切換下,要選到適合自己的工具真沒那麼容易,一點都不誇張。在過程裡,我常親自測試各式App,好慢慢找到那些真正能帶來效益、減少雜務耗損的小夥伴。現階段下列這幾款已然成為我日常不可或缺之物。有些應用程式確實極具分野,但篩選標準並不是一翻兩瞪眼,需要長時間感受後才敢下判斷。我特別在意App是否兼容思索整理、行政管理以及激發創意等需求,還有每個環節都需要界線明確才行。
其實多重身分切換下,要選到適合自己的工具真沒那麼容易,一點都不誇張。在過程裡,我常親自測試各式App,好慢慢找到那些真正能帶來效益、減少雜務耗損的小夥伴。現階段下列這幾款已然成為我日常不可或缺之物。有些應用程式確實極具分野,但篩選標準並不是一翻兩瞪眼,需要長時間感受後才敢下判斷。我特別在意App是否兼容思索整理、行政管理以及激發創意等需求,還有每個環節都需要界線明確才行。
評估 Ulysses 等文字工具組合,提升寫作專注度和發表彈性
如果你對這些應用程式有興趣,不妨親自體驗一下啦!畢竟,提升效率的要訣,在於慢慢摸索出那套真正貼合你作息的方法。其實,某款應用若不是你的菜,也不需要硬著頭皮每天使用,能否協助你順利推進工作流程才重要。挑選適合自己的工具,有時反倒會讓人更加游刃有餘。不過,要是覺得這篇內容有幫上忙,不如訂閱我的頻道吧,每次新文都能即時看到喔。願意點個 👏🏻 鼓勵我,更是非常感激。
從事創意思考的日常,其實不斷在投入腦力和時間。有朋友願意進一步支持我的創作,你可以直接點連結請我喝杯咖啡 - 這種小小的支持真的讓人溫暖呢!最後,也衷心感謝閱讀,祝福你每一天都愉快而平安。
從事創意思考的日常,其實不斷在投入腦力和時間。有朋友願意進一步支持我的創作,你可以直接點連結請我喝杯咖啡 - 這種小小的支持真的讓人溫暖呢!最後,也衷心感謝閱讀,祝福你每一天都愉快而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