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句話
嗯...做一個 App,基本上就是從一個想法開始,經過規劃、設計、開發、測試,最後放到商店上讓人下載。 聽起來很直接,但每一步...都挺多細節的。
所以,做一個 App 到底長怎樣?
可以把它想像成...蓋房子。 你不會直接開始砌磚。你得先有個藍圖,知道要做幾房幾廳 [UI/UX 設計],然後找對的工人跟材料 [開發工具],蓋的過程要一直檢查有沒有歪掉 [測試],最後裝潢好、拿到使用執照才能住人 [上架]。
整個過程很花時間,而且...很燒錢。如果計畫不清楚,70% 的專案會失敗,不是超過預算,就是做出來沒人要。 所以,第一步的策略跟規劃,其實比寫程式還重要。
App 開發的詳細步驟
大致上,大家都會走這幾個步驟,順序可能有點不同,但內容差不多。
- 第一步:策略與研究 (Strategy & Research)
這一步是定義 App 的目標。 要解決什麼問題?給誰用? 還有,看看市場上有沒有類似的 App,它們的優缺點是什麼。 這階段就要決定你的 App 要怎麼賺錢。 - 第二步:分析與規劃 (Analysis & Planning)
把想法變成具體規格。 畫出產品路線圖 (Roadmap),定義功能需求。 還有...最重要的,決定要用什麼技術 [技術棧],然後估算要花多少錢、多少時間。 - 第三步:UI/UX 設計
UX (使用者體驗) 是規劃 App 的操作流程,要讓使用者覺得好用、直覺。 UI (使用者介面) 則是把這些流程變得好看。 這階段會產出線框圖 (Wireframes)、風格指南 (Style Guides) 和原型 (Prototypes) 這些東西。 - 第四步:開發 (Development)
嗯...就是寫程式。 根據前面的設計圖和規格,工程師開始把 App 做出來。 這一步通常是整個流程裡最花時間的。 - 第五步:測試 (Testing)
App 做出來後,要確保它能正常運作,沒有奇怪的 bug。 測試有很多種,比如功能測試、相容性測試、安全性測試等等。 通常會先由內部人員測,再找一小群外部使用者幫忙測。 - 第六步:上架與部署 (Deployment & Launch)
App 沒問題了,就可以準備上架到 App Store 或 Google Play。 這一步要準備很多資料,像是 App 介紹、截圖、隱私權政策...等等。 - 第七步:維護與更新 (Support & Maintenance)
上架只是開始。 後續要根據使用者回饋修正問題、推出新功能,保持 App 的活力。
開發方式的選擇...這才是重點
這部分很重要,會直接影響你的成本跟開發時間。 主要有三種:原生 (Native)、Web App 和混合 (Hybrid)。
| 開發方式 | 說明 | 優點 | 缺點 |
|---|---|---|---|
| 原生 App (Native App) | 就是用平台官方的語言開發,iOS 用 Swift,Android 用 Kotlin/Java。 | 效能最好、體驗最順暢。 可以完整使用手機的各種硬體功能。 | 貴。 兩個平台要寫兩套程式碼,時間跟人力成本都很高。 |
| 混合 App (Hybrid App) | 用網頁技術 (HTML, JavaScript) 寫一次,然後包一個「殼」,讓它在兩個平台都能跑。 像 React Native 或 Flutter 就是這類。 | 開發快、成本較低。 一套程式碼通用,老闆最愛。 | 效能跟體驗...嗯,有時會卡卡的,比不上原生。 而且要用手機的特殊功能時會比較麻煩。 |
| Web App (PWA) | 基本上就是一個做得像 App 的網站。 使用者用瀏覽器打開,可以加到主畫面。 | 最省錢,不用上架審核。 只要有瀏覽器就能用。 | 功能限制最多。 很多手機硬體功能都用不到,像是推播通知在 iOS 上就還不行。 而且大部分時候需要網路連線。 |
錢跟時間,最實際的問題
這個...很難有標準答案。一個簡單的 App 可能幾十萬台幣、一兩個月搞定。 但功能複雜的,像電商或社交平台,花個幾百萬、超過一年都很正常。
開發成本主要看功能複雜度、開發方式(原生最貴)、還有團隊在哪裡。 除了開發,每年還要準備一筆維護費,大概是總開發費的 10-15%,用來修 bug、更新系統。 沒算這筆錢,App 很容易就變孤兒了。
上架,然後呢?
上架到 Apple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是兩個不同的流程。
首先,你都要註冊一個開發者帳號。Apple 的是年費 99 美元,Google 的是一次性費用 25 美元。 這個費用是給個人的,公司帳號也差不多。
再來就是準備一堆資料,App 名稱、描述、圖示、預覽截圖、隱私政策網址等等。 然後把做好的 App 安裝檔 (iOS 是 .ipa, Android 是 .aab 或 .apk) 上傳。
然後就是等待審核。 這邊就是 Apple 跟 Google 差異最大的地方。Apple 的審核是人工的,非常嚴格,通常要等好幾天。 他們很在意 App 的品質、設計、還有使用者隱私。 任何小細節不符合他們 [App Store Review Guidelines] 都可能被退回。 Google Play 審核就快很多,有時幾小時就好,主要是機器審核加一點人工。 但這也代表 Google Play 上的 App 品質...嗯,比較參差不齊。
這點在美國或歐洲市場特別明顯,他們對隱私權法規(像 GDPR 或 CCPA)要求很嚴格,Apple 的審核會在這塊特別仔細。 在台灣,雖然法規沒那麼複雜,但金流串接或特定行業(如醫療)的規範,兩個平台也都有自己的眉角要注意。
常見的坑...新手必看
- 沒有想清楚就開工:這是最常見的死因。 沒有做好市場研究,不確定使用者是誰,只是覺得「這個點子很酷」,通常最後都會失敗。
- 功能太多,想一次到位:第一個版本,應該先做最核心的功能 (MVP - Minimum Viable Product) 就好。 功能越少,開發越快,成本越低,也越快能得到市場反應。
- 低估 UI/UX 的重要性:App 不只好用,也要好看。一個看起來很醜、用起來很卡的 App,就算功能再強也沒人想用。
- 忽略維護成本:以為 App 上架就沒事了。 結果系統一更新、新手機一出,App 就閃退,又沒錢修,最後只能放著爛掉。
- 選錯開發方式:一開始預算不夠,硬要選最貴的原生開發;或是明明需要高效能,卻為了省錢選了 Hybrid App,結果體驗太差。 這些都是很可惜的錯誤。
總之...做 App 是個漫長的旅程。每一步都要想清楚。 不要急,慢慢來,比較不會出錯。
互動一下:
如果讓你現在做一個 App 來解決生活中的一個小問題,你會想做什麼?在下面留言分享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