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分析案例解析:策略規劃方法與市場定位實務要點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嗨,大家晚安。最近有點失眠,滑手機滑到很晚,就…突然想來聊聊「品牌分析」這件事。

感覺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有時候也會,把這件事想得太複雜、太…學術了。好像非得畫一堆圖表、跑一堆模型,才叫策略。但真的是這樣嗎?🤔

先說結論

我覺得,品牌定位的核心,真的不是你開了多少場策略會議、做了多精美的 PPT 說自己是誰。而是,當消費者在夜深人靜,滑開手機想買東西時,他腦中閃過你的那個「印象」是什麼。就這麼簡單,也有點殘酷。

我看了大家都在談的,但好像都少了點什麼…

我睡不著就隨便 Google 了一下,發現大部分文章都寫得很好、很完整。都在教 STP、SWOT、五力分析這些經典工具。 沒錯,這些都是基礎,很重要。但…總覺得少了點「人味」。

很多文章的問題在於:

  • 太愛講大公司案例:動不動就是星巴克、麥當勞、Tesla。 當然他們很成功,但對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說,參考性…嗯,有點距離。
  • 把框架當聖經:好像只要格子填滿了,品牌就會自己長出來。但現實是,很多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格子裡該填什麼,或是填完之後,然後呢?
  • 少了「動態」的觀念:品牌定位不是刻在石頭上的。 市場一直在變,對手也一直在動。今天你好不容易卡到一個位子,明天可能就沒了。
  • 忽略了失敗的價值:大家總愛分析成功案例,但有時候,看別人在哪裡跌倒,比學他怎麼成功,更有用。

所以,我今天不想再重複那些理論了。我們來聊點實際的、比較…嗯,比較混亂的真實情況。😅

品牌策略,就是從混亂中找到唯一的那條路。
品牌策略,就是從混亂中找到唯一的那條路。

那…到底該怎麼想?一個比較「人性」的流程

忘掉那些複雜的圖表先。我現在習慣用一個比較簡單的思路去想,有點像在跟自己對話。

第一步:別再問「我是誰」,先問「我的客人是誰,他現在在哪,他心情好嗎?」

這就是市場區隔(Segmentation)跟選擇目標市場(Targeting),但用白話文講。 不要用「25-40 歲,都會女性,月薪 5 萬以上」這種冷冰冰的描述。那不是人,那是數據。

試著去描寫一個「活生生的人」。例如:

「她是個剛下班的OL,叫小琪。搭捷運的時候,她習慣看 Instagram 限動,不是為了看朋友,是為了看有沒有什麼新奇的美妝或零食可以買。她對價格有點敏感,但如果包裝很美、文案打中她,她願意多花一點錢,買個『小確幸』。」

你看,這樣是不是具體多了?當你腦中有一個「小琪」,你接下來做的所有決定,都會有一個參照點。

第二步:看看「小琪」身邊還有誰在跟她說話?

這就是競爭者分析。但不是要去分析對方的財報或市佔率,那是大公司的事。 我們要分析的是,在「小琪」的 IG 限動裡,除了你,還有哪些品牌在跟她招手?他們用什麼樣的口氣?用什麼樣的圖片?他們在承諾什麼?

第三步:我該用什麼「口氣」跟「樣貌」,才能讓「小琪」看我一眼?

這就是定位(Positioning)了。 在一堆吵雜的聲音中,你要怎麼不一樣?是比他們更幽默?更專業?更溫暖?還是…更奇怪?Oatly 剛進市場時,就是用一種很嗆、很敢講的態度,說自己是「給人喝的奶」,成功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

說到這個,我之前看哈佛商業評論有篇文章,一直在強調品牌要創造「意義」,幫消費者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價值。 這在國外很流行,品牌要有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態度。但這套在台灣…我覺得不一定全適用。有時候,台灣消費者更務實。就像《動腦》雜誌之前有提到,現在的趨勢反而是「目的性購物」和「情緒經濟」的結合。 也就是說,我買東西是要解決問題的,但如果過程中你還能讓我開心一下,那很好。所以,與其高談闊論你的環保理念,不如直接告訴我,你的產品能讓我的生活方便一點、或美一點,可能更有效。

我們的分析過程,通常長這樣,亂七八糟才是常態。
我們的分析過程,通常長這樣,亂七八糟才是常態。

一個最近的例子:從「好喝」到「好像很懂我」

我們來看一個假設的案例,一個台灣本土的老牌紅茶。以前它的定位很簡單,就是「便宜、大碗、解渴」。你可以在任何一家柑仔店或早餐店看到它。

但現在,年輕人不吃這套了。他們有太多選擇。於是,這個老牌子決定改變。下面這個表,大概就是它轉變前後的思路吧,我自己腦補的啦。

項目 以前的它 (定位:國民解渴聖品) 現在的它 (定位:療癒系生活良伴)
目標客群 (Targeting) 所有人,特別是學生、勞工。只要口渴都行。 25-35 歲的上班族,有點文青,注重生活品質,願意為「感覺」付費。
產品 (Product) 萬年不變的紅茶、綠茶。味道很甜。 多了很多新口味,像什麼桂花烏龍、海鹽奶蓋。甜度也下降了,感覺比較健康。
通路 (Place) 傳統雜貨店、早餐店、大賣場。 除了原本的通路,也開始在誠品、設計選物店上架。甚至開了快閃店。
溝通方式 (Promotion) 電視廣告,找明星喊口號:「好喝!」。沒了。 IG 內容做得很漂亮,不只講茶,還講生活、聊心情。會跟插畫家聯名,辦線下體驗活動。
給人的感覺 嗯…就是個飲料。很熟悉,但沒什麼特別的。 它好像懂我。在我加班很煩的時候,喝一杯它的茶,感覺被安慰了。有點像…朋友?🤔

你看,這個轉變的核心,不是把茶變多好喝,而是讓消費者覺得「你懂我」。 這就是從產品思維,轉向品牌思維。

同樣是賣東西,你希望消費者在哪裡遇見你?
同樣是賣東西,你希望消費者在哪裡遇見你?

不過啊,這方法也不是萬能的

聊了這麼多,還是要潑點冷水。😅

說真的,這整套分析…有時候只是在「解釋」已經發生的事,而不是在「預測」未來。市場變化太快了,你今天定位好了,明天一個新的競爭者挾帶 AI 技術殺進來,或是消費者突然迷上別的東西,你原本的優勢可能瞬間瓦解。

所以,品牌定位不是做一次就沒事了,它更像是一種…持續的動態校準。你要一直回到原點,不斷地問自己:

那個叫「小琪」的女孩,她最近好嗎?她還在看 IG 嗎?還是她跑去玩別的 App 了?她最近又在煩惱什麼了?

品牌的工作,也許就是這樣吧。不斷地去理解、去關心那一群你想要服務的人。這比任何華麗的策略,都來得重要。

好了,夜深了,好像越講越玄了。😅

最後想問問大家,最近有哪個品牌,讓你覺得「哇,它變了」或「它好懂我」的嗎?不管是變好或變壞的感覺都行。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蠻好奇的。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Guest 2025-05-19 Reply
    這篇文章的重點真的很有趣!品牌策略的成功與失敗對比讓我想起課堂上學到的案例分析,未來趨勢和創新方法也很值得關注。希望能和大家分享更多經驗!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