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別再問哪個 App 最好,你該問自己需要怎樣的「工具箱」
嗯…今天要來聊聊買房 App。很多人,真的很多人,一開口就問我:「欸,那個…現在買房要用哪個 App 最好啊?」老實說,我自己是覺得,這個問題從根本上就問錯了。這根本不是一場「選出最強 App」的比賽。沒有一個 App 是萬能的。
真的,你把它想像成一個…一個工具箱。你總不會只有一支螺絲起子吧?你需要十字的、一字的、星形的,有時候還需要一支電鑽。看房也是一樣的道理。你需要一個 App 負責「大海撈針」,物件要多到爆炸;另一個 App 專門用來「精準查價」,把實價登錄的底細都翻出來;最後,可能還需要一個 App 幫你「算錢」,也就是做貸款試算。所以,問題不是「哪一個」,而是「你該怎麼組合」。
我的主力 App 工具箱:三大功能怎麼搭配
好,那說那麼多,我自己的工具箱裡到底放了些什麼?我把它們分成三種用途,嗯…「廣泛搜尋」、「深度查價」跟「財務規劃」。我直接做個表,這樣比較清楚。
| App 類型 / 代表 | 我覺得的優點 | 我覺得的缺點 | 我通常什麼時候用 |
|---|---|---|---|
| 廣泛搜尋型 (例如:591 房屋交易) | 物件多到誇張,真的,中古屋、新成屋、租屋什麼都有。 就像個超大的菜市場,你想得到的幾乎都有。介面也算直覺,滑一滑就能看個大概。 | 就是因為太大了,所以很雜。一堆重複刊登的物件,還有很多釣魚的「廣告戶」,或是賣掉了卻不下架的。 要花很多時間過濾,眼睛會很累。 | 這是我第一步會用的。完全沒頭緒的時候,就打開來,設定個大概的區域和預算,看看市場上到底有哪些東西在賣,建立一個初步的感覺。 |
| 深度查價型 (例如:樂居網) | _這個…這個是我的最愛。它的實價登錄做得非常乾淨。 它會自動幫你把車位、特殊交易(像是親友交易或一樓店面)過濾掉,讓你看見「純住宅」的成交價,這點超級重要。 | 它的物件本身不多,不太適合拿來「找」房子。 介面…嗯…比較數據導向,對新手可能沒那麼親切。比較像研究工具,不是逛街工具。 | 當我在 591 上看到有興趣的物件後,我一定會把地址抄下來,丟到樂居去查那個社區的歷史成交紀錄。 看它過去一年、兩年到底成交多少,屋主開價合不合理,一目瞭然。 |
| 財務規劃型 (例如:銀行 App 或 591 房貸試算) | 銀行的 App 當然最準,畢竟錢是他們要借你的。 不過 591 的房貸計算機也做得不錯,可以快速切換不同利率跟年期,還有新青安的選項。 | App 上的試算都只是「概算」。它算不出你的信用狀況、收入條件,所以最終利率跟額度還是要銀行說了算。千萬不能把它當成最終結果。 | 看到喜歡的房子,查完價格覺得可以,就會馬上拿來按一下。抓個大概的月付金,看看自己能不能負擔得起,心裡有個底,跟房仲談的時候也比較有信心。 |
怎麼做?我的三步驟看房 SOP
OK,那實際運用上,這套工具箱要怎麼操作?很簡單,就是一個三步驟的流程。
第一步:用「廣泛搜尋 App」建立市場輪廓
這個階段,目標是「有感」,不是「精準」。我會打開像 591 這種 App,然後設定非常寬鬆的條件。 比如說,我預算大概 1500 萬,想找台北市的兩房,我就會把預算拉到 1200 到 1800 萬,然後把文山、內湖、北投…等可能有機會的區域都勾起來。這時候不要怕物件多,就盡量滑、盡量看,目的是讓大腦對這個價位帶的房子長什麼樣子、大概有多大、屋況如何,有一個基本的印象。
第二步:看到心動的?轉進「深度查價 App」驗證價格
在 591 上滑了幾十個物件後,總有幾個看起來「欸,好像不錯喔」的。這時候,千萬不要衝動打電話給房仲。我會先把它們的地址,特別是社區名稱,記下來。然後,打開樂居網,把社區名字輸進去。 這一步是關鍵,我要看的是:
- 這個社區最近一年的成交均價是多少?
- 跟我看的這一戶,條件類似(樓層、坪數)的,上次成交是什麼時候?多少錢?
- 樂居有沒有把一些奇怪的交易(例如,備註寫「含增建」或「急售」)標示出來?
做完這一步,你對屋主開的價格是不是「盤子價」,心裡大概就有七八成的底了。
第三步:用「財務規劃 App」評估自身負擔能力
價格看起來合理,再來就是要問自己「買不買得起」。這時我會打開銀行的 App 或是 591 的房貸試算功能。 我會輸入房屋總價,然後用一個比較保守的利率(例如,比現在的的地板利率再高個 0.2%)去估算。寬限期我通常會設定 2 年,看看只繳利息跟開始攤還本金的月付金分別是多少。 這個動作能讓你從「看爽的」變成「實際的財務評估」,非常重要。
實價登錄的陷阱:App 幫你洗資料,但你還是要會看
這邊要特別提醒一下,很多人以為 App 上的實價登錄,就等於政府的資料。其實不完全是。你可以自己上「內政部不動產交易實價查詢服務網」去看最原始的資料,你會發現…嗯,很亂。 交易總價有時候包含好幾個車位,有時候是特殊關係交易,有時候建物坪數登記的跟實際使用有出入。
這就是像樂居這種 App 的價值所在,他們的核心技術就是「清洗資料」,盡量還原一個可供比較真實房價。 他們會把車位價格拆算出來,標示出特殊交易,讓數據變得更有參考價值。不過呢,這也代表各家 App 的清洗邏輯不一樣,所以有時候同一個社區,在不同 App 上看到的均價會有點微小差異,這是正常的。
對了,順便提一下,這點跟我們在台灣看到的情況很不一樣,例如在美國很多人會看 Zillow 的 Zestimate,但那個是電腦模型的「估價」,而不是像我們是基於「已成交」的價格去做登錄。 所以性質上不太一樣,不要混為一談喔。
新手最常犯的幾個錯誤
最後,整理幾個我看過新手最容易踩的坑。
- 只看開價,不看成交價: 這是最最最基本的錯誤。開價是屋主的「期望」,成交價才是市場的「現實」。永遠要以實價登錄為準。
- 把 App 試算當聖旨: App 的貸款試算很方便,但它只是參考。 你個人的信用分數、收入證明、負債比,都會影響銀行最後給你的條件。最好的方法是直接找幾家銀行做預審。
- 迷信單一 App: 就跟我一開始說的一樣,沒有萬能的 App。只用 591 會被資訊淹沒,只用樂居會錯過很多物件。組合使用才是王道。
- 忽略現場因素: App 上的照片、720 度環景再漂亮,都不能取代你親自走一趟。 房子的採光、通風、鄰居的素質、樓梯間的味道…這些都是 App 沒辦法告訴你的事。
總結來說,買房 App 是個超強的輔助工具,但它不能取代你自己的判斷。學會組合運用這些工具,再搭配實地看房,才能真的幫你找到那個理想中的家。祝你找房順利!
那你呢?你現在是用哪幾個 App 在看房?或是有什麼我沒提到的神兵利器?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