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omscrolling習慣如何影響大腦?認識能提升心智健康的App選擇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原本只是想回個訊息、看一下天氣,結果手機一拿起來... 回過神已經過了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然後你抬起頭,只覺得腦袋一團亂,心情還莫名其妙變得很差。🫠

這就是所謂的「末日狂滑」(Doomscrolling),一個我們不斷吞食負面或爆炸性資訊的行為迴圈。老實說,這已經不只是一個壞習慣了,它根本就是在吸走我們的專注力、創造力還有心理能量。

不過呢,好消息是,要打破這個循環不代表你得把手機丟掉,或搞什麼轟轟烈烈的數位排毒。說真的,那太不切實際了。

重點一句話:別減少螢幕時間,而是「升級」你的螢幕時間

我發現網路上很多文章都在教你「怎麼減少」用手機,但好像都沒打到痛點。問題從來就不是手機本身,而是我們在上面做了什麼。與其想著怎麼「戒斷」,不如思考怎麼「替換」。

你需要的是跟你的螢幕建立一種新的關係——讓上面的 App 是在幫助你成長,而不是剝削你的注意力。今天分享的這幾個 App,它們的共通點就是,它們不只是幫你「避免」末日狂滑,而是用更有意義、更平靜的東西去「取代」它。

從焦慮的資訊漩渦,切換到專注的內心平靜
從焦慮的資訊漩渦,切換到專注的內心平靜

這些 App 怎麼幫你「替換」壞習慣?

好,直接來講講有哪些工具。我不會像說明書一樣介紹,而是聊聊我自己覺得它們真正好用的地方在哪。

1. Pocket - 把「被動餵食」變成「主動策展」

社群媒體跟新聞 App 就像一個永無止盡的 buffet,一直把東西塞到你面前,不管你想不想吃。但 Pocket 不一樣,它比較像你的私人冰箱。看到任何深度文章、有用的指南,不管在哪個 App 或網站,按一下就存起來。

它強在哪:重點不是「稍後閱讀」,而是你重新拿回了內容的「主導權」。你可以在真的想讀、有時間專心讀的時候(例如通勤、午休),再打開你的 Pocket,而不是在分心的時候被演算法餵食。每天早上配咖啡看一篇自己存的好文,絕對比滑10分鐘的廢文有價值多了。

2. Day One - 不為按讚,只為自己而寫

我們已經被訓練成在社群上為別人寫作——寫狀態、寫說明、寫評論。但 Day One 是一個完全相反的空間,一個私密的、不需過濾的數位日記本。

它強在哪:寫日記不是為了記錄流水帳,是為了跟自己對話。當你把腦中的混亂思緒寫下來,焦慮感真的會降低。我自己是覺得,不用想太多,每天就寫一行「今天我感覺...」就夠了。這不是考試,漏掉一天也沒關係,生活嘛。

在一個安靜的角落,用幾分鐘的時間寫下給自己的話
在一個安靜的角落,用幾分鐘的時間寫下給自己的話

3. Libby - 把免費圖書館放進口袋

讀一本好書的感覺,是任何短影音或懶人包都無法取代的。Libby 這個 App 可以直接連結到你所在地區的公共圖書館,讓你免費借閱成千上萬的電子書跟有聲書。

在地化提醒:不過呢,Libby 主要是跟美國的圖書館系統整合得比較好。在台灣的話,我自己是更推薦直接下載「HyRead 3」或是你所在縣市圖書館自己的 App(像是台北市立圖書館的「iRead 臺北市立圖書館」)。概念完全一樣,可以免費借書,只是 App 不同。用我們自己的系統,書庫特別是中文書會更齊全。

4. Forest - 把專注力「種」出來

這個 App 真的蠻酷的。它的概念很簡單:每當你需要專心工作或讀書,就在 App 裡種下一棵樹。在你設定的時間內,如果你離開這個 App 去滑 IG 或看新聞,你的樹就會枯死。

它強在哪:它給了「專注」一個立即的、視覺化的回饋。看著自己一天天累積起來的森林,真的會很有成就感。這座森林就是你戰勝分心衝動的證明。更有趣的是,他們還會跟植樹組織合作,把虛擬的專注力變成地球上真正的樹木。

你的專注時間,會長成一片茂盛的數位森林
你的專注時間,會長成一片茂盛的數位森林

5. Notion - 從「被動消費者」變成「主動創造者」

末日狂滑讓我們一直處於被動接收的模式,但 Notion 讓你切換到創造模式。你可以用它來整理讀書筆記、規劃旅行、追蹤習慣,或是建立自己的資料庫。

它強在哪:當你開始動手整理自己的思緒、打造自己的東西時,你對吸收別人意見的需求就會自然降低。創造帶來的清晰感,是治療資訊焦慮的良藥。你可以試試看,開一個 Notion 頁面叫「我的學習筆記」,每次克制住滑手機的衝動,就去上面寫幾句話。超實用。

快速比較:我該用哪個 App?

我知道一次看這麼多會有點亂,所以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比較其中幾個我覺得特別有代表性的,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

App 它取代了什麼壞習慣? 最適合什麼時候用? 我自己的感覺…
Pocket 漫無目的地滑新聞或社群動態牆。 看到好文章但沒時間讀、想累積深度內容的時候。 像給大腦一個過濾器,只留下真正有營養的東西。救星!
Day One 想發文討拍、或在社群上抒發情緒的衝動。 睡前、心情混亂、或有什麼想法想記錄下來的時候。 一個絕對安全的樹洞,講真話給自己聽,不用管別人怎麼想。
Forest 工作或讀書時,手癢想點開其他 App 的壞毛病。 需要專心 25 分鐘以上,執行番茄工作法的時候。 有點像在玩遊戲,但獎勵是實實在在的專注力。成就感滿滿。
Insight Timer 睡前滑手機滑到停不下來,結果更睡不著。 準備睡覺前的 15 分鐘,或壓力很大需要冷靜一下時。 不是助眠藥,比較像是幫大腦做個緩和運動,讓它知道「該休息囉」。

反例與誤解釐清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蛤?所以我要下載這麼多 App 嗎?手機不是更亂了?」

我自己是覺得,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重點不是 App 的「數量」,而是它們的「性質」。你手機裡可能早就有十幾個 App,但其中有多少是真的對你有益的?

這些 App 不是要你天天全部用一遍。它們就像一個「心理工具箱」。

  • 覺得資訊爆炸時,打開 Pocket。
  • 覺得內心混亂時,打開 Day One。
  • 覺得無法專心時,打開 Forest。
  • 覺得焦慮失眠時,打開 Insight Timer。

你不需要把手機變成一個寺廟,你只需要在家裡(你的主畫面)放幾個能讓心靈平靜下來的工具,而不是一堆會製造噪音的機器。

所以,下次當你又習慣性地拿起手機時,停下來想一秒:

「我現在是在餵給我的大腦什麼東西?是垃圾食物,還是健康食品?」

選擇一個能滋養你的 App,而不是消耗你的。久而久之,你會發現你不是在「戒」手機,而是根本「不想」去滑那些無謂的東西了。你已經有更好的選擇了。


換你說說看:

你最想用今天提到的哪個「好 App」,來取代手機裡的哪個「壞 App」呢?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替換計畫」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