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與 Android App 開發差異比較:語言選擇、開發工具與上架流程完整說明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最近有人在群組問,想學寫 App,該選 iOS 還是 Android... 嗯... 這問題真的很大。😅

每次看到這個萬年老問題,都覺得... 很難有標準答案。真的。這就像問你,午餐該吃飯還是吃麵?看你今天想吃什麼、口袋有多少錢、趕不趕時間啊。

不過呢,既然問了,我還是稍微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這不是什麼金科玉律,就當作是一個寫過幾年 App 的人在自言自語吧。🤔

一句話結論

如果你想快點上架、App 的質感要求高、使用者也比較願意花錢,那可能先看看 iOS。相反地,如果你想接觸到更廣大的用戶、玩點不一樣的硬體整合或客製化功能,那 Android 會給你比較大的空間。

先看看市場吧,尤其是在台灣

很多人會直接拿全球市佔率來看,說 Android 全球用戶多,所以要做 Android。這... 對,但也不完全對。 我們在台灣開發,總得先看看台灣的狀況吧?

根據一些市調資料,台灣的狀況其實蠻特別的。iPhone 的市佔率一直都非常高,尤其是在新機發表的時候,常常會衝破五成。 這代表什麼?代表在台灣,你的潛在用戶中,拿 iPhone 的人可能佔了一半甚至更多。這是個很難忽視的數字。 反觀全球市場,Android 則是在開發中國家佔據絕對優勢。

所以,如果你的 App 主要目標是台灣市場,那 iOS 的優先級可能就要拉高一點。但如果你的目標是全球,特別是東南亞、印度這些地方,那 Android 肯定是你的首選。

iOS 與 Android 生態系的抽象對比
iOS 與 Android 生態系的抽象對比

開發語言跟工具的感覺... 差很多

好,這塊可能比較硬核一點,但我覺得是開發者最有感的部分。這不只是學哪個語言的問題,而是整個「開發體驗」的差異。

  • iOS 陣營:Swift + Xcode
    Apple 希望你用 Swift 語言和 Xcode 這個工具來開發。 Swift 算是很現代的語言,語法簡潔、安全性高,寫起來... 嗯,蠻舒服的,有點像被精心安排好的感覺。 Xcode... 這傢伙就讓人又愛又恨了。 它的整合度很高,從寫程式、設計畫面到上傳,基本上都在同一個軟體裡完成。但它有時候會有點小脾氣,莫名其妙變慢或當掉,而且... 你只能在 Mac 電腦上用它。 對,這是一個硬門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 Android 陣營:Kotlin + Android Studio
    Google 現在主推的是 Kotlin 語言,搭配 Android Studio 這個工具。 Kotlin 其實跟 Swift 感覺有點像,都是很現代的語言,目標都是讓開發者寫得更爽、更安全。 因為 Kotlin 可以跟舊的 Java 程式碼 100% 相容,所以如果你以前寫過 Java,會覺得很親切。 Android Studio 則是基於一個很多人用的開發工具(IntelliJ)改的,功能超強大,但... 也有點複雜。 好處是它在 Windows、Mac、Linux 都能跑,對電腦的選擇比較自由。

我自己是覺得,寫 Swift + Xcode 像是在一個高級的、全配套的廚房裡做菜,廚具都是配好的,很漂亮,但你不能自己帶鍋子進來。寫 Kotlin + Android Studio 則像在一個超大的共用廚房,什麼工具都有,甚至有點雜亂,但自由度很高,你可以自己帶任何喜歡的工具來用。

開發者深夜工作的場景示意
開發者深夜工作的場景示意

一個表格,讓你感受一下實際差異

講再多,不如直接列表比較。我試著用比較口語的方式來說明,可能會比較好懂。

比較項目 iOS (Apple) Android (Google)
主要語言 Swift。感覺... 蠻優雅的,Apple 親兒子,整合度沒話說。 Kotlin。Google 現在的主力,跟 Java 混用很方便,自由度高。
開發工具 Xcode。只能在 Mac 上跑,這點... 嗯,就是個檻。 Android Studio。Windows、Mac 都可以,比較親民。
初期硬體成本 高。你基本上需要一台 Mac。💸 低。一般的 Windows PC 就能開始了。
開發者帳號費用 每年 99 美元。 對,每年都要繳。 一次性 25 美元。 付一次就搞定,便宜很多。
使用者樣貌 普遍來說,用戶比較願意付費買 App 或內購。 用戶基數超大,但對免費 App 的需求比較高,廣告可能是主要收入來源。
UI/UX 設計 Apple 有很嚴格的設計規範(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App 風格比較統一、精緻。 自由度高,但也代表... 碎片化。要花更多心力去適應各種螢幕尺寸和品牌 UI。
硬體碎片化 單純很多。就那幾款 iPhone、iPad,測試相對簡單。 嗯... 這是個大挑戰。光是台灣市場,就有三星、OPPO、vivo 等一堆品牌,螢幕尺寸、效能各不相同,測試很花時間。
上架審核 出了名的嚴格和漫長。 審核員會真人測試,任何小 bug、不符合規定的地方都可能被退件。 尤其是隱私政策、金流這些地方。 相對寬鬆且快速,大多是機器自動審核。 但這也代表,有時候 App 上架後才被發現問題下架。

上架流程:天堂與地獄?

寫完 App 只是第一步,把它送到使用者手上才是真的挑戰。這部分,兩個平台的體驗可以說是天差地遠。

App Store (iOS): 審核像在面試

Apple 的審核... 真的很有名。 你提交 App 之後,會有真人審核員去操作你的 App。 他們會檢查你的功能是否完整、有沒有明顯的 Bug、設計是不是太醜、有沒有濫用權限、金流說明清不清楚... 等等等等。 整個過程有點像在參加一場面試,你必須把所有東西都準備好,說明清楚,不然很容易就被刷下來。

特別是在台灣,你需要準備好公司登記資料或個人身份證明,整個流程相當嚴謹。而且,Apple 對 App 內購(In-App Purchase)抽成 30% 這件事非常堅持,你想繞過它用別的支付方式,基本上都會被擋。 雖然過程很痛苦,但好處是,一旦通過,代表你的 App 品質有一定水準,使用者也比較信任。

Google Play (Android): 先上車後補票

Google Play 的上架流程就... 輕鬆寫意很多。 大部分是自動化審核,你把 App 打包好、資料填一填,通常很快就能上架。 費用也只收一次性的 25 美元。 聽起來很棒對吧?

但這也帶來一些問題。因為審核寬鬆,Google Play 上的 App 品質參差不齊。而且 Google 常常是「秋後算帳」,可能你的 App 已經上架一陣子了,突然收到一封信說你違反某某政策,然後就被下架了,有時候你還搞不清楚原因。在台灣要註冊開發者帳號,也需要提交身份或組織文件進行驗證。 所以,雖然上架快,但後續的維護和政策風險,是 Android 開發者需要一直留意的。

App Store 與 Google Play 上架流程的意象圖
App Store 與 Google Play 上架流程的意象圖

常見的誤解與掙扎

最後聊聊一些大家常有的迷思。

「學一個,另一個就通了?」
嗯... 對一半。Swift 和 Kotlin 在語法上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現代化的語言。 但真正的差異在於「開發思維」和「平台 API」。iOS 的 API 設計得比較一體化,而 Android 則因為歷史因素,有時候會有多種做事的方法。所以,就算語言相通,你還是得花時間去理解各個平台的「做事風格」。

「我該不該學跨平台開發(React Native, Flutter...)?」
這又是另一個大哉問了。跨平台工具的優點是寫一次程式碼,可以在兩個平台上跑,省時省力。 聽起來超棒。但缺點是,你很難做到 100% 的原生體驗,遇到平台特有的新功能(例如 iOS 的動態島)或是比較底層的硬體操作時,常常會卡關或需要寫很多額外的原生程式碼。對於新手來說,我會覺得... 你可能要同時處理跨平台工具的坑,又要搞懂兩個平台的坑,痛苦可能會加倍。建議還是先專精一個原生平台,會比較扎實。

總之,沒有哪個比較好,只有哪個「比較適合現在的你」。

先問問自己:你的目標用戶是誰?你的 App 想靠什麼賺錢?你有多少預算和時間?想清楚這些,答案可能就慢慢浮現了。


那你呢?如果你是個獨立開發者,預算和時間都有限,你會想先從哪個平台開始?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Guest 2025-05-14 Reply
    我覺得這篇文章真的很有幫助!在國際市場中,了解iOS和Android的差異是成功的關鍵。特別是跨平台開發的部分,能讓我們更有效率地拓展用戶群,提升App競爭力。期待更多交流!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