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App上架費用完整說明:開發者帳號年費與App Store抽成機制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先說結論

嗯…每次有人問我上架一個 App 到 Apple Store 到底要花多少錢,我都有點不知道該從何說起。因為這問題真的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最簡單的說法是:你每年至少要付一筆 99 美元的「會員費」給蘋果,這就像是入場券。 然後,你每賺一筆錢,蘋果就要從中抽成,一般是 30%,但如果你是小開發者,年收入沒超過 100 萬美元,可以申請降到 15%。 這就是最基本的骨幹了。

不過,事情要是這麼簡單就好了。最近,特別是在歐洲,整個規則都被顛覆了。 所以,現在的費用結構變得更複雜,要看你在哪裡、你的 App 規模多大,甚至你選擇了哪種營運模式。這篇文章,我想試著把我腦子裡這些雜亂的資訊整理一下,從開發者帳號的年費,到那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抽成機制,還有最近歐盟搞出來的新花樣,都聊一聊。

想像一個開發者:小張的故事

我們來想像一個叫小張的獨立開發者。他熬了好幾個月,終於做出一款他覺得很棒的筆記 App。現在,他要面對現實了:把 App 送上 App Store。首先,他得掏出信用卡,支付那 99 美元的 Apple Developer Program 年費。 這是第一筆固定開銷,每年都得付,不然他的 App 就會從商店下架。

小張的 App 採用訂閱制,每月 3 美元。第一個月,他很幸運,有 1000 個用戶訂閱了。總收入是 3000 美元。因為他是新開發者,年收入肯定不到 100 萬美元,所以他可以申請「App Store 小型企業計畫」,把抽成降到 15%。 所以,蘋果會從他的 3000 美元裡拿走 450 美元。他實際拿到的是 2550 美元。聽起來還不錯,對吧?

但如果小張的 App 突然爆紅,第二年的收入衝到了 120 萬美元。那情況就不一樣了。一旦超過 100 萬美元的門檻,那年剩餘時間的抽成就會變回標準的 30%。 這對現金流的影響其實蠻大的。而且,這還沒算上伺服器費用、行銷費用,或是使用第三方 API 的開銷。 這些都是隱藏在 99 美元年費和抽成之外的「隱形成本」。

開發者的孤獨夜晚:程式碼與咖啡
開發者的孤獨夜晚:程式碼與咖啡

費用細項到底有哪些?一步步拆解

好,我們來把這些費用一條一條列清楚。這大概是最多人混淆的地方。

首先是那個最基本的「入場費」:

  • Apple Developer Program 年費:個人或組織都是每年 99 美元。 這是最基本的門票,沒它就進不了 App Store 這個遊樂園。 還有一個給大型企業內部使用的「企業方案」,每年 299 美元,但大部分人應該用不到。

再來就是重頭戲,「蘋果稅」,也就是交易抽成:

  • 標準佣金 30%:這是預設的抽成比例。不管是付費 App、App 內購買還是訂閱,蘋果都會拿走 30%。 這也是長久以來最多爭議的一點。
  • 小型企業計畫 15%:如果你的開發者帳號(包含所有關聯帳號)前一年的總收益低於 100 萬美元,你可以申請這個計畫,把抽成降到 15%。 這對獨立開發者和小型團隊來說,真的是不無小補。但要記得,這是需要「主動申請」的。
  • 訂閱第一年後的優惠:對於訂閱服務,在用戶連續訂閱滿一年後,蘋果的抽成也會從 30% 降到 15%。這是針對標準費率的開發者,如果你已經在小型企業計畫裡,那就一直是 15%。
金流路徑示意圖:標準 App Store 與歐盟新規的對比
金流路徑示意圖:標準 App Store 與歐盟新規的對比

最大變數:歐盟的《數位市場法》 (DMA)

然後,事情在歐洲變得超級複雜。歐盟為了促進市場競爭,搞了一個《數位市場法》(Digital Markets Act, DMA),逼著蘋果這樣的「守門人」開放他們的平台。 這對開發者來說,意味著在歐盟地區,你有了新的選擇,但規則也完全不一樣了。

這點跟我們在台灣或美國看到的情況很不一樣。 在台灣,我們還是遵循蘋果那一套標準的 App Store 規則。但在歐盟,開發者現在可以:

  • 從第三方 App 市場上架 App:不再只有 App Store 這個唯一管道。
  • 使用第三方支付系統:你可以繞過蘋果的支付系統,直接跟用戶收錢。

聽起來很棒?嗯…蘋果也設計了一套新的收費模式來應對,老實說,有點複雜。開發者如果選擇歐盟的新條款,費用結構會變成這樣:

App Store 費用模式比較 (標準 vs. 歐盟新規)
項目 標準 App Store 模式 (台灣、美國等地) 歐盟新業務條款 (僅限歐盟地區)
開發者帳號年費 一樣是每年 99 美元。這筆跑不掉。 這筆還是要付,99 美元。
App Store 佣金 (數位商品) 標準 30% 或符合條件的 15%。 降到 17% 或符合小型企業資格的 10%。 聽起來不錯,但…往下看。
支付處理費 包含在 30%/15% 的佣金裡了,不用另外付。 如果你用 App Store 的支付系統,要額外加 3% 的處理費。所以總共是 17%+3% 或 10%+3%。
核心技術費 (Core Technology Fee) 沒有這個東西。 這才是大魔王。每年超過一百萬次「首次安裝」後,每次安裝都要付 0.5 歐元。對免費但高下載量的 App 來說,這可能是個災難。
優點 規則簡單明瞭,一套規則全球適用。帳務單純。 給了開發者更多自由度,可以導向外部支付或從別的商店上架。 理論上,大型開發商有機會省下大筆費用。
缺點/風險 就是那個被詬病已久的 30%「蘋果稅」。 還有,平台規則由蘋果說了算。 超級複雜。你需要自己去計算哪個方案划算。而且蘋果一直強調,離開 App Store 會有安全風險。 歐盟委員會也還在調查蘋果的新規是否真的合規。

所以你看,這個 DMA 搞得蘋果和開發者都很頭大。 蘋果甚至警告說,這些規定可能會影響他們在歐盟推出新產品。 對開發者來說,這變成一個困難的數學題:到底要不要採用新條款?對大部分中小開發者來說,留在原本的規則下可能還是最省心的選擇。

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隱形成本」

除了蘋果直接收的錢,還有很多錢是你不知不覺花掉的。這些才是最容易讓新手開發者預算爆表的地方。

  • 伺服器與後端費用:除非你的 App 是一個完全離線的單機工具,不然你總需要伺服器來儲存使用者資料、處理邏輯。像 Firebase、AWS 這些雲端服務,流量一上來,費用也是很可觀的。
  • 第三方服務與 API:地圖、登入、數據分析…現在的 App 很少全部自己從零打造。這些第三方 API 很多都是要收費的,積少成多也是一筆開銷。
  • 審核過程的時間成本:App 上架或更新都要經過蘋果審核。如果你的 App 因為不符合規定被退件,來回修改溝通,不只拖慢上線時程,也都是人力和時間成本。
  • 法務與金流成本:特別是在歐盟,現在還要求開發者公開聯絡資訊,像是信箱和電話,這也增加了合規的複雜度。 處理不同地區的稅務問題也是個麻煩事。
  • 行銷推廣費用:App 做好了,沒人知道也沒用。買廣告、找媒體曝光,這些都是真金白銀的投入。
金流示意:收入如何被平台分走
金流示意:收入如何被平台分走

所以,到底該怎麼規劃?

嗯…說了這麼多,好像更亂了。但我的想法是,不要只盯著那 99 美元和 30% 的抽成。你應該把整個 App 的生命週期成本都想進去。

如果你是剛起步的獨立開發者,我的建議是:

  1. 充分利用小型企業計畫:這是蘋果給小開發者最直接的優惠,一定要去申請。 15% 的差距,對初期收入來說非常關鍵。
  2. 控制外部依賴:在專案初期,盡量使用免費或低成本的第三方服務,避免被雲端費用或 API 月費拖垮。
  3. 熟悉審核指南:在上架前,花時間把蘋果的 App Store 審核指南看熟。這可以幫你避開很多低級錯誤,減少被退件的機率,省下寶貴的時間。
  4. 預留預算彈性:不要把預算抓得太死。最好多留個 15-20% 當作應急金,用來應付突發狀況,像是審核重工或緊急的伺服器升級。

總之,上架 App 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短跑。把財務規劃好,才能讓你專心把產品做好。這些費用和規則雖然繁瑣,但理解它們,就是保護自己、讓專案走得更遠的第一步。

看完這些,如果你是一個獨立開發者,你會怎麼選?是安穩地待在蘋果的標準抽成計畫裡,還是會想嘗試歐盟那套複雜但可能更省錢的新規則(如果適用的話)?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考量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Guest 2025-05-13 Reply
    嘿!我是一名大學生,最近在考慮開發一款App,但對於上架費用有些困惑。如果能分享一些更詳細的資源或建議,會非常感激!謝謝!
  2. Guest 2025-04-13 Reply
    各位爸媽們~最近幫小孩上架教育類APP才發現,原來蘋果商店第一年要繳99鎂註冊費(心疼錢包),之後每年還要續約!建議可以多利用蘋果提供的開發者資源,像我們這種小團隊真的省了不少功夫呢~大家有經驗也來交流一下吧!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