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想...聊天機器人 App 到底怎麼選?
嗯...最近好像蠻多人問我,公司想用聊天機器人,市面上一堆 App,到底要怎麼選才對。老實說,這問題有點大,因為每個公司的狀況差太多了。😅
但如果要我一句話說完...我自己是覺得,先別管那些花俏的功能,先想清楚「你最想解決的那個鳥事是什麼」,是客服回到手軟?還是想半夜也有人幫忙賣東西?從這裡開始,答案才會慢慢清楚。
實際場景比功能列表重要多了
很多人一開始就栽在比較各種功能,A 有 AI、B 可以串接 IG、C 有酷酷的後台。但說真的,功能再多,用不到也只是個佔位置的軟體而已。
我想到的兩個例子就很不一樣:
- 場景一:小型的電商網站。他們最大的痛點可能是,客人老是半夜問「我的貨到哪了?」、「有什麼尺寸?」這時候,他們需要的可能不是超強 AI,而是一個能跟電商後台庫存、物流系統串得很好的機器人。就算對話笨一點,只要能準確查到訂單狀態,客人就滿意了。
- 場景二:中型的 B2B 公司內部。可能人資部門每天都要回答一百次「特休還剩幾天?」、「勞健保要怎麼報?」。 他們就需要一個能串接內部 HR 系統,而且權限控管要很嚴格的機器人,總不能讓 A 員工查到 B 員工的薪水吧。 這時候對話的「智慧」跟「安全性」就變得很重要。
你看,同樣是聊天機器人,但要解決的問題完全不同,需要的東西自然也天差地遠。
所以,到底要比較哪 5 大功能?
既然說了要從問題出發,那接下來就可以根據你的問題,去檢視這五個我覺得最關鍵的地方。這比單純看功能列表有用多了。
1. 對話的「智慧」程度:他是鸚鵡還是真人?
這點大概是現在大家最關心的。簡單講可以分成三種等級:
- 關鍵字機器人:最古早的類型。你設定好「退貨」就跳退貨流程,「運費」就給運費說明。優點是超級便宜、設定簡單,但缺點就是很笨,客人只要換個方式問,像是說「東西不想要了」,機器人就當機了。😅
- NLU 機器人:進階一點,懂得「自然語言理解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就算客人問「這個要怎麼寄回去?」,它也能理解意圖是「退貨」。這在幾年前很主流,處理固定範圍的問題還不錯。
- 大型語言模型 (LLM) 機器人:這就是現在最紅的,背後串接了像 OpenAI 的 GPT-4o 或 Google 的 Gemini 這類大腦。 它不只能理解意圖,還能真的跟你「對話」,語氣更自然,也能處理更複雜、沒設定過的問題。很多新平台都標榜自己是 GPT-4 驅動的。 不過...費用通常也最高。
2. 整合能力:它能跟我家的工具當朋友嗎?
這點超重要,但超多人忽略。一個機器人如果不能跟你現有的工具溝通,那就是個孤島。 常見的整合有:
- 通路整合:你的客人在哪,機器人就要去哪。 是在官網右下角的對話框?還是 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 在台灣,能不能好好地跟 LINE Official Account 整合,絕對是個大重點。 很多國外知名的平台,像 Intercom,雖然功能強大,但在 LINE 的整合上,有時候就不如台灣在地服務(例如 BotBonnie、Super8)來得「接地氣」。 這是因為 LINE 的 API 有很多自己的「個性」,在地廠商通常吃過比較多虧,也比較懂怎麼玩。
- 系統整合:前面提到的,能不能串接你的 CRM (客戶關係管理) 系統、電商平台 (Shopify 之類的)、或是內部的 HR、ERP 系統。 這決定了機器人能做的事情有多深。光是能聊天,但查不到訂單資料,實用性就大打折扣。
3. 建置難易度:我需要一個工程師團隊嗎?
除非你是大公司,不然應該沒人想為了建一個機器人還請個工程師。現在大部分平台都主打「No-code (無程式碼)」或「Low-code (低程式碼)」。
基本上就是用拖拉的方式,像畫流程圖一樣,把對話的腳本「畫」出來。 這種視覺化介面讓行銷或客服人員自己就能修改流程,不用凡事拜託 IT。 像 Tidio、Landbot 或 Chatfuel 都是這類工具的代表。 不過,雖然號稱 no-code,但如果要做到很複雜的客製化或系統串接,有時候還是需要一點點技術背景的人來幫忙。
4. 真人交接機制:機器人搞不定時,人要怎麼接手?
千萬不要相信有 100% 完美的機器人。一定會有它答不出來、或客人盧到非要找真人講話的時候。這時候,「無縫轉接」就很重要了。 一個好的機制應該是:
- 機器人判斷自己不行了,會自動通知線上客服。
- 客服人員一介入,就能看到前面機器人跟客人的完整對話紀錄,不用叫客人再重複一次問題。這是最惱人的點,絕對要避免。
- 客服人員下班後,機器人要能自動接管,並留下客人的問題,讓客服上班後可以馬上處理。
像 Intercom 或 Zendesk 這種以客服為核心的平台,在這方面通常就做得不錯。
5. 分析與報告:我能從中學到什麼?
最後,如果機器人只是默默地回答問題,那就太浪費了。它的後台報表,其實是一個金礦。 你應該要能從報表中,至少看到:
- 大家最常問什麼問題?(搞不好是你的網站說明寫得不清楚)
- 哪些問題機器人答不出來?(代表你的知識庫該更新了)
- 客人都在哪些對話環節離開?(可能是你的對話流程設計有問題)
- 一天當中哪個時段最多人問問題?(可以幫助你安排人力)
這些數據能幫助你優化服務,甚至發現新的商機。沒有好的分析後台,機器人就只是一個昂貴的自動回覆機而已。
好吧,幫你整理個比較表
我知道光說很抽象,我用兩種極端的公司需求,來模擬一下他們可能會怎麼選。這不是推薦特定品牌,只是個例子喔。
| 功能面向 | A 公司 (小型電商賣家) | B 公司 (中型企業內部 HR) |
|---|---|---|
| 智慧程度 | 夠用就好。NLU 等級,能聽懂「查訂單」、「問尺寸」就很棒了。不用到 GPT 等級,成本太高。 | 愈高愈好。最好是 LLM 等級,因為員工問法千奇百怪,需要高理解力。 |
| 整合能力 | 通路整合最重要!特別是 LINE、FB、IG。再來是跟 Shopify 或自家官網後台的訂單系統要能通。 | 內部系統整合是全部!要能串接公司內部的 HR 系統、差勤系統,還要能跟 Slack 或 Teams 結合。 |
| 建置難易度 | 一定要是 No-code,最好有現成範本。老闆或小編自己就要能改,沒時間等工程師。 | 可以接受 Low-code。HR 或 IT 人員願意花點時間學習設定,但後續維護要簡單。 |
| 真人交接 | 很重要。客人問到一半,小編要能隨時從手機 App 跳進去接手對話。 | 相對沒那麼急。可以設計成機器人答不出來就自動產生一張 IT support ticket,由 HR 人員稍後處理。 |
| 分析報表 | 想看「哪個商品最多人問」、「客人是不是因為運費太貴不下單」。跟銷售有關的數據最重要。 | 想看「員工最常問的福利政策」、「哪個部門的請假問題最多」。跟管理和流程優化有關的數據。 |
一些別踩的坑
最後還是要囉嗦幾句,在導入的時候,有幾個心態上的錯誤要避免:
- 錯誤一:以為買了就沒事了。錯!機器人像個新來的員工,你要持續「教」它。要定期去看它哪些問題答錯,然後去後台更新知識庫。它不會自己變聰明。
- 錯誤二:期待它解決所有問題。不可能。它最適合處理那 80% 重複性高、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剩下 20% 複雜、需要同理心的,還是要留給真人。
- 錯誤三:忽略使用者體驗。如果你的機器人流程設計得像個迷宮,問東答西,那只會惹惱客人。有時候,一個簡單直接的選單,比一個假裝很聰明的 AI 好用得多。
嗯...大概就這樣吧。總之,工具是死的,但你的問題是活的。從問題出發,慢慢篩選,應該就能找到比較適合你的那個「夥伴」了。希望有幫到大家思考。🤔
對了,你們公司現在最想用機器人解決什麼問題?是回答不完的客服、還是想自動發優惠券?在下面留言聊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