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嗯... app 製作軟體這件事,想來想去,其實沒有所謂「最好」的。真的沒有。
最關鍵的,是找到最適合「你現在這個階段」跟「你這個專案」的工具。選錯了,不是做不出來,而是會走很多冤枉路。
在看各種比較文之前,先想清楚這件事
很多人一開始就埋頭研究哪個軟體功能最強... 但我覺得,方向錯了。你該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 你的目標是什麼? 是想快速驗證一個想法(做個 MVP,也就是最低可行性產品),還是要打造一個功能完整、準備商業營運的產品?這兩者的工具選擇會完全不同。
- 你的預算和時間有多少? 這裡說的預算,不只是軟體的月費。更重要的是「時間成本」。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學習?如果卡關,你有沒有預算請專家幫忙?
- 你或你的團隊,懂技術嗎? 這點最誠實也最重要。如果完全不懂程式,那一開始就去看原生開發(Native Development)的資訊,只是徒增煩惱。
想清楚這三點,比看一百篇「Top 10 App 製作工具」都有用。真的。
五款不同路線的工具,你大概在哪個光譜上?
市面上的工具太多了,我不想全部列出來,那樣沒意義。我挑了五款有代表性的,從「完全不用寫程式」到「需要專業開發」,讓你大概知道自己的位置。
| 工具名稱 | 適合誰 | 優點 | 嗯...要注意的地方 |
|---|---|---|---|
| Glide | 完全的初學者、想把現有 Google Sheet 或 Excel 資料變成 App 的人。 | 真的很快,幾乎沒有學習曲線。有點像在做簡報,幾個小時內就能看到成品。 | 限制很多。外觀和功能都很「樣板」,很難做出獨特的設計。適合內部工具或非常簡單的展示型 App。 |
| Bubble | 想做功能複雜的「網頁應用程式 (Web App)」、有耐心學習的創業者。 | 非常強大,號稱不用寫程式的程式設計。邏輯、資料庫都能自訂,社群也很大,資源多。 | 學習曲線很陡。 雖然是 No-Code,但你要學的是它那套「視覺化程式設計」的邏輯。還有,它主要做 Web App,打包成手機 App 的體驗...嗯,就比較普通。 |
| FlutterFlow | 設計師、想做高品質跨平台 App 但不想從零寫程式的人、或是懂 Flutter 的開發者想加速流程。 | 可以做出非常漂亮且效能接近原生的 App。 它背後是 Google 的 Flutter 框架,而且你可以匯出原始碼,不怕被平台綁架。 | 算是 Low-Code,有些進階功能還是需要懂一點程式概念,特別是跟 Firebase 整合的部分。 對完全不懂技術的人來說,門檻比 Glide 或 Adalo 高。 |
| React Native | 有前端開發經驗(特別是 React)的工程師、想一套程式碼同時上架 iOS 和 Android 的團隊。 | 跨平台的業界主流選擇之一。社群龐大,資源和人才都好找。 開發速度比純原生快,成本也可能較低。 | 「Write once, run anywhere」是理想。現實是,你還是得處理兩個平台各自的「坑」。效能極限比不上原生,某些非常底層的功能還是得寫原生程式來橋接。 |
| Swift (iOS 原生開發) | 追求極致效能和使用者體驗、預算充足、且主要目標市場是蘋果用戶的團隊。 | 效能最好、與 iOS 系統整合最完美、能使用所有最新的硬體功能。 使用者體驗就是「正統」的 iOS 感覺。 | 成本最高。你只能服務蘋果用戶,Android 那邊要完全重做一套。開發時間也最長,需要專門的 Swift 工程師。 |
一個 App 是怎麼從想法到上架的?
很多人以為選好工具就結束了,但開發只是一部分。整個流程大概是這樣,每個環節都可能讓你的專案卡關。
- 想法與規劃: 這不只是「我想要一個 xxx 的 App」。而是要把使用者流程 (User Flow)、需要哪些功能、頁面長什麼樣子(就算用手畫也好)都定義清楚。
- UI/UX 設計: 使用者介面 (UI) 和使用者體驗 (UX) 設計。好的設計能讓使用者用得順手,壞的設計會讓再強大的功能都沒人想用。就算是 No-Code 工具,也需要先有設計稿,不然會做得很混亂。
- 開發與測試: 這就是前面說的,選擇工具並實際動手做的階段。做完一個功能,就要測試。自己測、找朋友測、找目標使用者測。這個階段會不斷來回修改。
- 上架與維運: 把 App 送到 Apple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Store 審核。這本身就是個專業的過程,要準備一堆資料、截圖、隱私權政策等等。 上架後不是沒事了,後續的系統更新、使用者回饋、Bug 修復,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上架到 App Store Connect 的流程有時候挺繁瑣的,需要準備好憑證、截圖等各種資產。
國外的流行跟台灣的現實
看國外的文章或影片,會覺得 No-Code/Low-Code 已經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Sensor Tower 的報告也顯示全球 App 市場營收持續成長,趨勢一片大好。 這沒錯,但...在台灣做生意,有幾個很現實的問題要考慮。
最重要的就是「金流」。國外工具串接 Stripe、PayPal 很方便,但在台灣,大家更習慣用信用卡、超商代碼繳費、或是 LINE Pay。 這些在地化的金流服務,像是綠界 (ECPay)、藍新 (NewebPay),不是每個國外平台都能輕易整合的。
這往往是很多人用 No-Code 工具做到一半卡住的最大原因。你想提供「7-11 取貨付款」,就可能需要串接綠界的物流服務,這點國外工具根本不會考慮到。 所以在選擇工具前,最好先確認你預計要用的金流或物流服務,有沒有辦法跟你選的平台對接。
所以,到底該怎麼選?
繞了一圈,又回到最初的問題。我的建議是,拋開「完美工具」的迷思,務實一點。
- 如果你只是想驗證一個點子: 用最快、最簡單的工具,例如 Glide 或 Adalo。目標是在一兩個禮拜內做出東西給人試用,收集回饋。做得醜沒關係,重點是驗證需求。
- 如果你要做的是功能比較複雜的 Web App: 那可以認真研究一下 Bubble。但要有心理準備,這需要投入不少學習時間。
- 如果你追求高品質,又希望跨平台: FlutterFlow 是個很不錯的平衡點,特別是如果你有設計背景。
- 如果你有工程師團隊: 那 React Native 或原生開發(Swift/Kotlin)才是你們該討論的範圍。這時的考量點會是開發效率、團隊成員的技術棧、以及對 App 長期的效能要求。
說到底,工具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永遠是你想用這個 App 解決什麼問題。
你正在做的 App 專案,最卡關的是哪個階段?是想法、技術還是資金?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