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想一件事,ChatGPT 這東西... 感覺它的走紅模式,好像在哪見過。啊,對,就是 TikTok。它們衝進我們生活的方式,還有那種讓人... 嗯,有點欲罷不能的黏著度,真的太像了。
第一眼看,哇,超酷的。一個會聊天、會寫詩、會幫你做事的 AI。但用久了,我自己是覺得,方便的背後,好像有什麼東西正在被悄悄換掉。它不只是個工具,更像在偷偷改變我們思考事情的習慣。我們急著要答案、要效率,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把我們自己腦袋裡那些最寶貴的... 就是那種自己探索、反覆思考的能力,給「外包」出去了。
先說結論
簡單講,TikTok 把我們的注意力切成一片一片的;而 ChatGPT 正在把「思考」這件事,壓縮成一顆一顆方便吞食的膠囊。它們給你的感覺很棒,但那種不費力的聰明,說真的,跟真正的洞見,完全是兩回事。
演算法的心機,其實都一樣吧
這種新一代的 AI,底層的邏輯我們其實很熟了:一切都是為了讓你用得更輕鬆、更投入、感覺更好。這套路不新,只是這次,它披上了一件「智慧」的外衣。
你想想,不管是短影片還是 AI,它們的目標都不是要讓你變得多聰明,而是要讓你「留下來」。
- 比起深度,更在意你點不點頭: 為了讓你覺得「哇好懂我」,AI 常常會犧牲掉觀點的複雜性跟細微差別,給你一個清晰、舒服,但不一定完整的答案。
- 是回音,不是答案: 它很會模仿你的語氣、你已知的觀點,然後再講給你聽。久而久之,你只會覺得自己的想法一直被印證,但那可能只是個越來越大的同溫層。
- 模糊是敵人,速食是王道: 在這個注意力稀缺的年代,任何需要多想一下的東西,都像是阻力。所以 AI 會盡量抹除模糊地帶,給你快速、直接的結論。這點跟我們在台灣很習慣的「懶人包」文化,說真的,精神上是相通的。大家都要快,但快的代價是什麼?很少人會去想。
- 讓你舒服,是它的設計: 它不太會挑戰你,也不會讓你感到不安。它會用一種很溫柔、很肯定的語氣,讓你覺得自己的提問方式就是最棒的。這跟一些權威機構,比如 Google AI 自己發布的原則,強調要「對社會有益(be socially beneficial)」和「避免產生或強化不公平的偏見(avoid creating or reinforcing unfair bias)」... 嗯,感覺是兩種不同的出發點。一個是想讓你滿意,另一個是提醒自己要小心。
所以說,這種為了「滿意度」而生的演算法,如果沒有掙扎、沒有質疑,那得到的不是洞見,比較像是一種... 精神上的鎮定劑。
「思考的肌肉」正在流失中
真正的思考過程,老實說,通常都很亂。會繞圈子、會猶豫、會自我矛盾。但 ChatGPT 把這些全都跳過了。在你還沒來得及懷疑之前,它就給了你一份充滿自信的答案。這感覺很強大,沒錯,但這是一種錯覺。
你不用再忍受「不知道」的焦慮,不用跟那些曖昧不明的線索搏鬥,也不用因為好奇心而踏入一片未知的領域。你直接就得到了一段看起來很完美的文字。這種清晰,繞過了所有能真正建立理解的摩擦和困難。
這不只是個無害的拐杖。我自己是覺得,這更像是一種認知上的侵蝕。你越依賴它,你自己去探究問題的能力就越會萎縮。就像很久不運動,肌肉會消失一樣。等到那一天,你可能不是在思考了,你只是在「表演」一個看起來像在思考的行為,而真正動腦的,是那台機器。
當 ChatGPT 變成你預設的對話夥伴,你自己的內心對話... 就會越來越安靜。那才是問題的開始。
比較一下,就更清楚了
我做了個簡單的表格,不是什麼專業分析,就是我自己的感覺。把 TikTok 和 ChatGPT 擺在一起看,那種相似感真的... 蠻明顯的。
| 特徵 | TikTok | ChatGPT |
|---|---|---|
| 核心誘惑 | 不用動腦的娛樂,滑一下就有新東西。 | 不用費力思考的答案,問一下就有。 |
| 給你的感受 | 感覺自己一直走在潮流尖端,很有趣。 | 感覺自己很有洞見、很會表達,很聰明。 |
| 實際的代價 | 注意力越來越短,沒辦法專心看長文或長片。 | 思考耐性變差,懶得自己組織想法、查證和深度挖掘。 |
| 演算法的目標 | 讓你一直滑下去,看下一個影片。多巴胺! | 讓你一直問下去,滿意這次的回答。也是多巴胺! |
| 背後的逃避 | 逃避無聊,用不斷的刺激填滿時間。 | 逃避思考的辛苦,用現成的文字填補空白。 |
那... 怎麼辦?跟 AI 一起「思考」,而不是「靠」它思考
說了這麼多,也不是說 AI 就是敵人啦。我覺得,不經思考地「濫用」才是。真正厲害的人,會把這些工具當成「陪練員」,而不是把它說的話當聖經。
他們會抵抗那種「啊,第一個答案看起來不錯,就用它吧」的誘惑。他們會問一些更刁鑽、更複雜的問題,去測試 AI 的邏輯極限。然後,把 AI 找來的資料,跟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重新組合一次。
不過呢,老實說,光靠意志力很難。環境和工具的影響可能更大。這也是為什麼市面上開始出現一些不一樣的 AI 工具。它們的設計理念就不是給你「答案」,而是給你一個更好的「思考環境」。
這些工具,有時候被稱為「視覺化思考工具」或「第二大腦」之類的,像是原文有提到的 Constella App 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它們的邏輯不太一樣:
- 不是線性筆記: 它們通常不是一條線到底的筆記,而是讓你把想法像心智圖一樣攤開來,看到彼此的關聯。
- 幫你連結舊想法: 在你寫新東西的時候,它可能會自動把你過去相關的筆記浮現出來,這點超實用,可以激發很多靈感。
- AI 只跟你自己的資料對話: 它的 AI 助教只會在你自己的筆記庫裡幫你整理、推理,而不是去網路上亂抓東西,所以不會有那些亂七八糟的幻覺或偏見。
- 隱私優先: 你的想法就是你的,不會被上傳去訓練什麼奇怪的模型。
這就不是那種給你多巴胺快感的 AI,而是幫你搭鷹架,讓你蓋出更複雜、更嚴謹思想的 AI。它不是捷徑,而是一個結構。
你的思考主權,是一種選擇
AI 不會來「偷」走你的腦袋。但它會很有禮貌地、很舒服地... 邀請你「放棄」思考。
每一次,當你習慣性地打開 prompt 視窗,而不是打開一個空白文件開始掙扎;每一次,當你選擇那個漂亮的答案,而不是去追問那個困難的問題... 你都是在選擇安逸,而不是挑戰。
這個選擇,一次又一次,就變成了習慣。而習慣,最終就造成了能力的流失。
但我們可以抵抗。我們可以刻意去選擇那些能培養複雜思考的工具和方法。你可以用 ChatGPT,但要懂得質疑它、用其他資料驗證它、甚至去挑它的毛病。當它誘惑你停止思考的時候,就是你該想得更用力的時候。
TikTok 教會我們無限下滑,拜託,別讓 ChatGPT 教會我們停止提問。
聊到這裡,也想問問你:你平常最常用 ChatGPT 來做什麼事?是幫你想點子、寫文案,還是單純當作搜尋引擎的升級版?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用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