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分析案例:從市場定位到消費者洞察的行銷策略拆解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嗯⋯⋯今天要來聊聊⋯⋯品牌分析。很多人,很多人都覺得這東西很⋯⋯很空泛。講什麼市場定位消費者洞察⋯⋯聽起來都很厲害,但到底要幹嘛?

我最近⋯⋯對,我最近剛好看到一個牌子,我覺得是個蠻好的例子。一個⋯⋯做茶的牌子,先叫它「Ocha Labo」好了。它一開始的定位,我覺得就很有趣,但⋯⋯可能是錯的。他們厲害的地方,我想,其實不是產品多好喝,而是他們怎麼從一個⋯⋯可能有點偏頗的定位,呃,慢慢修正,最後找到真正懂他們的人。這整個過程,我覺得才是品牌分析最⋯⋯最精華的地方。

先說結論

簡單講,做品牌⋯⋯嗯⋯⋯最怕的不是失敗,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失敗」。Ocha Labo 這個案例,我覺得,它的價值就在於示範了怎麼透過數據跟⋯⋯真實的消費者回饋,去拆解自己一開始的「美好想像」,然後⋯⋯勇敢地轉向。這比一開始就大獲成功,老實說,更有學習價值。

他們是怎麼做的?從想像到現實

好,那我們來想一下,一個像 Ocha Labo 這樣的品牌,一開始會怎麼想。嗯⋯⋯可能會這樣。

創辦人可能很喜歡茶,覺得現在手搖飲太⋯⋯太甜、太膩、太速食。 他想要一個很純粹、很⋯⋯像實驗室一樣精準的茶品牌。聽起來不錯吧?所以他們就把店開在很安靜的巷子裡,裝潢得像個藝廊,白色的牆、很少的座位,產品名字取得很⋯⋯很文青,什麼「時間的萃取」、「晨霧的氣息」。

品牌初期的「文青式」想像
品牌初期的「文青式」想像

他們想像的客人,應該是那種⋯⋯SOHO族、自由作家、大學生,有很多時間,懂得品味生活的人。這是他們的「定位假設」。很多新品牌都是這樣開始的,這沒錯。

但問題來了。過了一陣子,發現⋯⋯嗯⋯⋯生意好像⋯⋯不上不下。那些他們想像中的文青客人,來是會來,但可能一個月才來一次。他們不會每天都來買一杯一百多塊的「晨霧」。

這時候,就是關鍵了。如果只是繼續砸錢行銷,或是⋯⋯降價,那可能就慢慢死掉了。但 Ocha Labo 不一樣,他們開始做⋯⋯所謂的「消費者洞察」。這聽起來很專業,但說穿了,就是去搞清楚:「到底誰在買我的東西?為什麼買?」

他們可能做了幾件事。比如說,跑一下銷售數據,看看哪個時段、哪個品項賣最好。或者,更直接的,找幾個常來的客人⋯⋯坐下來聊聊天,做個深度訪談。 這不用花大錢,但很重要。他們可能發現,咦,下午三四點,賣得特別好。而且,買的人⋯⋯很多是穿著套裝的上班族,匆匆忙忙地來,買了就走。

挖掘真實洞察的混亂過程
挖掘真實洞察的混亂過程

聊了之後才發現,啊,原來這些人⋯⋯根本不是要「品茶」。他們是在⋯⋯在下午最煩躁、最想睡覺的時候,想要一個⋯⋯「喘息的藉口」。他們需要離開辦公室五分鐘,買一杯「看起來很健康」、「感覺對自己很好」的飲料。那杯茶的「實驗室」感,反而給了他們一種⋯⋯嗯⋯⋯「我在照顧自己」的心理安慰。這,就是洞察。

一個案例,兩種定位

所以你看,同一個產品,但在不同人心中,它的意義完全不同。這就是市場定位的有趣之處。 我把它們整理成一個⋯⋯一個表格,這樣比較清楚。

項目 調整前(想像的定位) 調整後(真實的洞察)
市場定位 生活品味的鑑賞家 辦公室裡的⋯⋯嗯⋯⋯療癒方案
目標客群 以為是時間自由的文青、SOHO族 結果是⋯⋯壓力超大的30-40歲辦公室工作者
溝通訊息 強調茶的⋯⋯工藝、稀有、風味層次 改成溝通「給自己五分鐘」、「健康的放縱」
通路策略 開在安靜的文創區巷弄 應該要去⋯⋯商業區開外帶小店,或跟外送平台合作

這個轉變,看起來很簡單,但⋯⋯它是根本性的。而且這也反映出一些趨勢,像 Kantar 的報告就有提到,全球飲料市場都在往健康、功能性發展。 但這在台灣市場,我覺得又有點不一樣。根據一些本地的報告,台灣的手搖飲市場競爭超級激烈,消費者不只看健康,更看重「情緒價值」跟「新奇感」。 所以 Ocha Labo 後來的「療癒方案」定位,其實比單純講「健康」,更能打動人。

給品牌經營者的建議

所以,如果⋯⋯嗯⋯⋯如果現在有人要做品牌,我會給的建議很簡單:不要愛上你自己的「設定」。

你一開始的品牌故事、目標客群⋯⋯那都只是「假說」。你必須把它丟到市場上,讓真實的數據、真實的客人來驗證它。 當你發現,來的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時⋯⋯不要覺得是他們錯了。應該是,你找到了一個⋯⋯你當初沒想到的新大陸。

就像 Ocha Labo,他們可以堅持做高冷的茶藝館,服務那些一個月來一次的客人。或者,他們可以擁抱那些⋯⋯需要被療癒的上班族,然後把品牌做得更⋯⋯更「觸手可及」。沒有對錯,但後者,生意會好很多。

轉向成功後的品牌場景
轉向成功後的品牌場景

當然,這不是沒有風險

不過,也要說⋯⋯這種轉向,是有風險的。你可能會⋯⋯嗯⋯⋯流失掉最一開始支持你的那些「鐵粉」。他們可能會覺得你「變了」,變得⋯⋯商業化了、不酷了。Oatly 這個燕麥奶品牌,初期也是鎖定小眾,但後來擴張到大眾市場後,就面臨了類似的品牌定位模糊的挑戰。 這是一個很難的平衡。

而且,做這些消費者研究⋯⋯不管是問卷還是訪談,都需要時間和⋯⋯一點點成本。 很多小品牌會覺得,我連活下去都有問題了,哪有空做這些?但⋯⋯但我覺得,這筆錢,或是說這個時間,是省不掉的。不然,你只是在⋯⋯黑暗中開槍,打到什麼都不知道。

總結來說⋯⋯品牌分析,它不是一個⋯⋯報告,或是一個名詞。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去對話、去修正的過程。重點不是你有多完美的開始,而是你有沒有勇氣,去面對那個⋯⋯跟你想像中,完全不一樣的⋯⋯真實的市場。


聊了這麼多,也想問問你:如果你是 Ocha Labo 的老闆,當你發現數據跟你最初的「文青茶館」夢想完全不同時,你會選擇堅持理想,還是⋯⋯嗯⋯⋯擁抱數據,勇敢地為那些上班族轉彎?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Guest 2025-07-03 Reply
    請教一下,品牌分析這麼複雜,小公司該從哪裡著手?有沒有什麼入門級的方法可以快速上手?聽說數據分析很重要,但感覺好像有點門檻耶...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