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基督徒作家SEO寫作要點:精準抓住高意圖流量,提升搜尋曝光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最近在想一件事… 我們花很多時間,很用心寫了一些關於信仰、關於生命的文章。禱告了,也修改了,覺得這段文字應該可以幫助到某些人。然後,按下發布。

結果… 就沒有然後了。😅

你寫的東西,就像投入大海的一顆小石子,沉下去了。上面漂浮的,永遠是那些大型機構、內容農場,或是那些已經很有名的網站。說真的,這不是你的內容不好,也不是你的感動不真實。問題可能出在… 我們沒用別人聽得懂的「網路語言」去包裝它。

所以,問題到底出在哪?

簡單講,大概就是兩個坎。一個是「能見度」,網路上的內容真的太多了,你的聲音很容易就被蓋過去。另一個是「連結感」,我們寫的,跟那些正在尋找答案的人,他們在 Google 上打的字,常常對不起來。

結果就是,就算有人點進來,也留不太住。因為他可能只是想找個「關於焦慮的經文」,結果看到一篇很長的、神學思辨的講道文章。他沒有錯,我們也沒錯,就只是… 沒對上頻率。

這感覺真的蠻無力的。但後來我發現,也許換個思路,情況會很不一樣。

內容的呈現方式,決定了它是被忽略的文字,還是能觸動人心的故事。
內容的呈現方式,決定了它是被忽略的文字,還是能觸動人心的故事。

試著找那些「真正的心聲」,而不是大詞

這大概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常常會想用一些「大詞」,比如「聖經研究」、「禱告生活」、「基督徒婚姻觀」。這些詞很正確,但… 太廣了。

老實說,一個在半夜因為失眠而痛苦的人,他上網不會打「禱告生活」。他會打的,可能是「半夜焦慮到睡不著的禱告」。一個剛剛流產的媽媽,她不會去搜「上帝的旨意」,她會含著淚打下「流產後如何繼續相信上帝」。

這些,就是所謂的「長尾關鍵字」。它們很長、很具體,反映了人們內心最真實的掙扎和渴望。我自己是覺得,這些根本不是什麼「關鍵字」,它們是一個個真實的「心聲」。

「如何原諒出軌的配偶」、「跟有毒的家人劃清基督徒界線」、「面對憂鬱症的詩篇」。你看,每一個詞組背後,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破碎的故事,一個急需盼望的靈魂。而這些「心聲」,搜尋量可能不大,一個月幾百次,但競爭非常非常小。因為大機構懶得做這麼細的東西。

這就是我們的機會。我們不用去跟大教會搶「主日講道」這種大詞。我們可以成為那個,回答「為還沒信主的老公禱告詞」的溫暖角落。你可以試著用一些關鍵字工具,像是 AnswerThePublic 或 Ahrefs,但不要只看數字,要去感受那些問題背後的溫度。

把一個主題講透,而不是東一篇西一篇

再來一個點,就是寫作的策略。以前我們可能習慣今天寫A,明天寫B,想到什麼寫什麼。但現在的 Google,它更喜歡「專家」。它想知道,你在某個領域是不是真的懂。

所以,「主題群」這個概念就變得很重要。你把它想像成一棵樹。你有一篇最核心、最完整的文章,叫做「聖經中的婚姻盟約」,這是你的樹幹(Pillar Page)。

然後呢,你開始長出樹枝。你寫了「財務背叛後如何重建信任」、「情緒勒索的五個警訊」、「何時該尋求基督徒婚姻諮商」。每一篇「樹枝」文章,都專注在一個小問題上,寫得更深入。然後,最重要的,這些樹枝文章都要連結回你那篇核心的「樹幹」文章。

當你這樣做,Google 就會看懂:「喔,這個網站不只講了婚姻,還深入討論了財務、情緒、諮商等各個面向。它在這個主題上,是個權威。」這就是所謂的「主題權威 (Topical Authority)」。你不用寫一百個不相干的主題,你只要選定三五個你最有負擔、最懂的領域,把它們一個個寫透,就夠了。

建立主題權威,就像栽種一棵知識之樹,讓所有相關概念彼此連結,根深葉茂。
建立主題權威,就像栽種一棵知識之樹,讓所有相關概念彼此連結,根深葉茂。

寫法上,其實可以更大膽一點

有時候我們的文章讀起來會有點…嗯,像教科書。但信仰的內容,核心是故事和生命啊。

試試看用「現代寓言」開頭。比如,你不是直接寫「未婚懷孕的處理」,而是寫一個故事:「瑪麗亞看著驗孕棒上的兩條線,一半是喜悅,一半是恐懼。她才19歲,還沒結婚。'主啊,我該怎麼辦?' 直到週日牧師講到喇合窗戶上那條朱紅線繩時,答案才悄悄浮現…」

你看,這樣是不是更有吸引力?故事能增加讀者停留的時間,而這對排名是個加分項。

還有,如果你有在地的服事,可以建立一個「在地見證中心」。標題就用「在[你的城市]禱告會中,上帝如何醫治了我的慢性疼痛」。這種 hyperlocal (超在地化) 的內容,在美國的教會網站很常見,他們會結合 Google Map 來做。但在台灣,這塊好像還比較少人耕耘。當我們提到「在地」,可能更多是想到 PTT 或 Dcard 上年輕人討論的教會話題,這也是一種「在地化」的切入點,去了解特定社群的真實掙扎,而不只是物理上的地點。

好吧,來聊聊那個很紅的 E-E-A-T

這個詞你可能聽過。E-E-A-T。這是 Google 用來判斷「這內容可不可信」的一套標準,特別是針對 YMYL (Your Money or Your Life) 的內容——也就是跟錢、跟健康、跟生命重大決定有關的。說真的,信仰內容絕對是 YMYL,因為它直接影響人的世界觀和人生選擇。

它不是什麼複雜的技術,更像是一種…嗯,常識。Google 想把真正有相關經歷、有專業、有權威、值得信任的內容,推薦給使用者。

我自己是覺得,對我們來說,這反而是個好消息。因為它逼我們回歸真實。

E-E-A-T 四個面向,我們可以怎麼做?
面向 可以怎麼呈現 (口語化解釋)
E - Experience (經驗) 你有真的走過這段路嗎?比如,一個曾走過十年抗癌路、靠禱告得力的姐妹,她寫的關於苦難的文章,就比 AI 生成的內容有份量多了。直接在作者簡介寫出來。
E - Expertise (專業) 你有相關的訓練或知識背景嗎?不一定是神學院學位。可能是你用了 Logos 聖經軟體十年,考了認證。或你是個合格的基督徒諮商師。把這些「徽章」秀出來。
A - Authoritativeness (權威) 別人怎麼看你?這塊最難。簡單說就是「反向連結」。有沒有其他有公信力的網站(比如神學院、知名機構)引用你的文章?這就像是別人為你背書。
T - Trustworthiness (信賴) 你的網站安全嗎?這很基本。禱告索取表單符合個資法嗎?奉獻頁面有 SSL 加密嗎 (就是網址開頭是 https)?誠實透明,才能讓人安心。

你看,這整件事的核心,其實不是要我們去「假裝」成專家,而是要把我們「本來就有的」真實生命經歷,好好地呈現出來。這點真的超重要。

找到對的切入點,就像用一把鑰匙,解開通往讀者內心的鎖。
找到對的切入點,就像用一把鑰匙,解開通往讀者內心的鎖。

按下「發布」前,可以想一下…

不用搞得像個 27 點的 checklist 那麼複雜啦,那樣壓力太大了。但在按下發布前,可以像泡杯茶一樣,靜下來想幾件事:

  • 這篇文章,回答了某個「心聲」嗎?還是只是我自己想說的話?
  • 裡面有沒有放一兩個連結,連到我寫過的其他相關文章(或是那篇核心的「樹幹」文章)?
  • 手機版看起來順嗎?圖片會不會跑很久?(特別是講道錄音檔,要壓縮一下)
  • 如果我是個第一次來到這網站的陌生人,我會覺得這裡很安全、很真誠嗎?

大概就是這樣。讓事情保持簡單。SEO 不是什麼邪惡的巫術,它只是一種工具,幫助我們的文字,能去到那些需要它的人手中。

說到底,這不只是技術,更像是一種「傾聽」。傾聽這個世代的迷惘和吶喊,然後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把那份不變的盼望,遞給他們。這本身就是一種服事,不是嗎?🙏


那你呢?

在你的寫作或服事裡,你覺得最難觸及到的「心聲」是什麼?或者,你最近有沒有發現哪個讓你很有感的「長尾關鍵字」?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我們一起聊聊。🤔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