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聊聊...嗯...寫作這件事。特別是,在網路上寫東西。
有時候會覺得很奇怪,你知道嗎?就是,你明明花了很多時間,寫了一篇覺得自己也蠻滿意的文章,結果...就沒了。沒什麼人看。但有些文章,感覺也還好,流量卻一直進來。
我自己摸索了很久,後來才慢慢發現,這中間的差別,常常不是文筆,真的不是。而是...你寫的東西,是不是別人剛好在找的東西。
這聽起來很廢話,但這就是關鍵字研究的核心。你寫得再好,如果那個主題根本沒人搜尋,那文章就等於是在對空氣說話。嗯...大概是這樣。
TL;DR
所以,如果只用一句話講,我的結論是:別再單獨看一個工具的數據了。重點是建立一個「流程」,從「找靈感」到「挖問題」,最後才「看數字」。這樣你的內容才比較容易被需要的人看到。
我的關鍵字研究,大概是這樣做的
我不會說這是一個...嗯...什麼黃金準則啦,但這是我自己習慣的一套流程。它幫我省下很多時間,也避免寫出一堆沒人看的東西。基本上就是分三步。
第一步:先看看風向,這東西有人關心嗎?
在決定要寫什麼之前,我第一個會開的工具,其實是 Google Trends。不是什麼很厲害的付費工具,就是這個最簡單的。
我會把我想寫的主題,比如說「減醣飲食」,丟進去看看。我想知道的是,這個話題的熱度是在往上走,還是已經在退燒了?如果是那種季節性的,什麼時候是高峰?
這個真的超重要。喔對了,我自己是覺得,一定要把地區切換到你想溝通的市場,像是「台灣」。因為你看喔,有時候一個主題在美國很紅,但在台灣根本沒人理。像是我之前查「pickleball」(匹克球),在美國是爆炸性成長,但在台灣的搜尋量...嗯,就還很小眾。如果你只看全球數據,很容易會誤判。
這一步,基本上就是幫我過濾掉那些...嗯...可能已經過氣或根本沒人在乎的題目。
第二步:大家到底想知道什麼「問題」?
好,確定這個大方向有人關心之後,再來我會用 Answer the Public。這個工具...說真的,蠻天才的。它不是給你一堆冰冷的關鍵字,而是把大家在 Google 上問的「問題」整理給你看。
你只要輸入「減醣飲食」,它就會給你一堆像是「減醣飲食可以吃什麼水果」、「減醣飲食 外食 怎麼辦」、「減醣飲食一個月瘦多少」...這樣的問題清單。而且還會用what, why, how這些分類好。
這對寫作者來說,根本就是現成的文章大綱。你直接挑幾個最多人問的問題來回答,這篇文章就已經成功一半了。因為你不是在「猜」讀者想看什麼,你是在「直接回答」他們的問題。
我自己是覺得,這個步驟是整個流程的靈魂。它幫我把內容從「我想寫什麼」轉移到「讀者想知道什麼」。這個思維轉換,影響非常大。
第三步:最後,才回來看數字,做最後決定
有了主題方向,也有一堆想回答的問題之後,我才會打開像 Google Keyword Planner 或 Ubersuggest 這種比較...嗯...數據導向的工具。
這時候,我不是大海撈針了。我是把我從 Answer the Public 找到的那些問題,比如「減醣飲食 外食」,丟進去查。我想確認幾件事:
- 這個問題的「搜尋量」大概是多少?不用非常高,但至少要有人在查。
- 它的「競爭程度」如何?如果是Ubersuggest,它會給一個 SEO 難度分數。太難的,我初期會先避開。
我會特別找那種「長尾關鍵字」。就是那種比較長、比較具體的問題,像是「減醣飲食 外食 7-11 推薦」。這種字,搜尋量可能不大,可能一個月才一兩百人搜,但搜尋的人意圖非常非常明確。寫這種主題,文章很容易排到前面,來的流量也都是真正想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很精準。
那...什麼時候才需要花錢買工具?
說真的,上面那套流程,用免費工具就差不多夠用了。像 SEMrush 或 Moz Keyword Explorer 這種很強大的付費工具,我自己是覺得...比較適合幾種人。
第一,你是全職做這個的,或是你在經營一個團隊。你需要同時管理很多個網站,或是需要很大量的數據跟報表,那付費工具幫你省下的時間,絕對值得。
第二,你想「抄作業」。呃,講錯了,是「分析競爭對手」。付費工具最強大的地方之一,就是可以直接輸入對手的網址,然後看他都是靠哪些關鍵字帶來流量。這個功能...嗯,非常強大,但也有點邪惡。你可以從中找到很多靈感,看看別人是怎麼成功的。
如果你只是個人寫作者,剛開始,我會建議先把免費工具用到極致。等到你真的覺得遇到瓶頸了,需要更深的數據了,再來考慮付費也不遲。
幾個工具的個人使用心得比較
我把它整理成一個表,這樣比較清楚。但這都只是我的個人感受啦,不一定準。
| 工具名稱 | 我主要拿它來幹嘛 | 優點 (個人感受) | 缺點或要注意的 |
|---|---|---|---|
| Google Trends | 判斷一個主題是死是活,是不是季節性的。 | 超直覺,而且能看特定地區的趨勢,這點無可取代。 | 它只給相對熱度,你看不到實際搜尋量,所以不能只靠它。 |
| Answer the Public | 找文章大綱跟標題靈感,了解大家到底在煩惱什麼。 | 視覺化做得很好,一眼就能看出核心問題。免費版就很好用了。 | 數據來源比較...嗯...神秘。而且免費版一天只能查個兩三次吧,要省著點用。 |
| Google Keyword Planner | 當我有具體關鍵字後,拿來查「大概」的搜尋量。 | 畢竟是 Google 自家的,數據來源最權威,而且免費。 | 如果你沒在跑 Google 廣告,給的搜尋量會是一個很模糊的區間,像是「100-1K」。參考價值就...打了點折扣。 |
| Ubersuggest | 快速看關鍵字的競爭程度,還有偷看對手網站。 | 界面很親民,對新手友善。把搜尋量、難度、CPC 都放一起,很方便。 | 免費版限制也蠻多的。而且它的數據有時候我覺得跟其他工具有點落差,我會當作參考之一。 |
| SEMrush / Moz | 當我需要很嚴謹的數據,或是要全面分析一個市場或對手時。 | 功能超・級・多,根本是 SEO 的瑞士刀。數據也很深入。 | 就是貴。而且功能太多,對新手來說,可能會不知道從何用起,有點資訊過載。 |
常見錯誤與修正
我剛開始自己摸索的時候,也踩過不少坑。這邊分享幾個最常見的錯誤。
錯誤一:眼裡只有高搜尋量的字
看到一個關鍵字搜尋量好幾萬,就覺得寫了就會爆紅。這是...嗯...最大的誤解。搜尋量越高的字,通常競爭也越激烈,一堆大公司、大媒體都卡在第一頁。你一個新網站或部落格,要怎麼跟他們打?所以,與其去搶「減肥」這種大字,不如專心寫好「產後減肥運動菜單」這種長尾關鍵字,機會大多了。
錯誤二:完全不考慮「搜尋意圖」
有些字,就算搜尋量高,你也不該寫。你先去 Google 搜尋看看,如果搜「筆電推薦」,出來的全部都是電商網站或大型評測網站,那代表 Google 認為使用者想看的是「購買資訊」或「規格比較表」。你這時候寫一篇「我為什麼喜歡某某筆電」的心情故事,就算文情並茂,也很難排上去。了解 Google 想給使用者看什麼,這就是所謂的使用者搜尋意圖。
錯誤三:把工具當成聖旨
每個工具的數據都有誤差,它們只是估計值。不要因為 A 工具說這個字搜尋量 500,B 工具說 800,就卡在那邊不知道怎麼辦。這些工具是輔助,不是決策者。最重要的還是你對這個領域的理解,和你為讀者解決問題的熱情。工具...嗯,真的只是工具而已。
差不多就是這樣吧。這套方法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但它背後的邏輯——先同理讀者,再找數據驗證——應該是通用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對了,想問問你,你自己的關鍵字研究流程是什麼?或是有用過什麼我沒提到的好工具嗎?可以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我也很好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