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版熱銷後次年再版是什麼意思?出版流程與常見原因解析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今天來聊一個蠻酷的故事。一個美國詩人,William Cullen Bryant

重點不是他多有名,而是他最有名的詩,是在他不到 18 歲的時候寫的,而且發表過程超戲劇化。根本是八點檔劇情。

一句話結論

一個被爸爸從抽屜翻出來的少年塗鴉,意外變成美國文學史上第一首偉大的詩,這首詩的核心思想是:反正大家最後都要回歸自然,所以死亡也沒那麼可怕,反而是一種很宏大的集體儀式。

少年詩人的誕生,還有點尷尬

好,故事要從頭說。這個叫 Bryant 的年輕人,真的是年少得志。他 13 歲就出書了,一本土味濃厚的愛國詩集叫《The Embargo》。你知道嗎,他朋友還很雞婆,在第二版序言特別強調「作者只有十三歲喔!不騙你!」,還把他的全名 William Cullen Bryant 印得大大的,深怕別人不知道。

結果...這詩當然寫得不怎麼樣。據說好幾年後,有人問長大成名的 Bryant 有沒有留著這本處女作,他直接說「沒有」。朋友不死心,說在波士頓找到一本,結果 Bryant 超不爽,回嗆:「真搞不懂你怎麼把時間浪費在那種垃圾上」,然後就走掉了。笑死,根本是黑歷史,作者本人認證的垃圾。

反正他在那之後的幾年,還是陸續寫了一些...嗯...青少年愛國詩。大概就那樣。

老爸的意外發現
老爸的意外發現

改變一切的那首詩:Thanatopsis

轉捩點來了。大概 1812 年,他進了威廉士學院,但只讀了一年。那學校當時很小,只有一個校長、一個教授、兩個導師。他室友覺得不行,要去教育資源更好的耶魯,Bryant 也覺得有道理,就跟著辦休學,回家準備考耶魯的轉學考。

就是那個夏天,他在家唸書,沒事就去附近的森林裡晃。也就是在這段時間,他寫下了《Thanatopsis》這首詩。

沒人知道他到底是什麼時候、怎麼寫的。總之,秋天的時候,他爸—一個醫生—跟他說,家裡經濟狀況不好,沒辦法送他去耶魯了。所以 Bryant 只好放棄大學夢,跑去外地學法律。

在他走後,他爸整理書桌,在一個小抽屜裡發現他兒子 Cullen(家人都這樣叫他)寫的一些詩稿。其中一首,就是《Thanatopsis》。

他爸讀完,整個嚇到。覺得這寫得也太好了吧!好到他立刻拿去給他一位女性友人看。他說:「你看,這是我們家 Cullen 寫的。」

那位女士拿過去讀,讀完《Thanatopsis》直接爆哭。他爸自己也看到眼眶濕潤。

欸,這個發現過程是不是很扯?自己的兒子是天才,結果是從故紙堆裡翻出來才知道。

編輯部的震撼教育

故事還沒完。他爸當時是麻州的州議員,要去波士頓開會,就把這幾首詩稿一起帶去。他認識當時最牛的文學雜誌《North American Review》的其中一個編輯,叫 Phillips。

他跑去拜訪 Phillips,結果人不在家,他就把詩稿留下,上面寫著自己的名字(Dr. Bryant)。

Phillips 回家看到稿子,讀完後...他做出一個結論:這首叫《Thanatopsis》的詩,寫得這麼深刻,一定是這位德高望重的州議員 Bryant 醫生寫的!其他那幾首比較嫩的,才應該是他兒子寫的。

但他覺得《Thanatopsis》實在是曠世奇作,太驚喜了,馬上衝去劍橋找另外兩個合夥編輯分享。其中一個叫 Richard H. Dana 的編輯,本身也是個詩人,聽完 Phillips 朗讀後,直接說:

「喔 Phillips,你被耍了吧。美國不可能有人寫得出這種等級的詩。」

Phillips 很得意地說:「哈,但我認識作者啊,他現在就在州議會呢。」

Dana 更好奇了,說:「那不行,我必須去看看寫出這首詩的人長什麼樣。」說完他就衝去波士頓,跑到州議會,點名要找 Bryant 參議員。

有人指給他看,是一個高大、灰白鬍子的長者。Dana 盯著他看了幾分鐘,然後自言自語:「頭型是不錯啦...但這個人絕對寫不出《Thanatopsis》。」然後他就一句話沒說,自己回劍橋去了。

你看,這誤會有多大。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想像在腦補作者的樣子。

《Thanatopsis》手稿發現事件簿
角色 第一反應 背後想法 / OS
他爸 (Dr. Bryant) 讀到哭出來,覺得超讚。 「天啊,我兒子是天才?這小子什麼時候變得這麼有深度了?」
編輯 (Phillips) 覺得是神作,但作者搞錯了。 「這詩這麼猛,肯定是老爸寫的。他兒子寫的那幾首...嗯,就那樣。」
另一個詩人 (Dana) 不信美國有人寫得出來。跑去「驗貨」。 「看那老先生的樣子...不像。這作者另有其人吧?」

最後,這首詩還是刊登在《North American Review》上了。它被認為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首偉大的詩。而作者,當時還不到十八歲。

這首詩到底在講什麼?

好,背景故事講完,來講講詩本身。Thanatopsis 這個詞是希臘文來的,意思是「對死亡的看法」或「死亡觀」。

我自己覺得,這首詩的核心概念,就是用一種超級宏觀、上帝視角的態度,去看待死亡這件事。它不是在講死後上天堂或下地獄,而是更物理、更唯物一點的看法。

詩的一開始就說,當你想到死亡—想到冰冷的屍體、棺材、墳墓這些讓你恐懼發抖的畫面時...

Bryant 說:先別怕。去外面,去天空下,聽大自然的聲音。它會告訴你:

「再過幾天,太陽就再也照不到你...你將回歸塵土,融為元素的一部分,跟石頭、泥塊當兄弟。橡樹的根會穿透你所在的土壤。」

聽起來有點慘,但重點在後面。他說,你不是自己一個人孤單上路。

「你會跟遠古的先祖、君王、智者、美人...跟所有時代的偉人,一起躺在這座巨大的墳墓裡。」

自然的教誨:死亡是一種回歸
自然的教誨:死亡是一種回歸

整個地球,從山脈、河谷到森林、海洋,都只是這座「人類大墳場」的華麗裝飾。所有活著的人,跟已經安息在地球懷抱裡的亡者數量相比,根本少得可憐。

所以,就算你死的時候沒朋友為你送行又怎樣?反正所有活著的人,總有一天也會跟你一樣。那些在笑鬧的、在憂慮的、在追逐夢想的,最後都會放下一切,來跟你作伴。

這觀點真的蠻震撼的。把死亡從個人的恐懼,拉高到一種全人類、甚至萬物共享的宿命。你不是「消失」了,你是「加入」了一個更龐大、更永恆的行列。

東方與西方的死亡觀,有點像又不太一樣?

說到這個,我自己是覺得很有趣。Bryant 這種「回歸自然」的看法,是典型的美國浪漫主義,強調自然的雄偉、壯麗,然後把個人融入其中,獲得一種昇華。但在我們東方文化裡,好像也有類似的概念。

例如,如果你去看莊子的思想,他也在講「道法自然」。但他更強調的是一種順應、放下。莊子老婆死了,他還在敲盆唱歌,因為他覺得生死就是四季運行一樣的自然過程,沒什麼好悲傷的。這跟美國的權威文學評論網站,比如 Poetry Foundation 上對 Bryant 的分析就不太一樣,他們會更強調「sublime」(壯美)這個概念,一種帶有敬畏的驚嘆。

所以你看,雖然都是「回歸自然」,但一個感覺是「加入一場盛大的集體葬禮」,很有儀式感;另一個則是「終於可以下班回家了」,是一種解脫跟安然。路徑不同,但終點好像有點像,這對比蠻值得思考的。

所以,我們該怎麼活?

這首詩最經典的,其實是結尾那幾句。在鋪陳了這麼多死亡的宏大景象後,Bryant 給出了一個結論,一個行動建議:

「所以,好好地活著。當那一天到來,召喚你加入那無盡的隊伍時...你不要像個晚上被鞭打著回牢房的奴隸,而是要帶著堅定不移的信任,從容地走向你的墳墓,就像一個人,裹好他舒適的床單,準備躺下做個好夢。」

這收尾真的太強了。前面講了半天死亡的宿命論,最後還是繞回了「怎麼活」。因為死亡的姿態,取決於你活著的態度。

一個不到 18 歲的年輕人,能有這種體悟,真的蠻扯的。老實說,就算我們現在活到三、四十歲,有多少人能這麼坦然地面對這件事?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這首詩能流傳兩百年。它觸及了一個最根本的焦慮,然後給了一個雖然不簡單、但充滿力量的答案。

個人與自然的疊合
個人與自然的疊合

反例與誤解釐清

不過呢,很多人讀這首詩會有個誤解,覺得它很悲觀、很厭世。好像在說「反正都會死,人生沒意義」。

但我覺得正好相反。它不是在否定生命的價值,而是在重新定義死亡的座標。它把死亡從一個終點,變成了一個更大的循環的一部分。你知道自己終將回歸大地,跟所有偉人、凡人並列,這種想法反而可能給你一種奇特的安慰和勇氣。

就像最後那幾句說的,正是因為知道結局是場「好夢」,你才能在活著的時候「sustained and soothed」(被支持、被撫慰)。所以它其實是一首非常積極、充滿力量的詩,只是它的力量來源,不是雞湯式的勵志,而是一種對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

所以,下次再讀到《Thanatopsis》,別再覺得它只是在講死亡多可怕。試著去感受那種「躺進地球這個大臥舖車廂」的壯闊感吧。

換你聊聊

Bryant 認為,知道大家最終都會回歸自然,能讓我們更從容地面對死亡。你同意這個看法嗎?還是你覺得有其他方式能讓你更坦然面對這個終極問題?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