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搞了 SEO 這麼多年,說真的,有時候會覺得很疲憊。你看網路上那些教學,好像都在講一樣的東西,複製貼上,但你照著做,結果呢?好像也沒什麼動靜。
今天不想講那些冠冕堂皇的「十大秘訣」,就想聊聊一些...比較真實,甚至有點殘酷的東西。這是我這幾年撞牆、測試,慢慢體悟出來的一些想法。不是什麼必勝心法,比較像是一個過來人的喃喃自語吧。
重點一句話
SEO 的核心早就不只是流量了。而是你引進來的這些人,到底能不能幫你的生意帶來實際的價值...可能是訂單、是名單,總之不是那個會跳來跳去的數字。
你得先認清:Google 根本不欠你流量
我看到很多人最大的誤區,就是覺得「我排名第一,點擊就該是我的」。這想法...太天真了。說白了,Google 的目標是解決用戶的問題,越快越好,最好是在搜尋結果頁就解決。你的網站只是他達成這個目標的「其中一個選項」,而且是越來越不重要的那個。
你想想看,現在有精選摘要(Featured Snippets)、AI 總覽(AI Overviews),使用者問個問題,答案直接顯示在最上面。他為什麼還要點進你的網站?流量被「攔截」在第一頁,這已經是現在進行式。甚至連你精心寫的 meta description,Google 覺得有更好的寫法,它就自己改掉了,連招呼都不打一聲。
所以,與其整天想著怎麼「騙點擊」,不如換個腦袋。去想怎麼讓你的內容好到,就算使用者只看到一小段摘要,也會因為寫得太好、太有料,忍不住想點進來看得更完整。這才是現在的生存之道。
別再追那些你根本贏不了的關鍵字了
這又是一個常見的陷阱。打開 Ahrefs 或其他關鍵字工具,看到某個字搜尋量超高,哇,好誘人。然後就一頭熱栽進去,花了幾十個小時寫一篇自以為完美的文章,結果呢?永遠卡在第三頁、第四頁...甚至更後面。
我自己是覺得,一個剛起步、或是權重不高的網站,硬要去跟那些已經經營好幾年、反向連結一堆的大品牌搶那些「大字」,根本是在浪費生命。這就是個野心陷阱,看起來很美,但你跳進去就上不來了。
怎麼做:試試看「爬樓梯」策略
比較實際的做法,是承認自己現在的斤兩,然後一步一步來。我自己把它叫做「爬樓梯」策略。
- 先看你的份量: 你得先知道自己的網域權重 (DR) 大概在哪個等級。這不是絕對的標準,但至少讓你有個底,知道自己該去挑戰哪個量級的對手。
- 找些軟柿子捏: 用工具去找那種...嗯,搜尋量可能不大,但很明確是個問題的關鍵字。通常是問句形式的,而且競爭對手的權重也跟你差不多,甚至比你還低。
- 先求有再求好: 針對這些簡單的字,好好寫內容去滿足它的使用者意圖。因為競爭不激烈,你很有機會排上去,拿到第一批自然流量,也可能因此獲得最初的幾個反向連結。
- 養大自己再挑戰: 當你慢慢贏下這些小戰場,你的網站權重會跟著提升。這時候,你才有本錢回頭去挑戰那些稍微難一點、搜尋量大一點的字。就這樣,一步一步往上爬。
這過程很慢,真的很慢,但很穩。每一步都是在累積實力,而不是在做白日夢。
舊的 SEO 思維,跟現在真正有用的思維差在哪
為了讓你更好理解,我整理了一個表格。這大概就是我這幾年思考方式的轉變,還蠻關鍵的。
| 指標 | 以前的錯誤思維(我也犯過) | 現在的務實思維 |
|---|---|---|
| 關鍵字選擇 | 只看搜尋量,越高越好!覺得流量就是一切。 | 這個字背後的人,想買東西嗎?還是只是想查資料?跟我的生意有關係嗎? |
| 內容目標 | 寫一篇超長、超完整的文章,把所有東西塞進去,覺得Google會喜歡。 | 這篇文章能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嗎?使用者看完能得到他要的答案然後離開嗎? |
| 衡量成功 | 排名到第一頁了!GA 流量又創新高了!好耶! | 這篇文章帶來幾個註冊名單?產生了多少詢價?嗯...跳出率有點高,是不是內容有問題? |
| 對手分析 | 第一名的文章寫了 3000 字,那我就要寫 4000 字!他有 10 個 H2,我就用 12 個! | 第一名的內容,漏講了什麼?他的哪個論點其實有問題?我能不能用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 |
採購/預算思路:不是每個字都值得你花時間
延續上面的表格,你會發現,關鍵就在於「價值」。不是每個關鍵字都能帶來一樣的業務成果。所以,在你決定要投入資源去操作某個字之前,最好先幫它打個分數。
我自己習慣用一個很簡單的 1-3 分系統來評估:
- 3 分字(高價值): 這種通常是購買意圖超強的字。例如「[你的產品類型] 推薦」、「[你的服務] 費用」。能排上這種字,幾乎等於直接帶來訂單或高質量的潛在客戶。這是你最該優先投入資源的地方。
- 2 分字(中價值): 這是些資訊型、比較型的字。例如「如何挑選 [某產品]」、「[A方案] vs [B方案] 比較」。使用者還在考慮階段,但已經離成交不遠了。做好這種內容可以建立信任感,把他們往你的漏斗下方推。
- 1 分字(低價值): 純粹的知識型、定義型問題。像是「什麼是 [專業術語]」。這種字...老實說,很難直接轉換成錢。它的作用比較像是打品牌知名度,讓大家知道你的存在。可以在行有餘力的時候做,但絕對不是首要目標。
說真的,光是做這個簡單的分類,就能幫你省下超多時間跟精力。先把火力集中在 3 分的字,有成果了,再慢慢往下拓展到 2 分跟 1 分的內容。
寫完內容只是開始,不是結束
「只要內容夠好,大家就會自己找上門」...這句話在十年前可能是真的,但現在絕對是鬼話。好內容太多了,你只是其中之一。寫完不推廣,基本上就等於石沉大海。
而且推廣不是隨便貼到臉書上就好。你得在寫文章之前...對,是之前,就開始想:
- 這篇文章寫完,可以給誰看?
- 哪些論壇、社團的人會對這個主題有興趣?
- 有沒有哪些產業裡面的意見領袖或部落客,可能會覺得我的觀點很特別,願意分享?
把這些潛在的推廣對象列成清單,等文章一上線,就主動、客氣地去聯繫他們。這很花時間,也很看臉皮厚度,但效果比你坐在那邊等流量自己來,好上一百倍。
對了順便分享,這點跟美國那種地大的市場很不一樣。他們 outreach 可能要灑幾百封信,但在台灣市場,有時候你真心誠意地寫信給 5 個對的部落客,只要有 1 個人願意引用或分享,帶來的效益可能就超乎想像。重點是「精準」,而不是「數量」。
最後,請停止自我感動
我最後想講一個最殘酷的,就是「努力不等於價值」。
你可能花了一整個週末,查了幾十篇資料,寫出一篇兩萬字的長文,自己覺得棒透了。但如果使用者點進來,覺得太囉嗦、找不到答案,三秒就跳走了...那你所有的努力,在他眼中,價值就是零。
所以,不要用你花了多少時間來衡量內容的好壞。要去數據後台看,看使用者的反應。跳出率高不高?使用者從搜尋結果點進來,是不是很快又「跳回」搜尋結果頁 (back-click rate)?這些才是真實的反應。
SEO 真的沒有什麼神奇的捷徑。就是不斷地去理解使用者到底想要什麼,然後用最清晰、最直接的方式給他。剩下的,就是耐心跟時間了。嗯...大致上是這樣吧。
聊聊吧:
看完這些,你覺得自己目前的 SEO 策略,是卡在哪個階段?是找不到有價值的關鍵字,還是有流量但沒辦法轉換成實際收益?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困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