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像很多人在聊顧客留存(customer retention)。嗯,這話題蠻重要的,畢竟...你知道的,一直開發新客人真的很燒錢,心也累。把已經上門的客人服務好,讓他們願意一來再來,理論上應該是更聰明的做法。
但說真的,我看了很多文章或討論,感覺大家好像都把焦點放錯地方了。很多人都在爭論 email 行銷還有沒有用、社群要怎麼搞、內容行銷是不是王道...好像只要選對了「管道」,客人就會自動留下來一樣。
我自己是覺得,問題從來都不是「哪個管道最強」,而是「你的各個管道之間,有沒有在互相溝通」。如果沒有,那你花再多力氣,效果可能都很有限。就像一個樂團,吉他、鼓、貝斯都自己彈自己的,就算每個樂手技巧再好,兜在一起還是噪音。
TL;DR
一句話結論:別再單點式地思考「我要用哪個行銷管道」,開始系統性地建立一個「讓客戶無論在哪個管道接觸你,都感覺被理解、被連貫對待」的體驗。這整件事的基礎,是數據的整合,而不是花俏的行銷活動。
所以,為什麼我們該關心「留客」?
這問題聽起來有點蠢,但還是要講一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成本。國外有些研究,像是哈佛商業評論之類的,很早就提過,開發一個新客戶的成本,是留住一個舊客戶的好幾倍,有聽過五倍甚至更高的說法。這數字可能有點浮動,但那個概念是對的:追新客人,很貴。
而且,留下來的熟客...他們的行為模式完全不一樣:
- 他們買東西不太需要你一直推銷,決策快很多。
- 客單價通常也比較高。
- 他們比較少出問題,需要客服介入的機會比較低,就算出問題也好溝通。
- 最重要的,他們會變成你的免費推廣員,介紹朋友來。這種口碑的信任度,比你下任何廣告都強。
所以你看,這不只是一筆經濟帳,更是一種...怎麼說,建立品牌護城河的過程。特別是在台灣這種市場,我覺得大家都很吃「信賴感」跟「熟悉感」。像 HubSpot 的一些報告也提到,全球趨勢都是從純粹的交易,轉向建立顧客關係,這點在亞洲市場可能更明顯。比起不斷尋找免洗客戶,培養一群忠實粉絲的商業模式,真的會穩固很多。
各個行銷管道,在「留客」這件事上到底扮演什麼角色?
好,我知道大家還是想聽各個管道。我們就來聊聊。但我不想像教科書一樣一個個介紹。我把它們放在一個比較表裡,用更白話的方式說說我自己的觀察,特別是它們在「留客」這件事上的真正用途,還有大家常搞砸的地方。
| 行銷管道 | 它在留客上的真正用途(不是你想的那樣) | 想靠它留客,關鍵心法是... | 最容易搞砸的地方 |
|---|---|---|---|
| Email 行銷 | 不是拿來疲勞轟炸發酷碰券的。它是你跟客戶之間,成本最低、最私密的「一對一溝通渠道」。像是你們之間的密語通道。 | 分眾、分眾、再分眾! 客戶買了 A,就別再推他 A。給他 A 的保養技巧、A 的進階用法,或是跟他買 A 的人也買了什麼 B。要讓他覺得「欸,你懂我」。 | 主旨寫「XX 公司 2 月電子報」。天啊,光看就想刪。還有,從頭到尾都在促銷,沒有任何有價值的內容。 |
| 社群媒體 (FB/IG/LINE) | 不是你的個人大聲公。它是建立「圈內人」感覺的地方。讓粉絲覺得自己是 VIP,知道一些別人不知道的幕後花絮或小知識。 | 多做「人味」濃厚的互動。辦個小投票、回覆留言時多點真誠(少點罐頭訊息)、開直播解決大家的問題。在台灣,LINE 官方帳號尤其重要,但要小心別變成優惠券發送器。 | 把所有平台當成同一個平台用,一個內容複製貼上。還有,遇到客訴就刪文或裝死,這在社群時代是公關災難。 |
| 內容行銷 (部落格/影片) | 它的重點不是導購,而是「建立權威感」跟「降低使用門檻」。讓客戶覺得買了你的東西後,還能從你這裡學到更多,感覺自己賺到了。 | 思考「售後」客戶會遇到什麼問題。你賣相機,就拍一支「新手必看清潔教學」。你賣軟體,就寫一篇「三個你不知道的隱藏功能」。把內容當成產品的延伸。 | 寫的內容跟你的產品完全無關,只為了追逐熱門關鍵字。或是,內容太淺,看起來就像是把別人的文章重新組合一遍而已。 |
| 會員/忠誠度計畫 | 不只是打折或集點。它的核心是創造「地位」和「錯失恐懼」。讓會員覺得自己擁有的特權,是普通人沒有的,放棄了會很可惜。 | 設計階級制度。不只是給折扣,而是給「特權」,比如:新品優先體驗、免排隊、專屬活動入場券。讓「會員身份」本身變成一種社交貨幣。 | 制度太複雜,複雜到客戶根本懶得算自己有多少點數、能換什麼。或是獎勵太爛,集了半年只能換一個鑰匙圈... |
怎麼做:把這些分散的管道串起來
?OK,所以看完上面的表,你應該感覺到了,單一管道再強也沒用。真正的魔法發生在它們協同合作的時候。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全通路 (Omnichannel)」,但講白了,就是讓客戶不管從哪裡跟你互動,都覺得他是在跟同一個「你」說話。
這要怎麼做到?
第一步:承認吧,一切都是數據
這點最無聊,但也最重要。如果你的 Email 系統不知道客人在你的網站上看過什麼,你的客服系統不知道客人在 FB 粉專上抱怨過什麼...那一切都免談。你會變成那個最討厭的銷售員,客人上次明明說過他不吃辣,你這次還拚命推薦麻辣鍋。
我看過有些公司,行銷部辦的活動跟客服部收到的客訴根本是兩回事。行銷部還在慶祝某個產品銷量新高,客服部已經被這產品的瑕疵客訴淹沒了。這就是數據沒整合的結果。
所以,你需要一個能整合各方資訊的地方,像是所謂的顧客數據平台 (CDP),或是至少讓你的各個系統能交換資料。目標很簡單:為每個客戶建立一個統一的視圖。讓你知道,這個叫王小明的人,上週開過三封 email、在網站上逛了登山鞋、還打電話問過退貨流程。當這些資訊串起來,你才知道下一步該跟他溝通什麼。
第二步:讓個人化感覺像「貼心」,而不是「變態」
當你有了數據,個人化就變得很強大,但也可能變得很可怕。沒人喜歡感覺自己被監視。
所以,關鍵在於「取得許可」和「提供價值」。與其偷偷摸摸地追蹤,不如大方地問:
- 「嘿,想不想讓我們根據你看過的商品,推薦你可能喜歡的東西?」 (大方問)
- 「告訴我們你喜歡什麼風格,我們就不會再用你不喜歡的內容煩你。」 (強調好處)
- 「你可以隨時到會員中心調整你的通知設定。」 (給予控制權)
當個人化是建立在這種透明和尊重的基礎上,它才會是加分的。不然,很容易就跨過那條線,從貼心變成噁心。
第三步:在自動化流程中,埋下「真人」的觸發點
行銷自動化很棒,可以省下很多人力。但完全依賴自動化,又會失去溫度。最好的策略是兩者結合。
比方說,一個訂閱制服務的公司發現,有個客戶連續兩個月都按了「暫停訂閱」。這是一個非常強烈的流失警訊。
這時候,系統自動觸發的,不該是又一封制式的「我們很想你」的 email。更好的做法是,系統自動在後台標記這個客戶,然後跳出一個任務給客服團隊:「嘿,這個重要客戶好像快跑了,找個時間『真人』打個電話或寫封信關心一下,問問是不是服務有哪裡不符合他的需求?」
這種在關鍵時刻由真人介入的「溫度」,往往是挽回一個客戶的最後一根稻草。自動化負責處理 95% 的例行公事,但那關鍵的 5%,要留給真正的人。
常見錯誤與修正:拜託,別再這樣做了
說了這麼多理想狀況,也得聊聊現實。我看過太多公司,滿懷熱情地投入資源,結果卻把事情搞得更糟。以下這幾點,真的要避開。
1. 溝通頻率失衡:把關心搞成騷擾
這是最常見的死法。以為「多溝通」就是好事,結果 Email、App 推播、LINE 訊息、簡訊...一天到晚轟炸客戶。客戶最後只好全部封鎖你,眼不見為淨。拜託,尊重一下客戶的注意力,它很寶貴。少即是多,有時候是真的。
2. 膚淺的個人化:假裝很懂,其實很蠢
「你好 [王大明]!根據你上次購買了口紅,我們猜你可能也會喜歡這款最新的刮鬍泡!」...這種事真的會發生。這種「偽個人化」比完全不個人化更傷人,它赤裸裸地告訴客戶:「我根本不了解你,我只是在套公式。」
3. 管道人格分裂:在 LinkedIn 上學抖音跳舞
每個社群平台、每個管道都有它自己的「潛規則」和用戶期待。一個專業的 B2B 品牌,突然在 LinkedIn 上用很屁孩的網路梗發文,只會讓人覺得尷尬。反過來也一樣。你的品牌核心價值要一致,但溝通的「語氣」和「風格」必須入境隨俗。
4. 指標錯亂:慶祝船沉了但油漆很亮
我真的看過有團隊為了 email 開信率、社群按讚數這些「虛榮指標」沾沾自喜,卻沒發現他們的客戶流失率和終身價值一直在跌。如果你無法把一個指標跟「客戶留得更久」或「客戶花得更多」這兩件事直接連起來,那這個指標很可能是在浪費你的時間。
說到底,客戶留下來,不是因為你的行銷花招多厲害,而是他覺得「留下來的價值,大於離開的麻煩」。你做的所有事,都該圍繞著這個核心:不斷提高那個「價值」,同時降低他跟你互動時感受到的「麻煩」。
當你開始這樣想的時候,你就不會再糾結於單一管道的成敗,而是會開始思考,如何建構一個讓客戶舒服、自在,而且覺得待著挺好的環境。
聊了這麼多,換你說說看。在你自己的經驗裡,不管是經營者還是消費者,你覺得哪個行銷管道最容易被「搞砸」?是煩人的 Email,還是充滿罐頭訊息的 LINE 官方帳號?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