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100篇文章後網站會怎樣?流量與排名變化實際數據解析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今天要來聊聊一個在內容行銷或 SEO 圈很流行的說法,就是那個「100 篇文章傳說」。

很多人都相信,或至少聽過,只要你的網站努力撐下去、發布超過一百篇文章,Google 就會突然「看懂」你,然後流量就會像打開水龍頭一樣嘩啦啦地來。說真的,我自己剛開始做網站的時候也是對這件事抱持著一種...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這到底是個神話,還是真有其事?

老實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對,也 不對」。這完全取決於你那一百篇文章是怎麼「生」出來的。如果你只是為了湊數字,那可能寫到一千篇都沒用。但如果用對方法,搞不好三十篇就開始看到效果了。這中間的差別,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重點。

一句話結論

我自己是覺得,這整件事可以濃縮成一句話:持續寫出 100 篇「有關聯、高品質、且解決了特定問題」的文章,才能穩定地把流量做起來。不然,你只是在花時間製造 100 篇沒人看的數位垃圾而已。

大家說的「流量起飛」,到底長怎樣?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還有看過那麼多網站的起起落落,一個新網站從 0 篇文章長到 100 篇,流量的變化通常會有個模式。當然啦,每個產業、每個主題的競爭程度不一樣,所以時間軸可能會差很多,但那個...嗯...心路歷程跟數據變化的「形狀」倒是蠻像的。

階段一:最初的 1-20 篇,完全是「我在哪?我是誰?」的混亂期

一開始真的超痛苦的。這階段你大概還在摸索自己的風格、語氣,甚至還不確定到底要寫什麼。可能今天寫一篇個人故事,明天寫一篇產品開箱,後天又跑去翻譯國外文章。內容天馬行空,東一篇西一篇。

從 SEO 的角度來看,這時候你幾乎不會有什麼流量,頂多就是 Google Search Console 裡面出現幾個曝光吧,點擊?零星一兩個可能還是自己點的。但這階段超級重要,這是在練手感。你在學怎麼把一件事講清楚、怎麼排版比較好讀、怎麼讓讀者真的想看下去。所以,就算感覺很挫折,拜託撐下去,這是必經之路。

新手初期混亂但專注的摸索過程示意圖
新手初期混亂但專注的摸索過程示意圖

階段二:大約 20-50 篇,GSC 終於有動靜了

當你大概寫到二十幾、三十幾篇的時候,你會開始發現一個現象:Google Search Console (GSC) 裡面的「總曝光次數」曲線,開始有微微上揚的角度了。這是一個超棒的信號!

這代表 Google 已經注意到你了,它開始願意把你網站上的某些頁面,丟到某些...嗯,可能很後面的搜尋結果頁裡,試試水溫。這時候點擊通常還是很少,但你開始有了「讀者」這個概念,不再是自言自語。這點小小的正回饋,說真的,是很多人能繼續寫下去的主要動力。

不過這邊要特別提醒,這個現象通常發生在你每一篇都有乖乖做基礎的 On-Page SEO 的前提下。如果你只是把文字貼上去就發布,那這個時間點可能會被無限期延後。

階段三:差不多 50-100 篇,開始有「穩定貢獻」的感覺

過了 50 篇這個檻,事情就變得有趣了。你會開始看到 GSC 裡面,有幾篇文章的點擊是「每天」穩定進來的。雖然可能一天才三五個點擊,但它是「持續」的。

這時候,你最早寫的那 1-20 篇混亂期的文章,只要主題不要太差,有些可能也開始成熟,慢慢爬到搜尋結果的第二頁、甚至第一頁的尾巴。更重要的是,你手上有 50 幾篇文章的數據,你終於可以回頭分析:哪些主題大家有興趣?哪些主題根本沒人理?

這讓你可以開始做有策略的調整,而不是再像無頭蒼蠅一樣亂寫。你可以把沒用的主題放一邊,然後針對那些有流量進來的主題,寫更多「相關」的內容,去深化你的主題權威

階段四:100 篇之後... 你以為結束了?不,遊戲才剛開始

當你達到 100 篇的里程碑,如果前面三階段的路都走對了,你的網站應該會有一個還算健康的基礎流量。在某些競爭不大的領域,這個流量可能已經能為你帶來一些收入或客戶了。

這時候 Google 某種程度上已經把你當成這個小領域的「專家」之一了。但這不是終點。100 篇文章給你最大的資產,其實是「數據」。你可以明確地知道,哪些關鍵字能帶來轉換、讀者喜歡看長文還是短文、哪種類型的標題點閱率最高。

接下來的工作,就不只是「增加新文章」了。而是要開始「優化舊資產」,像是:

  • 把流量好但排名在 5-10 名的文章,重新優化、補充內容,讓它衝到前三名。
  • 把內容有點過時的文章更新到今年的最新資訊。
  • 把幾篇主題相近但流量都不高的短文,整合成一篇內容超豐富的終極指南。
  • 甚至,刪掉那些發布超過一年,數據上證明是完全失敗的文章。對,你沒聽錯,有時候「刪除」比「增加」更重要。

所以,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這 100 篇文章成功?

好,理論講完了,來講點實際的。要讓這趟旅程不是白忙一場,下面這幾件事,你從第一篇文章開始就得放在心上。

第一步:關鍵字研究,但不要想得太複雜

新手最常犯的錯,就是一開始就想去搶那些搜尋量超大的關鍵字,像是「減肥」、「信用卡推薦」。別傻了,那些都是巨獸的地盤,你連邊都沾不上。

你該做的,是專注在「長尾關鍵字」和「問題類關鍵字」。例如,不要去搶「東京自由行」,而是去寫「東京自由行五天四夜親子行程規劃」、「帶爸媽去東京要注意什麼」。這種問題更具體,搜尋的人意圖也更明確。

然後,把這些相關的長尾關鍵字,組合成一個「內容叢集 (Content Cluster)」。也就是說,你寫完「親子行程規劃」後,可以再寫一篇「適合帶小孩去的東京餐廳」、再一篇「東京親子住宿推薦」,然後把這些文章用內部連結串起來。這樣做,Google 才會覺得你對「東京親子旅遊」這個主題是認真的,是專業的。

內容叢集策略的示意圖
內容叢集策略的示意圖

第二步:那些老掉牙的 On-Page SEO,拜託你乖乖做

我知道這很無聊,但這就像蓋房子的地基,不做不行。每次發文前,花個十分鐘檢查一下:

  • 標題 (H1, H2):文章大標題 (H1) 有沒有包含你最主要的關鍵字?內文的小標題 (H2) 有沒有放進相關的次要關鍵字?
  • Meta Title & Description:搜尋結果上顯示的標題和摘要,有沒有寫得吸引人?標題有沒有放關鍵字?這超重要,它決定了別人要不要點進來。
  • 網址 (URL):網址用有意義的英文或簡短的中文,不要是一串亂碼或日期。
  • 圖片替代文字 (Alt Text):每張圖片都加上描述,讓 Google 知道這張圖是什麼。
  • 內部連結:在你的新文章裡,連到一篇舊的相關文章。這能幫讀者,也能幫 Google 更了解你的網站結構。

這些都是基本功,但就是有很多人懶得做。你只要比他們多做一點,你就贏了。

第三步:進階一點的... 反向連結跟 NLP

這部分比較進階,新手可以先有個概念就好。

反向連結 (Backlinks):簡單講,就是「別人網站連到你家」。這在 SEO 的世界裡,就像是有人幫你投票,跟你說「嘿,這個網站的內容很不錯喔」。越多高品質的網站連到你,你的網站權重就會越高。不過,這件事很花時間,而且很難控制。初期可以先不用太糾結,專心把內容做好,好的內容自然會吸引別人連結。

NLP (自然語言處理):這個聽起來很專業,但概念很簡單。就是你在寫文章的時候,要多用一些「相關的詞彙」,幫助 Google 更精準地理解你的文章主題。比方說,你寫「蘋果」,如果你文章裡同時出現了「iPhone」、「庫克」、「iOS」,那 Google 就知道你在講科技公司;如果你同時提到「富士」、「甜度」、「果園」,那 Google 就知道你在講水果。市面上有些工具,像是 SurferSEO 或 NeuronWriter,可以幫你分析這些詞,但初期用自己的常識去想就夠了。

說到工具,國外很多人會推 Ahrefs 這種大型整合工具,它很強大,沒錯。但老實說,我自己是覺得它對於中文,特別是台灣市場的關鍵字數據...嗯,有時候看看就好。很多時候它顯示「很難」的字,其實 SERP (搜尋結果頁) 上根本沒幾個像樣的對手。反之亦然。最好的方法還是把你想做的關鍵字,親自丟到 Google 搜尋一次,看看排在前面的是誰,是內容農場、政府網站,還是跟你一樣的部落格。這比看工具的數字準多了。

心態上的比較:苦工期 vs. 成長期

為了讓你更清楚這趟旅程,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比較表,比較一下「前 50 篇」跟「50-100+ 篇」這兩個階段,你在心態和做法上應該有什麼不同。

比較項目 前期:苦工階段 (1-50 篇) 後期:成長階段 (51-100+ 篇)
主要目標 建立寫作習慣、摸索主題。先求有,再慢慢求好。活下去最重要! 擴大優勢、優化舊文、提升轉換。開始想怎麼靠它賺錢。
專注焦點 內容的「量」和「發布頻率」。保持一致性,讓 Google 習慣你的存在。 內容的「質」和「深度」。一篇高質量文章,勝過十篇平庸之作。
數據指標 Google Search Console 的「曝光量」。有曝光就代表方向沒錯,只是還沒浮出水面。 看 Google Analytics 的「點擊」、「使用者」、「停留時間」。這些才是真金白銀。
關鍵字策略 專攻沒人要的「超長尾關鍵字」。目標是先求被 Google 索引和看見。 開始挑戰搜尋量中等的「核心關鍵字」,並用舊文章去支撐新文章的排名。
最大挑戰 看不到立即回報的孤獨感跟自我懷疑。真的,超痛苦。 時間分配。到底該寫新文章,還是優化舊文章?很容易陷入兩難。

常見錯誤與修正

m

很多人在這條路上失敗,通常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努力錯了方向。這裡列出幾個我最常看到的坑。

  • 錯誤一:完美主義,一個月憋不出一篇文章。
    修正:忘了完美吧。特別是初期,完成比完美重要一百倍。先發出去,你有無限次的機會可以回來修改它。文章不是刻在石頭上的。
  • 錯誤二:今天寫登山,明天寫理財,後天寫食譜。
    修正:拜託你專心一點。選定一個你真的懂、也有興趣的利基市場。你必須讓 Google 覺得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而不是什麼都懂一點的雜貨店。這就是現在 Google 一直強調的 E-E-A-T (經驗、專業、權威、信任) 的核心概念,特別是在 YMYL (Your Money or Your Life) 這種跟錢跟健康有關的主題,更要展現你的專業度。你可以參考一下 Google 的品質評分員指南,雖然很長,但能幫助你理解他們怎麼看「好內容」。
  • 錯誤三:發布後就再也不管它了。
    修正:文章是有生命的。一個月後、三個月後、一年後,你要回頭去看它的表現。表現好的,想辦法讓它更好;表現差的,分析原因,看是要修改、合併還是乾脆讓它消失。
持續努力最終帶來成果的意象
持續努力最終帶來成果的意象

總結來說,那個「100 篇文章的奇蹟」,它不是一個...嗯...不是一個你只要走到那裡,就會自動觸發的魔法。它更像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你透過這 100 篇文章的練習,累積了寫作技巧、累積了對你領域的了解、累積了讀者數據,也累積了 Google 對你的信任。

所以,別再問要寫幾篇了。問問自己,你的下一篇文章,能不能比上一篇,為讀者解決多一點點問題?只要答案是肯定的,你就走在對的路上。


好啦,聊了這麼多... 我很好奇,如果你也正在走這條路,你現在在哪個階段?是剛開始的混亂期,還是已經看到穩定流量了?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卡關的地方,或是有什麼成功的經驗吧!大家可以交流一下。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