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 App?開發流程 5 步驟與工具選擇重點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先說結論

嗯...每次有人問我,要怎麼做一個 App...老實說,問題好像都不是在「怎麼做」。真的。問題在...你「為什麼」要做。對,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只能講一句話,我的結論就是:在煩惱任何技術、工具、或要花多少錢之前...先去搞清楚,你這個 App 的點子,是不是真的有人需要,而且,是需要到願意為它付錢、或花時間。不然...後面的一切,說真的,都是白忙一場。

等等,大家是不是都跳過最重要的一步?

我看很多人,還有網路上的一些文章,都很急著跳到開發流程。 什麼 UI/UX 設計啊、選什麼程式語言啊...但他們好像都漏掉一個,嗯...最致命的環節。就是「市場驗證」。 很多人都是有個自以為很棒的點子,然後就一頭熱栽進去,錢也花了、時間也花了,最後做出來的東西,根本沒人用。這真的很可惜。

所以,在我看來,真正的第一步,應該是去驗證你的想法。你不用寫任何程式碼,真的不用。你可以...比如說,用個問卷,像是 Google Forms,去問你覺得可能會用的人。 或是更簡單,做個 landing page (一頁式網站),上面介紹你的 App 概念,然後放個「搶先註冊」的按鈕,看看有多少人真的有興趣。如果連這樣都沒人理,那...你可能就要重新思考一下你的點子了。

開始寫程式碼前,先用紙筆和便利貼釐清想法,才是最省成本的做法。
開始寫程式碼前,先用紙筆和便利貼釐清想法,才是最省成本的做法。

好吧,那真正的開發流程長怎樣?

等你確定你的點子「可能」有人要了,我們再來談實際的製作流程。嗯...大致上可以分成五個階段啦,雖然每個階段都可能來來回回修正。

  1. 企劃與驗證 (Planning & Validation):這就是我們剛剛說的,把你的點子具體化。定義你的目標用戶是誰? 你的 App 要解決他們什麼痛點?然後把核心功能一條一條列出來。
  2. 設計 (Design):這階段包含兩個東西,一個叫 UX (使用者體驗),一個叫 UI (使用者介面)。 簡單講,UX 管的是「用起來順不順」,是整個流程的感覺。 UI 管的是「看起來美不美」,是畫面的顏色、按鈕的長相。 通常會先有線框圖 (Wireframe),決定架構,然後才是漂亮的視覺稿。
  3. 開發 (Development):這就是真的把設計圖變成可以動的 App 的過程。 會分成前端(你看得到的畫面)和後端(你看不到的資料庫、伺服器)。 這也是決定你要用哪種工具或技術的時候,後面我們會細講。
  4. 測試與修正 (Testing & Fixing):App 開發完不是就沒事了。你需要不斷地測試,在各種不同的手機、不同的情況下,看看有沒有 Bug (程式錯誤),或是有沒有哪裡用起來卡卡的。 找到問題,然後修好它,再測試...一直重複這個過程。
  5. 上架與營運 (Launch & Operations):最後,就是要把 App 送到 App StoreGoogle Play 商店讓大家下載。 但上架不是結束,是另一個開始。你要收集用戶的回饋、看數據,然後持續優化、更新你的 App。
開發 App 的五大階段,實際上是個不斷循環的過程。
開發 App 的五大階段,實際上是個不斷循環的過程。

對了,說到上架,這裡就有個在地化的差異。Apple 的審核標準是全球性的,他們有份叫做「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的文件,基本上就是設計的聖經,規定了 App 的外觀和操作邏輯,以求一致性和易用性。 但你在台灣要把 App 上架,除了遵守 Apple 的大原則,還得考慮在地的金流串接問題。像是台灣使用者很習慣用超商代碼繳費、或是街口、LINE Pay 這類行動支付。 你如果要收錢,光是符合 Apple 的規範還不夠,你得去跟藍新、TapPay 這些在地的金流服務商談合作,串接他們的 API。 這些在地服務的串接,就是你在看國外開發教學時,比較不會看到的眉角。

所以...我該用什麼工具?要自己寫程式嗎?

這大概是最多人卡關的問題。很多人一聽到寫程式就頭痛。 但好消息是,現在不一定要會寫程式才能做 App。 粗略來說,大概有三種路可以選。

不同 App 開發方式的比較
開發方式 適合情境 成本與時間 技術門檻
原生開發 (Native) 嗯...如果你預算很多,而且 App 的效能、體驗要做到極致,像是遊戲啊、需要用到手機底層功能的...那沒得選,就是原生開發。 最高。時間要很久,錢也要很多。因為 iOS 和 Android 要各寫一套。 非常高。你需要懂 Swift (iOS) 或 Kotlin (Android)。
跨平台開發 (Cross-Platform) 大部分的 App 其實都適用。寫一次程式碼,可以同時在 iOS 和 Android 上跑。像是...嗯...Flutter 或 React Native 就是這類的工具。 中等。比原生開發省錢省時,但還是不便宜。 高。還是要會寫程式,只是學一套框架就好。
No-Code 平台 功能相對單純、以資料呈現為主的 App。 比如說訂位系統、內部管理工具,或是你想快速驗證一個想法 (做個 MVP, 最小可行產品),就很適合。 最低。很多平台都有免費方案,付費方案也比請工程師便宜多了。時間也最快。 非常低。基本上就是拖拉點選,不用寫程式碼。 但你還是要學會那個平台的邏輯。
原生開發(左)提供極致效能,而 No-Code 平台(右)則能快速實現簡單功能。
原生開發(左)提供極致效能,而 No-Code 平台(右)則能快速實現簡單功能。

做 App 最容易失敗的點在哪?

我覺得,很多人都把力氣花錯地方了。除了最一開始說的,沒有驗證點子就埋頭做之外,還有幾個常見的...嗯...坑吧。

第一個是「想做的功能太多」。第一次做 App,很容易什麼都想要,覺得功能越多越好。但結果就是 App 變得很臃腫、很複雜,使用者搞不清楚重點,開發時間跟費用也無限膨脹。 拜託,先專心做好一個核心功能就好。

第二個是「忽略了上架後的維護」。很多人以為 App 上架就沒事了,但其實...作業系統會更新 (iOS, Android 每年都有大改版)、手機型號一直出新的、用戶會回報問題...這些都需要你花時間、花錢去維護。 維護費用一年抓開發成本的 15-20% 是很常見的。

最後一個,也是最殘酷的,就是「沒有推廣預算」。你以為做出好東西,大家就會自己來用嗎?...嗯,不會的。你需要行銷、需要推廣,讓大家知道你的 App 存在。如果沒有這筆預算,你的 App 就像開在深山裡的咖啡店,就算東西再好喝,也沒人知道。

給想做 App 的你一個問題

講了這麼多,其實我只是想讓大家冷靜一下。做 App 很有趣,但也真的很燒錢、很花心力。在你投入這一切之前,我想請你先誠實地回答一個問題:

「你現在想做的這個 App,如果明天就從 App Store 下架,到底有誰會真的感到困擾?」

如果答案是「好像沒有」,那...或許你該重新思考一下你的點子。但如果你的腦中能立刻浮現出一群人的臉,他們會因為沒有這個 App 而感到不便,那恭喜你,你可能真的找到了一個值得去做的題目。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Guest 2025-10-02 Reply
    - 嗯,懶得廢話,直接重點整理。 - App想要順利開發+活下來,其實沒什麼保證,說真的。 - 曾經碰過:客戶連用戶是誰都不明確,一定要他們先搞懂目標,不然後面會超痛苦(別省這時間)。 - 我自己的SOP,大概就是八步走,但現場每次都要調整,沒有所謂「照本宣科」這回事。 - 整體現實:App市場競爭爆炸,新手容易陷入想得太美跟預算不夠這兩個坑。 - 問題來了就去問資深人士,不用硬ㄍ一ㄥ,真的累。 - 對了,敢求救、敢調整產品體驗,比閉門造車有用。 - 差不多了,算了,累。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