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你用 2025 年最熱門 macOS 工具,3 天內明顯提速設計工作流
- 先試把 Velja 設為預設瀏覽器,並為 3 個常用網站自訂開啟瀏覽器路徑。
這樣一週內切換不同工作帳號會快 30%,明顯減少手動複製網址動作。(3 天後看自己少切換幾次瀏覽器)
- 直接用 Typinator 設 5 組常用設計詞語縮寫,當週就能打字快一倍。
每天省下約 10 分鐘,久了手腕也更輕鬆。(一週後看縮寫自動展開次數有超過 50 次)
- 開始從 PixelSnap 測量 10 個畫面細節,對齊設計稿時更有把握。
設計精準度明顯提升,錯誤重做機率低於 10%。(一週內看設計審核被退回次數有無下降)
- 試用 Rectangle Pro 一鍵分割視窗,至少設定 4 種常用佈局。
多工切換檔案時,視窗雜亂感降到最低,半天內就能明顯感受流暢度提升。(第一天就能感覺少切換 10 次視窗)
- 馬上在 Due 設下 3 個今日必做提醒,避免專案漏掉重點。
提醒跳出即做,重要工作延誤率小於 5%。(三天後看提醒完成比率有否提升)
快速認識這 5 款設計師提升效率的 macOS 工具
這一段要分享五款設計師必備的macOS生產力應用。據說全球每天有超過100,000,000位用戶依賴Mac進行各種工作,不過大部分人可能還沒發揮這些裝置的最大潛能。有了以下介紹的五種工具,也許你能把Mac打造成貼身好幫手,類似Jarvis、TARDIS或蝙蝠俠隨身攜帶的小道具,讓日常設計事務變得高效又順暢,真不賴。
1. Typinator
Typinator算是我幾乎天天會啟動的自動縮寫展開軟體啦。只要稍微設定一下不同縮寫,它就能快速取代重複性內容,文書處理或專案對話時,省下大把輸入時間,有效提升溝通與整理資料的流暢度。
2. Velja
大家經常問「你最愛哪個瀏覽器?」老實說,我很難直接選擇唯一答案。因為平常工作需要同時跨多個瀏覽器協作與切換,用來管理這種需求的關鍵利器正是Velja。它讓你可以同時管理、靈活啟動多個瀏覽器,有點像幫桌面建立多重出入口,非常方便哩。
1. Typinator
Typinator算是我幾乎天天會啟動的自動縮寫展開軟體啦。只要稍微設定一下不同縮寫,它就能快速取代重複性內容,文書處理或專案對話時,省下大把輸入時間,有效提升溝通與整理資料的流暢度。
2. Velja
大家經常問「你最愛哪個瀏覽器?」老實說,我很難直接選擇唯一答案。因為平常工作需要同時跨多個瀏覽器協作與切換,用來管理這種需求的關鍵利器正是Velja。它讓你可以同時管理、靈活啟動多個瀏覽器,有點像幫桌面建立多重出入口,非常方便哩。
學會用 Typinator 快速輸入、讓指尖不再疲憊
Safari 這款瀏覽器是我平常最常啟用的工具之一啦。吸引我的主因,除了原生介面的流暢外觀,還有對個人隱私的維護 - 兩者其實缺一不可。不過說真的,它在擴充套件選擇上一直偏弱,比較難找到真正合意的解決方案。Google Chrome 則在各種 Google 產品搭配下表現更勝一籌,每每遇到雲端服務或即時協作,就會發現它反應快且兼容性強。而 Arc 則以極富話題性的垂直分頁視覺,以及書籤與多空間分類能力讓我驚豔,有時確實會想換個口味就試試看。
進入 AI 時代後,搜尋行為也默默變了些。我不再總是打開瀏覽器輸入關鍵字去找資料,反倒直接按 Option + Space 拉起 ChatGPT 視窗討答案,速度跟方便性都令人習慣。不過傳統閱讀方式沒被取代哦。像訂閱電子報、接收朋友丟來的 WhatsApp 或 Discord 連結,其實還佔不少日常比例。有時候,一點擊那類網址,我希望畫面能夠自動跳到指定區段 - 多半是先前暫停的位置。這部分很微妙,如果是 Google Docs,我會希望直接用 Chrome 開;Dribbble 上的靈感圖則放進 Arc 裡預設好的 Inspiration 空間;其他無特定需求的內容,多半還是預設走 Safari 路線。這樣用起來,各類型資訊基本上都能各安其位,不太容易亂掉,確實輕省不少時間呢。
進入 AI 時代後,搜尋行為也默默變了些。我不再總是打開瀏覽器輸入關鍵字去找資料,反倒直接按 Option + Space 拉起 ChatGPT 視窗討答案,速度跟方便性都令人習慣。不過傳統閱讀方式沒被取代哦。像訂閱電子報、接收朋友丟來的 WhatsApp 或 Discord 連結,其實還佔不少日常比例。有時候,一點擊那類網址,我希望畫面能夠自動跳到指定區段 - 多半是先前暫停的位置。這部分很微妙,如果是 Google Docs,我會希望直接用 Chrome 開;Dribbble 上的靈感圖則放進 Arc 裡預設好的 Inspiration 空間;其他無特定需求的內容,多半還是預設走 Safari 路線。這樣用起來,各類型資訊基本上都能各安其位,不太容易亂掉,確實輕省不少時間呢。

切換多瀏覽器環境,靠 Velja 定義每個連結的新家
Opera 目前處於測試階段。Velja,由 @sindresorhus 製作,是一款方便切換瀏覽器及控制連結開啟方式的小工具。你可以輕鬆選擇要在哪個瀏覽器或位置打開連結,對經常在工作與私人用途間來回切換多種瀏覽器的朋友來說,其實非常合適。不僅主流瀏覽器通用,還能將像 Notion、Figma、Zoom 等特定服務的連結直接拉到各自桌面應用裡執行,省去手動複製的麻煩啦。需要下載 Velja 的話,可以到 App Store 搜尋並安裝;完成之後,在「設定」>「桌面與 Dock」>「預設網頁瀏覽器」這幾步操作,把 Velja 選作你的預設即可。有空可以試看看。
想問自己常用瀏覽器?這樣配置 Safari、Chrome 與 Arc 才順手
Velja 的設定裡,只要有連結經過 Arc 路由時,我就會用 Arc 的 Air Traffic Control 這個功能,把那個連結直接開在我預設的 Space。要是把每天打開的大堆分頁比喻成一片汪洋,Velja 大概像是在這片海裡幫我搭了好幾座小島吧。有趣哦。
3. Due
現在輪到一款最近較少人討論的 app - Due。Due 本身主打簡潔與效率,其實也不花俏啦,就是提醒你事情該做了而已。你大概會想問,提醒類的應用還能玩出什麼新花樣?說真的,市面上早就多到選不完。我這種自認大腦資源捉襟見肘、剩沒幾顆細胞撐場面的人,也換過無數款同類型工具,頂多就是換湯不換藥。「提醒」基本盤倒是不難,但啊 - 假使那僅存兩顆運轉遲緩的小腦細胞還得負責整天救火,大概率只會狂點延後、乾脆裝死略過;然而 Due 卻跟一般通知軟體明顯有差異點,就是這點特別。
3. Due
現在輪到一款最近較少人討論的 app - Due。Due 本身主打簡潔與效率,其實也不花俏啦,就是提醒你事情該做了而已。你大概會想問,提醒類的應用還能玩出什麼新花樣?說真的,市面上早就多到選不完。我這種自認大腦資源捉襟見肘、剩沒幾顆細胞撐場面的人,也換過無數款同類型工具,頂多就是換湯不換藥。「提醒」基本盤倒是不難,但啊 - 假使那僅存兩顆運轉遲緩的小腦細胞還得負責整天救火,大概率只會狂點延後、乾脆裝死略過;然而 Due 卻跟一般通知軟體明顯有差異點,就是這點特別。

輕鬆設定 Velja,讓網址開啟從此隨心所欲
Due 這套工具有個設計細節,持續通知的功能會不間斷地提醒用戶,不停彈出直到任務被明確標為完成或經重新安排。有這樣的設計,其實就是避免我們忘記重要事件啦。針對重視流程感或是特別在意任務掌控度的人而言,Due 很適合拿來協助管理瑣事與時程,有一定程度的便利性。
目前你能在 App Store 直接下載 Due。安裝完畢後,可以順手設定 Quick Create 快捷鍵,減少每次新增提醒要點選多處操作的不便,只需按下快捷鍵,在 Mac 上就可以任何時候彈出輸入視窗開始設定。也值得一提的是,Due 支援所謂自然語言解析,用戶輸入內容的時候不用照特定格式填,也無須一直按畫面上的各種選單,其實只要把提醒事項大致說一遍系統就會自動辨認排程,所以整體下來用起來算得上流暢親和。不妨一試。
目前你能在 App Store 直接下載 Due。安裝完畢後,可以順手設定 Quick Create 快捷鍵,減少每次新增提醒要點選多處操作的不便,只需按下快捷鍵,在 Mac 上就可以任何時候彈出輸入視窗開始設定。也值得一提的是,Due 支援所謂自然語言解析,用戶輸入內容的時候不用照特定格式填,也無須一直按畫面上的各種選單,其實只要把提醒事項大致說一遍系統就會自動辨認排程,所以整體下來用起來算得上流暢親和。不妨一試。
試用 Due 管理提醒,避免遺漏所有重要待辦事項
預設狀態下,Due 每 5 分鐘會提醒一次,持續到你把任務設成完成為止。其實,如果現在沒空,也能馬上重新排時,這樣就不會一直煩你啦。最方便的是,你不用慢慢滑動時間選單,而是有 12 個可自訂的按鈕讓你直接挑,例如明天晚上 10 點。如果想把提醒往後推一小時或隔一天,也可以針對原本設定輕鬆調整。
PixelSnap 當你看到網站側欄時,如果好奇它到底有多寬,有幾種查法。一般人會用比較麻煩的方式:打開檢查元素、翻看程式碼來找。不過有人喜歡省點事,乾脆在瀏覽器安裝 CSS Scan 這類擴充功能,它支援直接測量網頁元件寬度,看起來更快速有效。
PixelSnap 當你看到網站側欄時,如果好奇它到底有多寬,有幾種查法。一般人會用比較麻煩的方式:打開檢查元素、翻看程式碼來找。不過有人喜歡省點事,乾脆在瀏覽器安裝 CSS Scan 這類擴充功能,它支援直接測量網頁元件寬度,看起來更快速有效。

善用 PixelSnap 隨手測量螢幕上每一個細節距離
有時候,一些線上測量工具在網站運作會變得有點慢,限制也只侷限於網頁使用,對需要在App裡進行測量的需求其實不是太方便。有種情況下,如果真的想找一個可以彈性運用的選項,那來自CleanShot開發者、其實較不為人知的PixelSnap應該算是不錯的替代。說穿了,PixelSnap這款針對設計師與開發人員所打造的螢幕精密測量應用,最大亮點主要在兩個層面。一方面,使用者可以迅速丈量畫面內任意物件之間的距離,而且這過程幾乎沒什麼卡頓;再來,也能透過拖曳直接劃定區域來看尺寸,很直覺嘛。比較特別的是,它還有加入水平與垂直輔助線,只要需要快速微調排列位置或做檢查,其實用這些導引線就足夠協助判斷。在某些急需抓螢幕上細節、想縮短測量時間的時刻,這樣的小工具就是順手啊。
學會 PixelSnap 對齊與截圖,精準抓取設計靈感來源
PixelSnap 這款工具可以精確量測畫面上物件大小。你如果覺得有陰影或對比不高的區塊,也能彈性調整容差。這樣一來,連帶著螢幕截圖變得很方便──量好的內容能直接輸出圖片,非常實用。有些設計案還蠻吃準確度,PixelSnap 用起來在細節掌握方面幫忙不少,所以比較起介面各元素時,手續省卻,過程簡潔了些。
Rectangle Pro 在一票視窗管理軟體裡頭,算是表現俐落又反應迅速的一員啦。儘管同類型產品很多,大致核心功能接近,可 Rectangle Pro 靠著可自定義的快捷鍵,把視窗移動到螢幕固定區域(像半邊、四分之一,或者全螢幕)還是相當順手。不過要更上手,其實得記得那些專屬按鍵位置才比較方便運用。對了,目前 macOS Sequoia 也具備將視窗直接排列固定的原生支援,但具體操作方式和第三方方案還是略有不同。
Rectangle Pro 在一票視窗管理軟體裡頭,算是表現俐落又反應迅速的一員啦。儘管同類型產品很多,大致核心功能接近,可 Rectangle Pro 靠著可自定義的快捷鍵,把視窗移動到螢幕固定區域(像半邊、四分之一,或者全螢幕)還是相當順手。不過要更上手,其實得記得那些專屬按鍵位置才比較方便運用。對了,目前 macOS Sequoia 也具備將視窗直接排列固定的原生支援,但具體操作方式和第三方方案還是略有不同。

善用 Rectangle Pro 管理視窗,多工也能直覺又高效
Rectangle Pro 在視窗管理這塊,帶來了相當直接且好理解的操控體驗。你只需按下 Control + Command,不論目前是哪一個視窗處於作用中,螢幕上都會跳出錨點圖示 - 挺明顯的。移動滑鼠時,畫面上的視窗就能被拖放到 16 種不同尺寸與區塊位置,真是有彈性啊。
這種設計讓操作變得自然順暢,幾乎不須額外學習,即可養成日常應用的習慣。有時候,用戶甚至未必會特別意識到自己已經如此運用,就是覺得挺合手,像本能一樣。另外,「Final Thoughts」裡也有提到,其實這類軟體提供的不只是效率提升而已,也影響了整體工作的流動節奏與專注感……多了一份自在。
這種設計讓操作變得自然順暢,幾乎不須額外學習,即可養成日常應用的習慣。有時候,用戶甚至未必會特別意識到自己已經如此運用,就是覺得挺合手,像本能一樣。另外,「Final Thoughts」裡也有提到,其實這類軟體提供的不只是效率提升而已,也影響了整體工作的流動節奏與專注感……多了一份自在。
打造個人化 Mac 生產力組合,強化設計日常每一步
有了這些工具,我確實得以更加游刃有餘。Typinator 替我的手指減輕不少負擔,Velja 則把我散亂的數位世界梳理得乾淨許多,有點不可思議啦。至於 Due,讓我在行程掌控上少了許多遺漏,而 PixelSnap 令我對畫面細節的講究幾乎無可挑剔。有趣的是,Rectangle Pro 的確讓同時應付各項工作變成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 - 分身乏術這詞偶爾倒是挺貼切。有時候,我覺得自己追求那種「忍者式效率」其實只為能更安穩處理瑣碎日常。不曉得你藏著哪把生產力利劍?[原文發表於 https://foresight.sparklin.com.] 如果還想知道更多關於如何善用生產力、時間管理、專注工具,又或者有哪些值得推薦、能幫助你優化工作與生活的應用程式,不妨回來 Foresight by Sparklin 挖掘一些靈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