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聊到這個,嗯...就是我從 Android 和 Windows 跳回蘋果全家餐,到現在也一年多了吧。說真的,一開始只是想換個環境,但沒想到對我這個很容易分心的人來說,生產力竟然...真的有差。老實說,我本來覺得這有點玄學,但用下來,感受蠻明顯的。
以前用 Windows,你知道的,打個報告,旁邊 Steam 圖示就在那邊閃,忍不住就點進去了。用 Android,又會花一堆時間去搞什麼桌面美化、換 icon pack...也不是說不好,就...對我來說是個無底洞。換到蘋果這邊後,環境相對單純很多,干擾變少了,然後發現它有些功能...嗯,該怎麼說,就是那種「用了就回不去」的黏著度,真的很可怕。
TL;DR
簡單講,蘋果生態圈最值錢的,不是硬體規格多頂天,而是那種「跨裝置無縫接軌」的體驗,它幫你省下的不是時間,而是「心力」。你不用再去想「啊,我這檔案要怎麼傳到電腦」,它就像呼吸一樣自然,這才是重點。
有些功能,真的不是炫技,是解決了痛點
OK,我知道很多人會說,你講的這些功能,其他系統用第三方 App 也能做到啊。對,沒錯。但差別就在於一個是「內建原生」,一個是「東拼西湊」。那種穩定度跟流暢感,我自己是覺得,真的不是一個層級的。
Hide My Email:這功能根本是社恐跟防垃圾信救星
好,這個我要大推,`Hide My Email`,中文叫「隱藏我的電子郵件」。身為一個要註冊一堆有的沒的網站服務的人,這個真的超讚。簡單說,它會幫你產生一個隨機、假的 email address,然後這個假信箱收到的所有信,都會自動轉寄到你真正的 iCloud 信箱裡。
這有什麼好處?嗯...你想想看,你今天去一個感覺不太牢靠的網站買東西,你敢留你天天在用的 Gmail 嗎?萬一哪天這個網站被黑了,你的真實 email 就跟著外洩了。用這個功能,你就給它一個假的分身。如果之後這個假信箱開始收到一堆垃圾廣告信,你就直接登入 iCloud 把這個分身「刪掉」。一勞永逸,那些垃圾信就再也找不到你了。
而且這也不是什麼昂貴的功能。原文作者說在英國大概 0.99 英鎊,我查了一下,在台灣,你只要訂閱最便宜的那個 iCloud+ 方案,就是一個月 NT$30、50GB 空間那個,就直接送給你用了。說真的,光這個功能,一個月花 30 塊我都覺得划算。
萬用剪貼簿和 AirDrop:當「傳檔案」這件事不存在
這又是一個...聽起來很小,但用了會上癮的東西。「萬用剪貼簿」(Universal Clipboard)。
我現在的工作流程常常是這樣:在手機上看到一段有用的文字或一張圖,按一下複製。然後,完全不用做其他事,直接回到我 Mac 前面,在我正在寫的文件上,按下 `Command + V` 貼上。就這樣,東西就過來了。中間沒有任何步驟,不用傳給自己、不用開什麼 Line 或 Telegram。它就是...理所當然地發生了。
說到傳東西,就不能不提 AirDrop。我知道 Android 現在也有 Nearby Share 之類的,也做得越來越好。但在蘋果裝置之間,AirDrop 的穩定性和速度...呃,目前還是我的首選。特別是要傳影片或是一堆照片的時候,點一下、傳過去,真的比我去找條線來接還要快。這種流暢感,就是它黏住人的地方。
把不同工具「捏」在一起,是什麼感覺?
前面講的都只是小例子,真正厲害的是把所有東西「整合」起來的體驗。這也是很多人說的「蘋果稅」到底繳去哪了?我自己是覺得,很大一部分是買了這個整合的體驗。
比如說,我在 MacBook 上工作,戴著 AirPods 聽音樂,這時候 iPhone 有電話進來。我根本不用去拿手機,MacBook 螢幕右上方會直接跳出一個通知,問我要不要接聽。我按一下,就可以直接用電腦的麥克風跟 AirPods 開始講電話了。
這真的是一件小事,但一天下來,它可能幫我省下了十幾次「拿起手機、解鎖、滑開、接聽」的動作。更重要的是,它讓我不會因為拿起手機,就順便滑一下 IG 或 PTT,然後一個小時就過去了...這才是重點,它讓我能「維持在工作的脈絡裡」。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這種「整合 vs 拼湊」的差異,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應該會比較好懂:
| 日常任務 | 蘋果生態圈的做法 | Windows + Android 的常規做法 |
|---|---|---|
| 手機複製文字,電腦貼上 | 手機上按複製。沒了,直接去電腦貼上。 | 嗯...傳到 Line 的「一人群組」?或是用 Google Keep?不然就 Email 給自己?總之就是要多開一個 App。 |
| 傳 100 張照片到筆電 | iPhone 選好照片,點 AirDrop,點我的 MacBook。結束。 | 接傳輸線?...啊,要選「傳輸檔案」模式。或是等 Google 相簿慢慢備份完,再去電腦下載?速度跟穩定度有點看人品。 |
| 電腦打字到一半,想用手機的相機拍文件 | 在 Pages 或 Keynote 裡,右鍵選「從 iPhone 插入」,手機相機自動打開,拍完照,照片直接插入文件。 | 手機拍照,然後...重複第一或第二項的傳輸流程。傳完,再手動拖到文件裡。 |
| 出門忘記帶 Mac,但要改一份 Pages 文件 | 因為有 iCloud Drive,直接拿出 iPhone 或 iPad,打開檔案 app,點開那份文件就能繼續改。進度會自動同步。 | 如果當初是用 OneDrive 或 Google Docs 就沒問題。但如果是存在電腦本機硬碟...那就...只能回家了。 |
反例與誤解釐清
好,我知道看到這裡,一定有人會想吐槽:「根本就是被綁架在『圍牆花園』裡!」
我承認,這形容完全正確。蘋果生態系,它就是一個圍牆花園 (Walled Garden)。進來很舒服,風景優美、什麼都幫你打理好。但你想出去?或是你想帶外面的東西進來?那就很麻煩了。它的檔案系統不像 Windows 或 Android 那麼開放,你不能隨便下載 App 安裝 (Sideloading),客製化程度也極低。
所以這真的不是適合每一個人。如果你是那種喜歡自己動手调整所有設定、優化系統、嘗試各種非官方 App 的玩家,那蘋果這套系統可能會讓你覺得處處受限,很痛苦。這沒有對錯,純粹是選擇。
對我來說,現階段的我,只是想要一個「不用我費心照顧」的工具。我希望工具本身可以退到背景,讓我專心處理真正重要的事情。從這個角度看,這個「花園」對我來說,是保護,不是監獄。
說到 App,有時候「陽春」反而是優點
最後想提一下 App。對,就是那些你 iPhone 買來就內建的,像是備忘錄、提醒事項、行事曆。很多人可能覺得這些 App 太...太陽春了,功能不夠強大。我自己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跑去下載了一堆 Notion, Todoist, TickTick...等等知名的生產力 App。
p>但用了一輪之後,我又默默地...全部換回內建的了。為什麼?
我發現那些功能強大的 App,常常也意味著複雜。我要花時間去學習它的功能、設定它的流程,甚至還要付月費或年費。但蘋果內建的這些 App,它們的設計哲學好像是「只給你最必要的功能,然後把它們做到最好」。介面乾淨、啟動快、而且跟系統整合度最高。
你知道嗎,當你的工具簡單到不用思考時,你才能真正開始「使用」它,而不是「研究」它。對我現在來說,備忘錄拿來隨手記靈感、提醒事項拿來記待辦、行事曆排程,這樣就夠了。它們完美地扮演了「數位紙筆」的角色,不多也不少。
當然,專業領域還是有很棒的 App,像我自己寫作就離不開 Ulysses,這類軟體在其他平台確實很難找到功能跟體驗都這麼完整的替代品。但對於日常管理,我發現,返璞歸真好像才是最高效的。
總之,拉拉雜雜說了這麼多,其實核心觀點還是一樣。我會繼續待在蘋果這個生態圈,不是因為我是什麼死忠果粉,而是因為它現階段提供給我的「低心力成本」跟「高整合度」體驗,確實幫助我更專注在工作和生活上。當然,科技世界變化很快,Google 的 Pixel 系列跟三星也越來越有趣,誰知道未來會怎樣呢?
那你呢?對你來說,讓你選擇或離開一個生態圈的「關鍵功能」是什麼?是相機、自由度、還是像我一樣在意這種無縫體驗?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