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Sheets API 費用說明:免費額度、計價方式與成本估算要點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先說結論:到底要不要錢?

嗯...今天要聊的這個題目...其實很多人問。Google Sheets API,就是那個讓你可以用程式去讀寫 Google Sheet 的東西,它到底要不要錢?

這個...答案有點...不那麼直接。簡單講,對絕大多數人、絕大多數的使用情境來說,它是免費的。 官方文件是寫說,使用 Google Sheets API 不需要額外付費。 但是...這個「但是」很重要...它有「配額限制 (Quota Limits)」。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高速公路雖然不用收費,但每分鐘只准過幾台車。你開得慢、車流小,就沒事。但如果你一次想弄幾萬台車過去,就會被擋下來。

所以,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在 Google 設定的「免費使用額度」內,它是免費的。 一旦你的用量...你的那個...程式呼叫次數...超過了那個額度,雖然 Google 不會直接寄帳單跟你收超額的錢,但你的程式會開始出錯,會被「拒絕服務」。 這時候,如果你還想要更高的用量,你就得去 Google Cloud Platform [簡稱GCP] 裡面,申請提高你的配額。 這個申請...也不保證一定會過。

所以,整個問題的核心就變成:那個「免費額度」到底是多少?我的用量會不會超?...這個我們等一下會細講。

一個實際案例:從零到可能要付錢的距離

我們來想像一個情況。假設你是一個...嗯...行銷公司的實習生好了。你老闆叫你做一個簡單的系統,每天早上自動去撈 Facebook廣告的數據,然後寫進一個 Google Sheet,做成報表。

一開始,你可能就只有兩三個廣告活動。你的程式每天跑一次,每次讀寫...可能也就十幾二十次 API 請求。這個用量,離那個免費配額的上限還遠得很,所以...完全免費,一點問題都沒有。

但過了半年,公司生意變好了。你現在要管三百個廣告活動。你的程式...哇,現在每天可能要做好幾千次的讀寫。這時候,你就開始會碰到「每分鐘請求次數」的限制了。 比如說,Google Sheets API 有一個限制是每分鐘每個專案的讀取請求不能超過 300 次。 如果你的程式寫得不好,一下子發了 350 個請求,那多出來的 50 個就會失敗。

這時候,你就站在那個...免費跟付費...不對,應該說是「夠用」跟「不夠用」的分水嶺上。你得開始去想辦法優化你的程式,或是...去 GCP Console 裡面,看看能不能申請更高的配-額... [這部分我們後面會講到]。雖然提高配額本身不直接收費,但你為了要能管這些東西,你通常需要設定好 GCP 的專案和計費帳戶 (Billing Account),這就讓你離「可能產生費用」這件事,又更近了一步。 因為 GCP 上面,很多服務都是用了就要錢的。

一個簡單的 API 運作流程示意
一個簡單的 API 運作流程示意

計價方式是怎麼算的?拆解給你看

好,我們來...嗯...深入看一下這個「計價」...或者說「配額計算」的方式。雖然前面說了,超出配額不會直接產生費用,但理解配額是怎麼被消耗的,是避免服務中斷的關鍵。

首先要搞清楚,這東西是掛在 Google Cloud Platform 下面的一個服務。 所以,它的所有管理、監控,都是在 GCP 的控制台 (Console) 裡面。 而 GCP 的大原則是「即付即用 (Pay-as-you-go)」,就是用多少算多少。 雖然 Sheets API 本身是免費的,但這個概念很重要。

它的配額主要分成幾種:

  • 每分鐘請求數 (Per minute per project):這是最常遇到的限制。例如,每分鐘讀取請求 300 次,寫入請求 300 次。 這是以「專案」為單位計算的。
  • 每分鐘每位使用者的請求數 (Per minute per user per project):這個限制更細。就算你的專案總額度沒用完,但如果是透過同一個使用者帳號去呼叫,那這個使用者自己也有個上限,例如每分鐘 60 次讀取。
  • 每日請求數:在舊的文件或是一些討論裡會看到每日的限制,但根據最新的官方文件,只要你遵守每分鐘的配額,理論上每天的請求是沒有上限的。 這點很重要,很多人還停在舊的印象裡。

所以你看,它這個限制是...嗯...立體的。不是只有一個數字。你需要同時考慮「整個專案的總流量」和「單一使用者的流量」。

在 Google Cloud Console 裡監控 API 使用量
在 Google Cloud Console 裡監控 API 使用量

怎麼估算我自己的成本?幾個思考點

好...那...「估算成本」這個問題。既然 API 本身免費,那我們要估算的,其實是「我的用量會不會撞到牆?」以及「如果我想提高配額,需要做哪些準備?」

你可以從這幾個角度去想:

  1. 你的應用類型是什麼?是一個內部用的小工具,還是要給成千上萬人用的公開服務?前者...大概率一輩子都不用擔心。後者...那你一開始就要把配額這件事考慮進去。
  2. 程式呼叫的頻率?是每小時跑一次,還是每秒都在跑?如果是高頻率的應用,那「每分鐘」的限制就是你的緊箍咒。 你必須用一些方法,比如...嗯...指數退避 (exponential backoff),在請求失敗的時候,聰明地等一下再重試,而不是一直猛衝。
  3. 批次處理 (Batch Operations) 的使用:這是...最重要的省錢...不對,省配額的技巧。與其一次讀一個格子,讀一百次...不如一次把一百個格子都讀出來。同樣的,與其一次更新一個格子,更新一百次...不如把一百個更新包在一起,一次送出去。這樣通常只會算成一次或幾次 API 請求,而不是一百次。這個差別非常、非常大。
  4. 數據量有多大?雖然 Google 說請求的酬載 (payload) 沒有硬性限制,但他們「建議」不要超過 2MB,這樣速度比較快。 如果你一次要傳輸的資料很大,可能也要考慮一下網路流量的問題,雖然那通常是 GCP 其他服務(比如 Cloud Storage)才會收費。

所以,你可以拿張紙,簡單算一下:你的程式在最忙的時候,一分鐘內大概會發出多少次「讀取」請求?多少次「寫入」請求?把這個數字跟官方的配額限制 比一下,心裡大概就有個底了。

API 操作類型與配額消耗對照
操作類型 描述 對配額的影響 我的建議
單一讀取 (values.get) 就...讀一個或一小塊儲存格。 每次都算一次讀取請求。很傷。 除非你真的只需要讀一個值,不然盡量別用。
批次讀取 (values.batchGet) 一次框定好幾個範圍,把資料一次拿回來。 只算一次讀取請求!超划算。 這個應該是你最常用的讀取方式。把所有要讀的一次讀完。
單一寫入 (values.update) 更新一塊儲存格。 每次算一次寫入請求。跟單一讀取一樣,用多了很浪費。 如果是即時性要求不高的,可以先把要更新的資料暫存起來。
批次寫入 (values.batchUpdate) 把一堆更新操作,比如改內容、改格式,包成一大包送出去。 只算一次寫入請求!省錢...省配額的好朋友。 絕對要用!特別是你要同時更新好幾個地方的時候。

最容易踩的坑:那些沒注意就會花錢的地方

雖然我們一直說 Sheets API 本身是免費的,但有幾個...嗯...陷阱,可能會讓你間接地花到錢,或者讓你的服務掛掉。這些才是真正要小心的。

  • 無限迴圈裡的 API 呼叫:這是新手的經典錯誤。在一個 `for` 或 `while` 迴圈裡面,每一次都去呼叫 API 讀取或寫入一個小小的資料。如果你的迴圈跑一千次,你就發了一千次請求,配額瞬間就爆了。
  • 忘記處理錯誤和重試機制:當你超過配額時,API 會回傳一個錯誤,通常是 `429: Too many requests`。 如果你的程式沒寫好怎麼處理這個錯誤,它可能就會崩潰,或是...更糟的,它會一直不停地重試,造成惡性循環。正確的做法是用前面提到的「指數退避」演算法。
  • 把金鑰 (API Key) 寫死在前端程式碼裡:如果你把 API 金鑰或服務帳戶的憑證直接放在網頁的 JavaScript 裡面...那等於是把家裡鑰匙掛在大門上。任何人都可以拿你的金鑰去亂玩,耗光你的配額。這些東西應該要放在後端伺服器才安全。
  • GCP 專案的混亂:很多人為了方便,會把好幾個不同的應用程式都放在同一個 GCP 專案裡。這樣做,它們會共用同一個 Sheets API 配額。 可能 A 應用程式突然流量暴增,就把配額用光了,結果害得 B 應用程式跟著一起掛掉。最好是能把不同專案分開。
  • 申請提高配額後的...遺忘:如果你成功申請了更高的配額,代表你的用量真的很大。這時候你更應該去 GCP Console 設定「預算快訊 (Budget Alerts)」。 雖然 Sheets API 不收費,但你可能用了其他 GCP 服務,例如 Cloud Functions 或 Cloud Logging,這些都是會產生費用的。設定一個警報,例如「當這個專案花費超過 10 美金時通知我」,可以救你一命。

[在地化比較] Google Sheets API vs. Microsoft Excel API

說到試算表 API,大家最常拿來跟 Google 比的,當然就是微軟的 Excel。Excel 的 API 是包在一個叫做 Microsoft Graph 的大框架裡面。 這兩者...嗯...哲學上就有點不一樣。

Google Sheets API 的模式比較像...一個單純的工具,配額內免費,超過就擋你,很直接。 在台灣,很多個人開發者或小型團隊,基本上就是靠這個免費額度在做事。 要設定一個完整的 GCP 計費帳戶,對一些學生或純粹的業餘專案來說,心理門檻還是比較高的,因為要綁信用卡。

而 Microsoft Graph 呢...它的感覺更「企業級」。 很多基本的 API 存取是包含在你的 Microsoft 365 授權裡的,所以如果你公司本來就有買 Office 365,那用起來就相對順理成章。 但是,對於一些大量數據的操作,比如用 Data Connect 做大量匯出,它就有明確的「計量收費 (metered pricing)」,例如每 1000 個物件收多少錢。 它的模式更像是「在你的授權基礎上,提供加值付費服務」。

所以...簡單來說:

  • Google Sheets API:起步非常快,對小用量極度友好,幾乎等於免費。但當你用量大到需要更高配額時,你就需要進入比較複雜的 GCP 生態系。
  • Microsoft Graph for Excel:如果你已經在微軟的生態系裡(用 Azure, Office 365),整合性會很好。它的計價模式跟你的使用者授權綁得比較緊,對於大量、規模化的數據存取,有更清晰的付費路徑。

這沒有絕對的好壞,就是看你的...嗯...出發點在哪裡。是個人專案,還是公司業務?是從零開始,還是已經有現成的微軟或 Google 雲端帳戶?

不同使用情境下的配額消耗模擬圖
不同使用情境下的配額消耗模擬圖

總結來說...嗯...對於 Google Sheets API 的費用,你真的不用太焦慮。只要你不是一開始就要做超高流量的服務,基本上你都可以把它當作免費的來用。你需要關心的,不是帳單,而是你的程式有沒有寫好,有沒有浪費那個寶貴的「每分鐘請求次數」。只要你能掌握「批次處理」這個核心技巧,基本上...你就可以在免費的範圍內,玩出很多花樣了。

換你說說看:你目前是用 Google Sheets API 做什麼樣的專案?最擔心的是讀取還是寫入的配額?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經驗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Guest 2025-08-25 Reply
    API 這塊真的很實用!剛好最近專案遇到不少整合問題,尤其是免費額度這部分超級關鍵。不過說真的,技術細節還是要自己深入研究啦,光看指南不夠。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