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怎麼做?開發流程、成本與外包選擇完整說明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嗯...最近,很多人在問,做一個 App 到底要怎麼開始...。這問題,說真的,很難簡單回答。它不像買菜,問一斤多少錢就好。它...它更像蓋房子,你得先問,你要蓋的是什麼?是小木屋,還是...一棟摩天大樓?這兩者的複雜度跟成本,完全...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

很多人以為有個點子,程式就寫得出來...但老實說,點子,可能...可能只佔了 1% 的工作吧。真正花時間、花錢的,都是後面的執行。真的,執行才是全部。

所以,一個 App 是怎麼從「想法」變成手機裡的圖示的?

這個過程,嗯...我們通常會把它分成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環環相扣,你前面沒做好,後面一定會出問題。這不是危言聳聽,是真的會這樣。

  1. 需求與規劃:這不只是「我想要一個像 Uber 的 App」這麼簡單。你要想得非常細。你的使用者是誰? 他們為什麼要用你的 App?他們會在什麼情境下使用?你要把這些「故事」一條一條寫下來,變成所謂的「功能列表」。
  2. 設計 (UI/UX):UX 是使用者體驗,UI 是使用者介面。簡單講,UX 決定 App 好不好用,按鈕該放哪裡才順手;UI 決定 App 漂不漂亮,按鈕長什麼樣子。 這兩個都很重要,但如果硬要選,我會說...UX 優先。一個漂亮的 App 但難用得要死,使用者還是會刪掉它。這個階段會產出線框圖 (Wireframe),也就是 App 的骨架草圖。
  3. 開發 (Development):這就是大家印象中的「寫程式」。工程師會根據前面的設計圖,把功能一個一個做出來。這裡又會分前端和後端,前端就是你看得到的畫面,後端是處理資料、儲存的地方。
  4. 測試 (Testing):這一步...千萬不能省。開發出來的 App 一定會有臭蟲 (Bug)。測試人員會像瘋狂使用者一樣,到處亂點、亂按,想辦法把 App 弄壞,然後回報給工程師修改。 沒經過完整測試就上架,使用者一用就閃退,那前面做的...基本上都白費了。
  5. 上架與維護 (Launch & Maintenance):把 App 送到 Apple 的 App Store 或 Google 的 Play Store 審核、上架。 但這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嗯...燒錢的開始。 你要付伺服器費用、要隨著 iOS 和 Android 系統更新去調整 App、要修新的 Bug...。 很多 App 就死在這裡,因為創辦人以為上架就沒事了。
App 開發流程示意圖
App 開發流程示意圖

大家最關心的問題:要花多少錢?

嗯...這就是最難回答的部分。報價的範圍可以非常非常大。一個簡單、只有幾個頁面的資訊展示 App,可能幾十萬台幣就有了。但如果功能複雜,像是要有會員系統、金流、即時通訊、AI 推薦...那破百萬、甚至幾百萬都是很正常的。

這裡有一個...嗯...國際市場上的大概參考。像 Business of Apps 這種網站的數據顯示,一個中等複雜度的 App 在美國開發,費用大概落在 5 萬到 12 萬美金之間。 有些更複雜的企業級應用,甚至會超過 30 萬或 40 萬美金。 這些數字聽起來很嚇人,對吧?

不過,在台灣,情況有點...有點不一樣。根據一些本地平台像 Toby 或 PRO360 的行情觀察,一個專案的平均報價可能落在 40 萬台幣左右。 當然,這只是個平均值。單純的方案可能 20 到 60 萬台幣,但只要功能一複雜,例如要串流影音或做大量客製化設計,預算也常常會衝破百萬。 主要還是因為台灣的人力成本相對歐美低一些,所以整體的專案費用看起來會比較...親民。但這不代表品質就一定打折,台灣有很多厲害的開發團隊,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還有一個很大的開銷,是上架後的維護。很多人會忽略這個。業界一個普遍的估算是,每年的維護費用,大概會是你最初開發成本的 15% 到 20%。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 App 花了 100 萬開發,你每年還要準備 15 到 20 萬來養它。這筆錢是用來做伺服器託管、系統更新、修復 Bug 等等的。

自己組團隊,還是外包?

這又是一個大哉問。如果你不懂技術,那...基本上就是外包了。但外包也有很多選擇,像是找個人接案的自由工作者、小型工作室,或是大型的 App 開發公司。 這三者各有優劣,沒有絕對的好壞,完全看你的需求和預算。

外包選擇比較
選項 成本 溝通與管理 品質與風險
個人接案者 (Freelancer) 相對最低...吧。但如果他案子多,你的時程就...很難說。 最直接,你就跟他一個人對話。但...他也可能突然消失,這風險你要想清楚。 品質非常看人。找到高手就像中樂透。找到雷...你的專案就變孤兒。
小型工作室 中等。通常是幾個夥伴一起,比個人接案貴,比大公司便宜。 溝通也還算單純。通常就是老闆或專案經理當窗口。團隊小,反應可能比較快。 嗯...風險也中等。他們通常會用現成的模板去改,所以客製化程度有限。 如果你要的功能很特別,他們可能做不出來。
大型開發公司 最高。他們人多,流程完整,所以...費用自然就高。 最完整。通常會有專門的 PM (專案經理) 跟你對接,定期回報進度。 但...你也可能永遠見不到寫 code 的那個人。 品質最有保障,也最穩定。他們有完整的測試流程,不太會出大包。 合約、保密條款也最完善。
UI/UX 設計階段的線框圖(Wireframe)
UI/UX 設計階段的線框圖(Wireframe)

一個重要的技術選擇:原生 App vs. 混合式 App

在開發階段,你會遇到一個關鍵的選擇:要做「原生 (Native) App」還是「混合式 (Hybrid) App」? 這會直接影響你的開發成本和 App 的效能。

  • 原生 App (Native App):這就像是...嗯...為 iOS 和 Android 量身訂做的西裝。 iOS 版本用 Apple 的語言 (Swift) 寫,Android 版本用 Google 的語言 (Kotlin) 寫。 好處是效能最好、最流暢,可以完整使用手機的所有功能,比如 Face ID、GPS 等等。 壞處是...你要做兩套,所以開發成本和時間,基本上就是雙倍。
  • 混合式 App (Hybrid App):這就像...一件剪裁很好的高級成衣。用一種跨平台的技術 (例如 React Native 或 Flutter) 寫一次,就可以同時在 iOS 和 Android 上運行。 好處是省錢、省時,特別適合預算有限的新創公司,或是想快速驗證市場的 MVP (最小可行性產品)。 壞處是...效能通常比不上原生 App,尤其是在需要大量動畫或複雜運算的場景。 而且在取用某些手機底層功能時,可能會...卡卡的,或根本做不到。

怎麼選?...如果你的 App 對效能要求極高,像是遊戲或影音編輯軟體,或者你口袋很深,那...選原生。 如果你是在做一個內容展示、電商、預訂服務之類的 App,而且預算有限,想快點上線,那混合式會是個...比較實際的選擇。

原生 App 與混合式 App 的架構差異
原生 App 與混合式 App 的架構差異

一些常見的錯誤...和我的建議

我看過太多 App 專案失敗了。說真的,技術問題反而不是最常見的死因。大部分都是...人的問題。

  • 最大的錯誤:貪心。這是第一名,絕對的。很多人在規劃階段,什麼功能都想要。「我要加個直播、再加個社交、最好還有小遊戲...」結果就是預算爆掉、時程無限延期,最後做出來一個誰都看不懂的四不像。我的建議是...專注。你的 App 只要先做好「一件事」,把它做到極致,就夠了。先推出一個只有核心功能的 MVP,驗證市場真的有需求,再慢慢加功能。
  • 第二個錯誤:以為溝通不重要。尤其是外包的時候。你不能把需求單丟給對方,然後就等著三個月後驗收。這絕對會出事。你必須...你必須把外包團隊當成自己的夥伴,每週開會、看進度,有問題馬上提出。 好的溝通,可以救你的專案。
  • 第三個錯誤:低估上架的複雜度。特別是 Apple 的 App Store,他們的審核...出了名的嚴格。 你的 App icon、截圖、隱私權政策、甚至 App 裡的一個用詞,都可能成為被退件的理由。 上架前,一定要把 Apple 和 Google 的規範文件...仔細讀過好幾遍。 而且,你需要註冊開發者帳號,Apple 每年要 99 美元,Google 是一次性 25 美元。

說了這麼多...其實做一個 App,最重要的還是回到原點:你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為誰解決?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後面的路...雖然還是很複雜,但至少,你會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嗯...大概就是這樣吧。

所以...如果換成是你,你現在卡關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還沒有點子、有想法但沒錢,還是...單純覺得太複雜、不知道怎麼開始?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