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程式價錢怎麼算?接案報價、外包成本與計價方式說明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先說結論好了...

寫程式的價錢...嗯...很亂。真的沒有一個公定價。不像買菜,今天高麗菜一斤多少錢很清楚。軟體這東西...太複雜了。

如果硬要一句話,那就是:報價不只看「時間」,更要看「風險」和「價值」。時間只是最基本的計算單位,但真正決定價格的,是這個案子有多麻煩、多不確定,以及...它能為客戶帶來多少好處。這點想通了,報價才有底氣。

所以,價錢到底怎麼估?

這問題...每次都有人問。其實核心就那幾樣東西排列組合。首先是「複雜度」。一個只有幾頁的靜態形象網站,跟一個有會員、金流、還要串接第三方服務的電商平台,成本當然天差地遠。

再來是「人」。一個資深工程師跟一個剛畢業的,解決問題的速度和品質...不用我多說吧。有經驗的收費高,但可能更快搞定,長遠看反而省錢。 所以,問價錢之前,得先知道自己要什麼。這跟點餐一樣,你想吃路邊攤還是米其林?

最基本的估算方式,就是把所有功能拆解出來,一項一項估算可能要花多少「人日」或「人時」。 但...這只是理想狀態。軟體開發充滿了「意外」,所以通常還會再乘上一個風險係數。

軟體報價的複雜性,往往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條出路
軟體報價的複雜性,往往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條出路

最常見的兩種計價方式

市場上最主流的就兩種,偶爾會看到第三種變體。

  • 時薪制 (Time and Materials):做多少時間,算多少錢。 這對需求常常變動、或一開始規格很不清楚的案子比較適合。 對接案方來說,風險比較低,不用怕做到死還虧錢。但客戶可能會擔心...不知道你會不會故意拖時間。
  • 專案制 (Fixed Price):一口價,包到好。 適合需求非常明確、幾乎不會改的案子。 客戶預算好控制,但接案方風險就高了。萬一評估錯誤,或中間跑出一堆沒想到的問題,那就只能自己吞了。 所以報價時通常會估得比較高,把風險成本算進去。
  • 價值導向計價 (Value-Based Pricing):這比較進階。不太看花了多少時間,而是看這個專案能為客戶創造多少價值。例如,你做的系統幫客戶一年省下幾百萬成本,那收個幾十萬...就很合理。這需要很強的自信和顧問能力,不是單純的碼農思維了。

別忘了那些「看不到的成本

很多人以為寫程式就是坐在電腦前敲鍵盤的時間...太天真了。真正花時間的,常常是那些看不見的東西。

溝通成本...這超花時間。跟客戶開會、來回確認需求、解釋技術問題...這些都不會產生程式碼,但都是必要工時。 還有,修 bug...永遠比你想像的久。 專案管理、寫文件、研究新技術、甚至...硬體和軟體的費用,這些都是成本。 有些報告指出,這些隱形成本甚至可能佔到合約總額的 15-20%。

所以,如果你是接案的,報價時一定要把這些算進去。如果你是發案的,也請理解,工程師不是只有在寫 code 的時候才算在工作。

開發成本就像一座冰山,寫程式只是看得見的一角
開發成本就像一座冰山,寫程式只是看得見的一角

用風險角度來看,該選哪個?

到底該用時薪制還是專案制?...嗯,沒有標準答案。可以從「風險在誰身上」來思考。

計價方式 對接案方的風險 對發案方(客戶)的風險
時薪制 比較低。最怕案子突然中斷沒錢賺,但至少做的工都有算錢。 比較高。很怕 freelancer 摸魚,或是時程一直加,預算爆表。
專案制 非常高。最怕需求沒搞清楚,評估錯誤,最後白做工或虧錢。 比較低。預算固定,不用擔心超支。但怕的是...一分錢一分貨,報太低的價錢可能品質有鬼。
週薪式兼職 算是一種折衷。風險分散,不用一次賭大的。 也算折衷。不用一次付清,可以隨時喊停,但專案總時程比較難抓。

國外跟台灣的行情差異

這點...差距真的很大。我看了一下國外的資料,像 Arc.dev 或 Index.dev 上的數據,美國的 freelance 開發者時薪,隨便都是 70-140 美金起跳。 有些資深或專做 AI 的專家,甚至能到 150 美金以上。 折合台幣...嗯,自己算吧。

回到台灣,行情就...比較「務實」。根據一些接案社群和人力銀行的資料,一般網站或 App 開發,時薪大概落在台幣 800-2000 之間算常見。 當然,這不是絕對,高手或有特殊技能的還是能拿到更高的價碼。 Reddit 上也有討論,在台灣的軟體薪資,就算是在 Google 這種外商,也跟美國有明顯差距。 這就是市場規模和經濟體質的現實差異吧。

選擇計價方式,就像在選擇一條通往寶藏的不同路徑,各有風險
選擇計價方式,就像在選擇一條通往寶藏的不同路徑,各有風險

報價前,先問自己這幾件事

不管是接案還是發案,在談價錢之前,我覺得有幾個問題可以先想一下,會讓溝通更順利。

  • 需求真的夠清楚嗎?:最常出問題的地方。 每個功能的細節、操作流程、有沒有例外情況...寫得越細,估價越準。 「會員系統」四個字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
  • 最壞的狀況是怎樣?:如果專案延遲了怎麼辦?如果做出來的東西跟想的不一樣怎麼辦?付款方式是分階段,還是驗收才付? 這些先談好,比事後吵架好。
  • 誰負責維護?:網站或 App 上線後不是就沒事了。伺服器要錢、系統要更新、可能會有新的 bug...這些後續的維護成本是誰要出? 這筆錢常常被忽略。
  • 這個案子,除了錢,還有沒有其他價值?:對接案方來說,這個案子能不能當作品集?能不能學到新技術?能不能認識重要的人脈?有時候這些「附加價值」也可以是談判的籌碼。

總之,報價是一門藝術,不是科學。需要經驗、溝通,還有一點...人跟人之間的信任。希望這些筆記對你有幫助。

想聽聽看...你比較偏好時薪還是專案制?為什麼?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