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嗯...最近很多人在問 App 接案到底要怎麼開始。老實說,這件事不只是寫寫程式而已。真的要把 App 接案當成一個事業,心態就要換。它更像是經營一個微型公司,技術只是其中一部分。你得搞懂客戶、搞懂市場,還有,搞懂怎麼幫自己報個好價錢,不然真的很容易做到心累,還賺不到錢。
這條路沒有想像中那麼穩定,收入會上上下下。 但好處是自由,時間跟地點都很彈性。 所以,如果你只是想寫 App 賺錢,可能會很失望。 但如果是想打造屬於自己的東西、解決別人的問題,那這絕對是個值得嘗試的路。
迷思:報價愈低,案子愈多?
很多人剛開始都會有個迷思,以為價格開低一點,就能搶到案子。我以前也這樣想過,覺得自己還不夠資深,先求有再說。 結果就是,案子是來了,但做到最後會覺得超不划算,身心俱疲。 而且,當你習慣用低價搶案,你的價值也就被定型了。
有個案例我印象很深,一個品牌想做會員 App,最初找的團隊報了 80 萬,聽起來好像不便宜。結果合約超模糊,報價單只有「系統設計」、「App 開發」這種大項目。 開發過程一直拖,半年都還沒弄好,最後只好認賠 40 萬收場。 後來他們學乖了,把需求一條一條寫清楚,找了三家廠商來比,最後用 60 萬就搞定了,四個月上線。 所以你看,問題從來都不是價格本身,而是價值跟專業度有沒有到位。
怎麼做:平台選擇與報價策略
好,那具體要怎麼開始?不外乎就是找平台,然後學會怎麼報價。
找對你的「釣魚池」:5 個接案平台
平台真的很多,各有各的調性。剛開始不用想太多,先選一兩個感覺對的,建立好自己的頁面跟作品集比較重要。平台的好處是它會幫你帶來一些固定流量,省去自己打廣告的力氣。
| 平台名稱 | 特色 | 適合誰 | 費用...嗯...要給平台的錢 |
|---|---|---|---|
| Upwork | 全球最大的平台之一,案子品質跟預算通常比較高。但很競爭,而且要用英文溝通。 | 英文能力不錯、有一定經驗、想挑戰國際市場的開發者。 | 要付錢才能提案,成交還要抽成 5%-20%,對新手來說成本真的不低。 |
| Fiverr | 比較像「服務市集」,你可以把你的技能(例如:開發一個功能)包裝成商品來賣。價格從 5 美金起跳。 | 適合能把服務「產品化」的開發者,但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會遇到想用低價凹很多服務的客戶。 | 平台會抽 20% 成交費,還蠻高的。 |
| Tasker 出任務 (原 518 外包網) | 台灣本土最大的平台之一,案件種類包山包海。從生活服務到軟體開發都有。 | 新手可以從這裡開始,熟悉一下台灣市場的案子類型跟生態。 | 要付月費才能提案,而且還有分方案,有些方案只能看 5,000 元以下的小案子。 |
| PRO360 達人網 | 也是台灣很大的平台,特色是用「點數報價」。客戶發案免費,專家提案要花錢買點數。 | 適合各種專業技能的人,包括 App 開發。跟 Hello Toby 模式有點像,但規模更大。 | 報價就要花錢,不管有沒有成交。所以提案前要先想清楚。 |
| Yourator / CakeResume | 這兩個比較特別,它們是求職網站,但上面有很多新創公司發的「兼職」或「專案合作」職缺。 | 想找比較長期、穩定合作關係,或對新創圈有興趣的開發者。 | 對接案者來說通常是免費的,直接投履歷,平台不抽成。 |
對了,這邊要做個提醒。像是 Upwork 這種國際平台跟 PRO360 這種台灣在地平台,生態差很多。Upwork 的客戶可能來自世界各地,他們更看重你的專業履歷和全球化的專案經驗。 而 PRO360 的客戶,可能就是隔壁巷口想做個點餐 App 的小店家,他們更在意溝通的便利性和 CP 值。沒有哪個比較好,看你自己的定位。
報價的藝術:從時薪思維到價值思維
這大概是最多人卡關的地方。到底該報多少? 太高怕嚇跑客戶,太低又對不起自己。 傳統的報價方式不外乎兩種:
- 時薪制 (Hourly Rate):最簡單直接,做多少小時算多少錢。適合需求不太明確、可能會一直變動的小案子或維護案。
- 專案制 (Fixed-Price):整個案子包到好一個固定價格。適合需求非常清楚、功能條列明確的案子。
但我想聊聊第三種,也是我認為更專業的作法:價值導向定價 (Value-Based Pricing)。 簡單講,就是你的收費,是基於你這個 App 能為客戶帶來多少「價值」。 這個價值可能是幫他增加多少營收、省下多少成本、或帶來多少新客戶。
舉例來說,你花 100 小時做一個電商 App,如果用時薪 1,000 元算,報價就是 10 萬。但如果這個 App 上線後,一年能幫客戶多賺 200 萬,那你收他 20 萬 (10% 的價值),是不是就很合理? 這樣思考,你的天花板就不是你的工時,而是你創造的價值。當然,這需要花更多時間在前期去跟客戶溝通,去了解他的生意。 但一旦談成了,這會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現實的挑戰:那些合約沒寫的鳥事
接案的美好想像說完了,也該潑點冷水。自由的代價就是...什麼鳥事都得自己來。
最麻煩的就是「合約」。一份好的合約,不是網路上抓範本改一改就好。軟體開發最怕的就是「需求不明確」。 你以為的「會員系統」,跟客戶想的可能完全是兩回事。所以合約裡,要把功能、驗收標準、付款時程、甚至智慧財產權的歸屬都寫得一清二楚。
- 需求與規格:盡量把功能切到最細,最好有流程圖或線框圖輔助,避免雞同鴨講。
- 驗收標準:什麼情況下算「完成」?是功能能動就好,還是要壓力測試?要分階段驗收,例如每完成一個模組就驗收一次,拿到錢再做下一步。
- 智慧財產權 (IP):程式碼的版權歸誰?這點超重要,一定要白紙黑字寫下來。
- 維護與保固:App 上架後如果出 bug 誰要負責?免費保固多久?後續的維護怎麼收費?這些都要先談好。
唉,講這些真的很無聊,但都是前人踩過的坑。 合約就是保護彼此的最後一道防線,寧可前期囉嗦一點,也不要後期在那邊吵架。
常見錯誤與修正
最後,整理幾個新手最常犯的錯,我自己也犯過。
- 錯誤一:沒有作品集就想接案。
修正:拜託,先自己做點東西。不一定要是上架的 App,可以是你為了解決自己某個問題而做的小工具。 重點是證明你有能力從無到有打造一個產品。 - 錯誤二:報價單只有一行「專案總價」。
修正:客戶不是白痴,你報一個總價,他心裡一定會毛毛的。 請把報價單拆解成細項,例如 UI/UX 設計費、各功能模組開發費、後端建置費、上架費...等等。這不只讓客戶安心,也幫助你自己釐清工作範圍。 - 錯誤三:忘了把「溝通」也算成成本。
修正:跟客戶開會、來回修改、寫文件...這些都很花時間,也是你的成本。在估算工時或專案價時,記得把這些隱性成本也考慮進去。 - 錯誤四:案子結束就人間蒸發。
修正:好的客戶關係是需要經營的。案子結束後,可以偶爾關心一下 App 的狀況,或者提供後續的維護合約。他們未來有新需求,第一個想到的才會是你。 說穿了,你的個人品牌,比你寫的程式碼更值錢。
你在報價時最頭痛的是什麼?是怕報太高嚇跑客戶,還是怕報太低做白工?留言分享一下你的掙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