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想自己做個 App 上架?聊聊從 0 到 1 的那些坑
最近超多朋友在問,自己寫好一個 App 之後,到底要怎麼把它丟到 App Store 或 Google Play 上面賣。說真的,這過程不難,但眉眉角角真的很多,一不小心就會卡關卡到懷疑人生。😂
我最近剛好弄完一個小專案,想說乾脆把整個流程,從申請開發者帳號到最後被審核通過的經驗,一次整理出來。這篇不會講太多 hardcore 的程式碼,比較像是一個「實戰筆記」,聊聊那些官方文件不會寫,但你一定會遇到的鳥事。
先說結論:這是一場耐心與細心的考驗
簡單講,整個 App 上架流程就是:準備好你的 App → 申請開發者帳號 → 把 App 所有資料填好填滿 → 上傳 App → 等待審核 → 祈禱不要被退件。聽起來很線性對吧?但魔鬼都在細節裡。Google Play 相對寬鬆一點,但 Apple 這邊就…嗯,你懂的,規矩特別多。
第一步:開發者帳號,你的入場券(和年費帳單)
這一切的開始,就是你要先跟 Apple 和 Google 「註冊」,說你要當開發者。這不是免費的喔,使用者付費嘛。
- Apple Developer Program:每年 99 美元。 沒錯,是「每年」!就算你的 App 免費,這筆錢還是要繳。申請的時候有分「個人」和「組織」。 個人申請相對單純,但 App 上架後開發者名稱會顯示你的英文法定姓名。 如果是公司,建議申請組織帳號,需要一個叫「鄧白氏環球編碼 (D-U-N-S Number)」的東西,這玩意兒是免費申請的,但要花點時間跑流程,主要是用來驗證你的公司是真的存在。
- Google Play 開發者帳戶:一次性費用 25 美元。 佛心很多吧?付一次就可以終身發布 App。 不過 Google 現在也越來越嚴格了,從 2023 年底開始,新申請的個人帳號需要經過更嚴格的驗證,甚至要求你的 App 在上架前要找至少 20 個人連續測試 14 天。 這對獨立開發者來說,門檻突然變高很多啊!
我自己是覺得,如果你是認真的,這筆錢就當作投資吧。不過申請時真的要再三確認資料,特別是 Apple 的,姓名用羅馬拼音(就是你的護照英文名),地址也要用英文格式,不然來來回回補件會搞瘋你。
第二步:準備上架資料,比寫 Code 還煩的體力活
等你帳號辦好,恭喜你,痛苦的部分現在才要開始(開玩笑的啦)。這一步你要進到 Apple 的「App Store Connect」和 Google 的「Play Console」這兩個後台,去建立你 App 的「產品頁面」。
你需要準備一大堆東西,我列幾個最煩人的:
- App 截圖:聽起來很簡單?錯!Apple 會要求你針對不同尺寸的 iPhone、iPad 提供對應的截圖,尺寸不能錯,內容也不能只是 App 的啟動畫面。 截圖必須要能展示 App 的核心功能。Google 這邊雖然沒那麼龜毛,但好看的截圖絕對會影響下載量。 -
- App 描述與關鍵字:你要寫一段吸引人的介紹,告訴大家你的 App 多棒。同時還要埋一些「關鍵字」,這樣使用者在商店裡搜尋時才找得到你。這部分其實就是所謂的 ASO (App Store Optimization),學問也滿深的。 -
- 隱私權政策 (Privacy Policy):這是現在的重點!不管你的 App 有沒有收集使用者資料,你都必須提供一個隱私權政策頁面的網址。 很多人卡在這一關,想說「我只是個小 App 哪來的網站?」別擔心,網路上有很多免費的隱私權政策產生器,可以幫你快速生成一個基本的頁面。 只要誠實說明你的 App 會用到哪些資料、為什麼要用,通常都能過關。 這點不管在美國還是台灣都一樣重要,因為跟個資法有關。 -
- App 圖示:這就像 App 的臉,要清楚、有辨識度。尺寸規定也很多,記得要完全按照官方要求來。
老實說,第一次弄真的會覺得很崩潰,光是搞定各種尺寸的截圖就可以耗掉一個下午。我的建議是,先把所有要填的欄位跟要傳的圖檔,全部在一個資料夾裡整理好,再一次上傳,會比較有效率。
第三步:打包、上傳、然後…等待
所有資料都填好後,就要把你的 App 本人打包上傳了。iOS 這邊要透過 Xcode 這個開發工具來進行「Archive」(封存),然後上傳到 App Store Connect。 Android 則是產生一個 .aab (Android App Bundle) 檔案,再上傳到 Play Console。
上傳成功後,最刺激的環節就來了——按下「提交審核」(Submit for Review)。
接下來就是等待。這段時間長短不一,Google Play 可能幾個小時到幾天,通常比較快。Apple 以前等到天荒地老是正常的,但現在效率好很多,快的話可能 24 小時內就有結果,但還是建議預留個幾天到一週的緩衝時間。
最崩潰的環節:審核被拒絕怎麼辦?
「被拒絕」是每個開發者的必經之路,連大公司都躲不掉。第一次收到拒絕信,真的會很想砸電腦 😭。但冷靜下來,拒絕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看不懂他為什麼拒絕你。
Apple 的審核員會給你一個拒絕的理由,通常會附上違反哪一條審核指南。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地雷區」:
- App 完成度不足或有 Bug:如果審核員點幾下就閃退,那 100% 會被退回。 所以上架前一定要自己或找朋友幫忙測過。Apple 官方有提供一個叫「TestFlight」的工具,可以讓你把 App 分享給最多 100 個內部成員或更多外部測試者,在上架前好好測試一番。 這超重要,拜託一定要用! -
- 資訊不完整或不符:例如,你說你的 App 需要登入,卻沒有提供測試帳號給審核員。 或者截圖看起來是一個遊戲,結果內容是另一個東西。 -
- 違反隱私權規定:你 App 裡要求存取使用者相簿或聯絡人,卻沒有在隱私權政策裡清楚說明用途,這超容易被抓。 -
- 功能太單薄:如果你的 App 只是把一個網頁包起來,或是功能過於簡單,可能會被認為「沒有足夠的持久價值」(Lacks sufficient lasting value) 而被拒絕。 Apple 希望 App Store 上的都是有實質內容的 App。 -
- 使用第三方支付:如果你的 App 有付費功能(例如解鎖關卡、購買虛擬寶物),在 iOS 上幾乎都必須使用 Apple 的內購 (In-App Purchase) 機制,讓蘋果抽成。如果你繞過它,用了自己的金流(比如直接連到一個網頁用信用卡付),非常可能會被擋下來。
被拒絕後,不要慌。仔細閱讀拒絕信,理解問題點,修改你的 App 或後台資料,然後在 App Store Connect 回覆審核員,說明你做了哪些修改,再重新提交一次。通常只要有針對問題修改,第二次就會順利通過了。
雙平台上架的眉角比較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 iOS 和 Android 雙平台都想上,那就要注意兩邊的差異。我簡單整理了一個表格,讓你更有感覺。
| 項目 | Apple App Store | Google Play Store |
|---|---|---|
| 開發者費用 | 每年 99 美元。真的是年費,每年都要給,像繳房租一樣。 | 一次性 25 美元。繳一次就搞定,比較像買斷。 |
| 審核速度 | 嗯…比較慢,也比較難預測。雖然有進步,但還是建議多抓幾天。有時候快到嚇人,有時候等到心慌。 | 通常快很多,有時候幾小時就好。但別高興太早,他們是先讓你上架,再慢慢用機器人掃,有問題秋後算帳直接下架。 |
| 審核嚴格度 | 超級嚴!有真人審核,會看你的 UI 設計、使用者體驗,甚至覺得你 App 太醜都可能給你建議(雖然不會直接因此拒絕)。 對內容、隱私、金流的規範非常細。 | 相對寬鬆,但對某些政策(像賭博、不實內容)抓很緊。最近也開始要求更多開發者驗證和前期測試了。 |
| 最大挑戰 | 通過第一次的審核。要讓那個神秘的審核員點頭,真的是一門玄學。😂 | 被使用者發現。因為 App 太多了,加上審核快,很多品質不一的 App 都在上面,你的 App 很容易淹沒在機海裡。 |
Localization Delta:在台灣上架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
雖然大部分規則是全球通用的,但在台灣上架,還是有些在地化的細節。例如,如果你的 App 內容牽涉到醫療、金融或任何需要特許執照的行業,一定要確保你符合台灣本地的法規。Apple 和 Google 的審核指南都強調要遵守當地法律。 舉例來說,日本的 App Store 審核指南就特別提到一些跟當地消費法規相關的細節,這在其他地區不一定會看到。 另外,像是軟體著作權(軟著)的申請,在中國大陸是上架前幾乎必備的文件,但在台灣或美國就不是強制性的前置步驟。 總之,全球化的框架下,還是要多留意一下本地的「潛規則」。
呼~一口氣講了這麼多。希望這些經驗對你有幫助!做 App 很有趣,但上架真的是另一個世界。它考驗的不只是你的技術,更是你的耐心、細心,還有跟審核員「溝通」的技巧。💪
你有過什麼有趣的 App 上架經驗嗎?或是有被什麼奇怪的理由拒絕過?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讓我們互相取暖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