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嗯...很多人都在聊「斜槓」或搞個副業。好像變得很流行。但老實說,大部分人都是下載了 App,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感覺好像有個很大的迷思,以為開個帳號,案子就會自己掉下來。
今天想來聊的,不是那種「五大最佳 App」的清單...雖然等下還是會講到那幾個平台。我想先聊的是,那些文章通常不太會告訴你的事。那些實際用起來會遇到的鳥事,還有到底該怎麼選,才不會一開始就熱情耗盡。
先說結論
沒有哪個平台是「最好」的。只有「現階段最適合你」的。Fiverr 適合快速開張,但價格競爭很可怕;Upwork 案子專業,但要一直寫提案,心很累。搞懂每個平台的「個性」,比盲目註冊重要多了。
那些沒人明說的「隱藏成本」
在看哪個 App 比較好之前,我覺得要先有心理準備。這些平台不只是抽成而已。
- 時間成本:這大概是最貴的。你在 Upwork 上花三小時寫一個提案,結果石沉大海...這三小時就是你的成本。在 Fiverr 上為了跟人拼價,一個 logo 改了十次...這也是成本。
- 貨幣轉換跟提領費用:這點超重要,尤其我們在台灣。大部分平台都用美金計價。錢要進到你口袋,得先從平台轉到 Payoneer 之類的,再轉回台幣帳戶。每一步都有手續費跟匯差損失。賺 100 美金,實際拿到手的可能不到 95,甚至更少。
- 平台內的「代幣」:Upwork 的 "Connects" 就是個例子。你要花錢買點數,才能投標案子。這等於是...你還沒賺錢,就得先付錢。這點跟美國一些主流文章的看法很不一樣,他們可能覺得這只是小錢,但對剛起步的人來說,這筆開銷很有感。
- 情緒成本:被拒絕、被已讀不回、被客戶砍價...這些都很正常,但也很消磨人。如果得失心太重,真的會很痛苦。
所以,這幾個平台到底差在哪?
好了,心理建設做完,我們來看看這幾個常見的平台。我不會只講它們的功能,我會試著講講「用起來的感覺」是什麼。
[1. Fiverr - 像在逛創意市集]
Fiverr 真的...很像一個大型的線上夜市或創意市集。你不是去「找工作」,而是把你的技能包裝成一個個「商品」(他們叫 Gig) 擺在架上,等客人自己上門。
例如,你可以賣「我幫你畫一個 Q 版頭像」$15 美金,或是「我幫你寫 500 字的短文」$30 美金。一切都規格化。對新手來說,這是最快接到第一個案子、拿到第一個五星評價的地方。但缺點就是...價格戰。真的,殺到見骨。你會看到有人用 5 美金做你認為值 50 美金的事。
[2. Upwork - 比較像傳統的求職網]
Upwork 就...嗯...專業一點,也官僚一點。它比較像我們熟悉的 104 或 LinkedIn,業主發布職缺 (Project),然後自由工作者去投履歷 (Proposal)。
這裡的案子金額通常比較高,也有很多長期合作的機會。但就像我前面說的,你需要花時間和金錢 (Connects) 去投標,而且競爭者通常是很有經驗的 freelancer 或是整個團隊。對新手來說,要在這裡拿到第一個案子,履歷跟作品集要非常非常漂亮才行。
[3. Toptal - 精英的私人俱樂部]
Toptal...這個平台很有名,號稱只收「全球最頂尖的 3% 人才」。老實說,它更像一個超嚴格的獵頭公司,而不是開放的接案平台。他們的審核過程超級長,包含好幾輪的面試、技術測驗。我聽過很多很強的工程師去申請,也是沒過。
所以...如果你不是那種在業界已經有響亮名聲的大神,或是待過 Google、Meta 的資深工程師、設計師,我會建議...先不要把心力放在這裡。進去的話薪水真的很高,客戶都是大公司,但門檻也是真的高到嚇人。
[4. Freelancer.com - 像競標大賽]
這個平台跟 Upwork 有點像,也是投標制的。但它的特色是有很多「競賽」(Contest)。比如一個業主說「我需要一個 logo」,然後幾十個設計師把自己的作品交上去,業主選一個最喜歡的付錢。沒被選中的...就等於做白工。
我自己是覺得這種模式對創作類型的工作者不太友善啦...但如果你對自己的速度和創意有信心,想快速累積作品,或許可以試試看。
[5. PeoplePerHour - 專攻時計費]
這個平台在台灣比較少人提。它的特色是...嗯...鼓勵用「小時」來計費。你可以設定好自己的時薪,然後業主可以買你的「時間」。也有些固定價格的案子。它有個 AI 系統會幫你配對案子,算是有點新意。不過整體來說,案量跟知名度還是沒有 Fiverr 或 Upwork 那麼大。
一張表看懂哪個適合你
講了這麼多,我知道還是很亂。我把它整理成一個表,可能會清楚一點。這是我自己的主觀感受,不一定 100% 準確,但應該有點參考價值。
| 平台 | 感覺像什麼? | 適合誰? | 誰該避開? | 錢怎麼算? |
|---|---|---|---|---|
| Fiverr | 擺夜市、賣標準化商品。要很會吆喝跟包裝。 | 想快速賺到第一筆錢、累積評價的新手。技能很明確、可以產品化的人 (例如:畫頭像、翻譯一頁)。 | 想接高單價、複雜專案的專家。不喜歡跟人拼價格的人。 | 平台抽成 20%。對,五分之一,蠻高的。錢進來是美金。 |
| Upwork | 參加政府標案。要一直寫企劃書(提案),心很累。 | 有耐心、作品集完整的專業人士。想找長期、穩定合作案的人。 | 想立刻看到錢、討厭寫一堆文字、作品集還空空的新手。 | 抽成是階梯式的。跟同個客戶賺越多抽越少 (20% → 10% → 5%)。還要花錢買 Connects 點數去投標。 |
| Toptal | 申請進哈佛。審核超嚴格的菁英俱樂部。 | 業界頂尖大神。有超強履歷和作品集的資深工程師、設計師、金融專家。 | 幾乎...97% 的人吧。特別是剛起步的 freelancer。 | 這個你不用擔心。能進去的話,他們會幫你談好非常高的薪水,抽成是跟客戶收,不是跟你。 |
| Freelancer.com | 參加電視選秀海選。很多人一起比稿,只有冠軍有獎金。 | 喜歡競爭、手速快、想快速累積作品的人。不在意做白工風險的。 | 很重視自己每個小時產出的人。討厭自己作品被拿來跟幾十個人「比稿」的創作者。 | 固定費用案抽 10%,時薪案也 10%。競賽有額外費用。 |
| PeoplePerHour | 計時打工。用 App 找按時計費的零工。 | 喜歡用時薪計費、工作內容比較瑣碎或需要持續溝通的人。 | 想接大型、有完整規格專案的人。尋求高知名度平台的人。 | 跟 Upwork 類似,也是階梯式收費。賺越多抽越少。 |
怎麼做才不會一下子就陣亡?
以前的文章都寫「如何成功」,但我覺得「如何避免失敗」可能更實際。大部分人不是不努力,而是踩到了一些沒注意到的雷。
- 別再用罐頭訊息了:如果你投標案,複製貼上的那種「您好,我對您的案子很有興趣...」的訊息,業主一天看幾十封,絕對會直接刪掉。花幾分鐘,真的看一下他的需求,在信裡提到一兩個關鍵點,證明你真的看懂了。
- 作品集比學歷重要一百倍:沒人在乎你哪個大學畢業。他們只想看「你做過什麼」。就算是練習作品也好,一定要有東西可以秀。一個都沒有,真的沒人敢用你。
- 報價的藝術:不要當最便宜的那個。真的。最低價通常代表沒自信或沒經驗。參考一下行情,報一個你覺得合理、對得起自己專業的價格。然後,在提案裡解釋「為什麼你值這個價錢」。
- 搞懂海外收入的稅務問題:這點很重要。你從這些平台賺到的是「海外所得」。在台灣,這有特定的報稅規定。國稅局的資料有點複雜,但簡單說,海外所得有免稅額,超過了就要申報。這跟一般薪資所得不一樣。建議可以去查一下「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的資料,或是問問會計師。很多國外文章教的節稅方法在台灣根本不適用,不要亂學。
常見錯誤與修正
錯誤一:註冊了五個平台,每個都放著等。
修正:不要這樣。選定一、兩個你覺得最適合的,集中火力經營。把個人檔案寫到最好,積極去提案或優化你的 Gig。廣撒網通常沒用,因為每個平台要成功的策略都不太一樣。
錯誤二:因為怕賺不到錢,所以什麼案子都接。
修正:我知道一開始很難。但如果接了一個你根本不喜歡、或價格低到侮辱人的案子,你只會做得超痛苦,評價可能還不好。試著建立一個小小的標準,至少「不要讓自己做到虧錢或虧心」。
錯誤三:跟客戶溝通都用 Email 或 LINE。
修正:千萬不要。一定、一定、一定要用平台內建的訊息系統溝通。所有的對話記錄、檔案交付、修改要求,都要留在平台上。萬一有糾紛,這些都是保護你自己的證據。私下溝通,平台是不會承認的。
嗯...大概就是這樣吧。其實接案這條路,更像是在經營一間「一人公司」。這些 App 只是你的通路,真正核心的,還是你自己的專業和品牌。
選一個平台開始,然後專心把它玩懂,可能比什麼都重要。祝你好運。
換你說說:你用過這些平台嗎?或是,你覺得在開始接案時,最大的卡關點是什麼?是找不到案子,還是不知道怎麼報價?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蠻好奇大家的經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