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們今天來講…嗯,社群媒體。很多人都在問,現在開店或做個人品牌,是不是非得經營社群?如果要做,又該怎麼做才能真的…你知道的,看到訂單進來,而不只是PO文自嗨。
老實說,這問題真的蠻大的。社群現在已經不是「加分題」,對很多行業,特別是賣產品、做服務、搞設計攝影這種,它根本就是必考題。因為這些東西很吃感覺,要打動人心,不是光規格列出來就行的。但問題是,很多公司,尤其是中小企業,常常覺得這塊嘛…就是找個工讀生回回訊息就好,沒預算也沒概念,結果就是亂做一通。
所以,我今天想整理一下我的思路,聊聊怎麼把社群這件事,從「好像有在做」變成「真的有在賺錢」。
快速版結論
一句話:不要再追求「全平台制霸」了。找到對的魚池(平台),用對的魚餌(內容),然後專心釣魚(互動)。把力氣花在刀口上,比你開一百個帳號然後全部荒廢掉,有用一百倍。社群經營的核心是「質」而不是「量」。
為什麼大家都說要做,但多數人都做不好?
我最近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人會去上那種「IG漲粉攻略」、「TikTok百萬流量密碼」的課。學了很多「招式」,像是什麼時候PO文最好、要用什麼熱門音樂…但回來之後,業績還是沒什麼動靜。你知道嗎,這就像是你學了很多花俏的籃球運球技巧,但你根本不知道籃框在哪裡。
我看過一個案例,一個賣手沖咖啡豆的在地小店。老闆很認真,每天在 Facebook 上分享非常、非常詳細的咖啡知識,什麼水洗日曬、產地海拔…寫得跟論文一樣。貼文超有深度,但按讚數就…很慘。他的問題在哪?他選錯了球場,也用錯了打法。Facebook 的用戶可能只是想在午休滑手機放鬆一下,看到長篇大論就直接滑掉了。他的這些深度內容,如果轉個形式,拍成質感短片放在 Instagram 或 YouTube,或者寫成專欄文章給真正的咖啡發燒友看,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這就是我想說的,你不能只懂招式,你要先懂「局」。每個社群平台,都是一個獨立的小宇宙,有它自己的規則、住民跟潛台詞。
實作指引:不是3M,而是「選、做、看」三步驟
原文提了什麼3M策略,我覺得有點複雜。我自己是覺得,把它簡化成三個動作就好:選平台、做內容、看反應。這比較像我們實際在工作時的思考流程。
第一步:選對你的主戰場
Facebook、Instagram、LinkedIn、Twitter(現在叫X)、TikTok、Pinterest、Twitch…天啊,光是念完就累了。你不可能,也沒必要全部都做。我自己是覺得,你應該要像選店面一樣,去考察一下「人流」跟「客群屬性」。
這邊我整理一個簡單的比較表,但你要記得,這只是個大概,裡面的生態一直在變。
| 社群平台 | 適合幹嘛? | 不適合幹嘛? | 我的碎碎念 |
|---|---|---|---|
| 賣「感覺」的。好看的、好玩的、有設計感的。服飾、美食、旅遊、課程、藝術品… | 賣規格的。例如B2B的工業零件、複雜的軟體服務…PO在這大概沒人理。 | Reels 現在是王道,沒拍短影音基本上就像沒開店。然後,限動是跟熟客搏感情用的,不要只發廣告。 | |
| 建立「社團」或「粉絲頁」來圈住特定客群。很適合辦活動、發公告,跟在地連結很深。 | 觸及年輕人…嗯,現在年輕人真的很少在上面了。演算法也變得超謎,不花錢廣告,觸及率低到可憐。 | 我自己是覺得,FB現在更像一個「官網延伸」,放些官方資訊、客服連結,然後靠社團做深度互動。 | |
| 專業!專業!還是專業!建立個人或公司專業形象,做B2B生意,招募人才,分享產業洞見。 | 發廢文、曬貓、聊今天午餐吃什麼。拜託不要,會被當成怪人。 | 這邊的內容要「有料」,可以是一篇分析、一個觀點。口氣可以輕鬆,但內容不能輕浮。含金量高。 | |
| TikTok | 主打一個「快、有趣、跟風」。任何東西,只要你能用15秒的創意短影音呈現,都有機會爆紅。 | 想講一個很深、很複雜的故事。用戶沒耐心的,滑掉!想建立很穩固、很忠誠的鐵粉…比較難。 | 演算法很神,但也代表用戶很善變。爆紅一支影片不代表你就成功了,要持續有梗才行。很吃創意。 |
這邊也帶到一個「在地化」的差異。像在台灣,很多人會忽略 LINE 的力量。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的報告,LINE的使用率在台灣是超高的,甚至高過 Facebook。你可以用 LINE 官方帳號做客服、推播優惠,用 LINE 社群來集結鐵粉。但在美國或歐洲,他們可能更常用 WhatsApp 或 Facebook Messenger。所以,你不能只看國外的行銷文章,像 HubSpot 的報告雖然權威,但它不會特別告訴你台灣人最愛用 LINE。你得了解自己市場的獨特性。
第二步:做「有感」而不是「有用」的內容
好,選好平台了。再來就是內容。很多人在這裡卡關,以為內容就是要「有用」,要給知識。就像我前面說的那個咖啡店老闆。但社群的本質是「社交」,不是「上課」。
你的內容要先求「有感」,再求「有用」。
什麼是「有感」?就是能引發情緒:
- 共鳴:「對對對!我也是這樣!」→ 例如分享一個大家都有過的糗事或困擾。
- 驚喜:「哇!原來可以這樣?」→ 例如一個意想不到的生活小技巧。
- 嚮往:「好美!好想去/買!」→ 例如一張絕美的風景照或一個質感超好的產品開箱。
- 療癒:「好可愛~」→ 貓。貓就是流量密碼,不解釋。
所以,與其在 Instagram 上條列你的產品有10大功能,不如拍一段 Reels,示範其中一個功能如何解決了一個超煩人的生活小問題。前者是「有用」的說明書,後者是「有感」的故事。在社群上,故事永遠比說明書更吸引人。
第三步:看反應,然後「對話」
PO文只是開始,不是結束。社群最重要的就是「互動」。這不是單向的廣告看板,這是一個…嗯,怎麼說,一個客廳。你總不能在客廳裡一直自言自語吧?
人家留言給你,不管是好的壞的,你都要回。這點超級重要。
- 正面留言:一定要謝謝人家。簡單按個愛心也好,但最好是能回一句話,例如「謝謝你喜歡!你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這會讓留言的人感覺被重視。
- 問問題的:這就是潛在客戶啊!趕快好好回答。
- 負面留言:這最考驗功力。千萬不要刪文或跟人家吵起來。深呼吸,先感謝對方提出意見,然後誠懇地解釋或道歉。處理得好,反而會讓旁邊圍觀的人覺得你這家公司很大器、很負責。危機就是轉機,說的就是這個。
說真的,很多大品牌都養一個小編團隊專門做這件事,叫 Community Manager(社群經理)。這不只是回回留言,而是透過對話,去維繫整個社群的溫度,建立品牌形象。你一個人做可能沒辦法做到24小時在線,但至少,每天固定找個時間,好好看看大家的反應,認真回覆,這是基本功。
風險與應變:如果都做了還是沒用呢?
一定會有人說:「老師,你說的我都做了,我的IG版面超美,我也很認真回留言,但東西還是賣不掉啊!」
這時候就要回來檢視幾個更根本的問題了。社群是「放大器」,不是「魔法棒」。它可以幫你把好的東西傳得更遠,但它沒辦法把一個不好的東西變成好東西。
- 你的產品/服務本身有問題嗎? 定價太高?品質不穩定?或是市場根本不需要?社群沒人理,有時候是市場在給你最真實的回饋。
- 你的網站或購買流程順嗎? 我看過很多例子,社群導流過去,結果網站慢到爆、下單流程要填一堆資料,超麻煩。這樣等於是把客人辛辛苦苦請到店門口,結果門是鎖著的,誰還會想買?
- 你給的「價值」跟別人有什麼不同? 現在做什麼都很競爭。你的東西如果跟別人長得一模一樣,憑什麼客人要跟你買?你必須在社群上,把你的「獨特之處」講清楚。是你的品牌故事特別動人?還是你的售後服務特別好?
社群是讓你被看見,但能不能把「看見」轉換成「信任」,再從「信任」轉換成「購買」,這中間還有很長一段路。不要把所有壓力都放在社群身上。
常見錯誤與修正
最後,整理幾個我最常看到的錯誤,大家可以自我檢討一下。
- 錯誤一:把所有社群平台當成同一個平台。
修正:一份內容,多種樣貌。一篇文章可以拆成10則金句發在Twitter/Threads;核心觀點可以講成一段60秒的Reels;完整的內容可以放在部落格。為每個平台「客製化」你的內容。 - 錯誤二:太心急,只想著賣東西。
修正:80/20法則。八成的內容提供價值、娛樂或建立關係,只有兩成的內容是明確的銷售導向。先交朋友,再做生意。 - 錯誤三:PO文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修正: Consistency is key. 持續很重要。你不用每天發,但你最好能固定一個頻率,例如每週一三五。讓粉絲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期待你的新內容。這比你心血來潮一天發十篇,然後消失一個月要好得多。 - 錯誤四:追求完美的數據,而不是真實的連結。
修正:不要再為粉絲數或按讚數焦慮了。我自己是覺得,有100個願意跟你互動、買你東西的鐵粉,遠比有1萬個對你無感的殭屍粉來得重要。去跟你真正的粉絲聊天吧,他們才是你生意的根本。
總之,社群行銷真的沒有什麼一招見效的「密碼」。它更像是在經營一段關係,需要時間、需要真心,也需要你不斷地去學習和調整。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給你一點方向感。
聊了這麼多,換你說說看:
你目前在經營社群時,遇到的最大卡關點是什麼?是「沒時間想內容」、「不知道哪個平台適合自己」,還是「互動很差」?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困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