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今天要來聊聊 Guest Posting,就是那個...客座文章?訪客貼文?隨便啦,反正就是去別人家網站發文章這件事。
最近好像又看到很多人在談,我自己是覺得有點微妙。這東西不是流行很久了嗎?感覺 SEO 圈每隔一陣子就會把它從櫃子深處翻出來,說它又復活了、又變得很重要啊之類的。但說真的,它從來就沒死,只是...嗯...玩的方式變了。特別是當你自己沒時間一家一家去敲門問「大大,給發文嗎?」的時候,那些所謂的「Guest Posting 服務」看起來就很吸引人。
一句話結論
老實說,自己大海撈針找投稿網站真的很累,所以外包服務聽起來超香。但前提是,你得找到「對的」那種服務,不然你花的錢,可能不是在買補品,是在買...嗯,買一個會讓 Google 討厭你的理由。
所以「好的」跟「壞的」服務,到底差在哪?
這大概是最多人想知道的。很多人以為 Guest Post 就是買連結,付錢、給文章、拿連結,收工。但...就是這個想法最危險。好的服務跟壞的服務,外表可能很像,但骨子裡完全是兩回事。我整理了一個我自己用來判斷的對照表,大概是這樣:
| 判斷的點 | 好的服務 (聞起來像好東西) | 壞的服務 (聞起來就有毒) |
|---|---|---|
| 網站名單 | 會給你一份他們「曾經」合作過的名單當參考,但會強調不保證一定能上。名單通常重質不重量,而且會說明每個網站的風格、大概的流量。 | 直接甩給你一個 Excel 包,上面有幾百個網站,DA 多少、TF 多少,打包價。嗯... link farm 的味道都飄出來了。 |
| 內容品質 | 非常在意你提供的內容。他們會審稿,甚至退稿,因為他們也怕爛內容砸了他們跟站長的關係。他們的角色比較像公關。 | 你給什麼他就發什麼,AI 生成的垃圾文章也照發不誤。他們只在乎連結有沒有成功掛上去,文章內容...那是什麼?能吃嗎? |
| 收費方式 | 收費通常是「服務費」或「專案費」。這筆錢包括了溝通、媒合、內容建議等等。可能比較貴,但買的是專業和時間。 | 赤裸裸的「連結價目表」。DA 20 多少錢,DA 40 多少錢。這根本不是 guest posting,這就是 PBN (Private Blog Network) 的變形。 |
| 透明度與報告 | 報告會告訴你文章發在哪、預期成效是什麼,但會跟你說 SEO 效果需要時間發酵。重點會放在「觸及新受眾」、「建立品牌形象」。 | 報告只給你一個 URL 列表,證明「你看,你的連結都上去了喔」。然後催你付錢。至於那些連結是 nofollow 還是 dofollow...他可能還得查一下。 |
| 關係建立 | 他們會試著幫你跟網站主編建立真正的關係,目標是讓你未來有機會成為該站的長期專欄作家。這才是最有價值的。 | 沒有關係,只有交易。這次付錢,下次請早。他和他合作的網站之間,可能也只是純粹的金錢關係。 |
好,那我怎麼一步步過濾掉那些怪怪的服務?
知道了差別,但實際要找的時候還是會怕。我自己是覺得,放慢速度、多問問題,通常能避開八成以上的地雷。你可以照著這個思路去評估:
第一步:先問自己到底要什麼
你做這件事,是只要一個反向連結來衝 SEO 分數嗎?還是你想讓品牌被一群全新的潛在客戶看見?或是,你想藉此建立自己在某個領域的專家形象?嗯...這幾個目標,會決定你需要的服務類型完全不同。如果只是要連結,那你很容易被那些賣連結的便宜貨吸引過去。但如果是要建立品牌權威性,那你就該把重點放在內容品質和發布平台的質感上。
第二步:開始打聽,但保持懷疑
可以去問問同業,或者在一些行銷社群裡觀察大家都在討論哪些服務。但...不要全信。很多人推薦的,可能只是因為便宜、方便。拿到名單後,自己要去查一下那些服務商的評價,看看有沒有人抱怨過他們是 link farm。
第三步:看他們的「提案」,而不只是「報價」
聯絡幾家看起來還行的服務商,請他們提個案。這時候重點就來了,如果他只給你一份價目表,那...謝謝再聯絡。一個好的服務商,會先問你很多問題,像是你的目標客群是誰、你的品牌調性是什麼、你希望達成什麼效果。他們的提案,應該是客製化的策略,而不是一份制式菜單。
第四步:試著跟他們要「老客戶」的聯絡方式
這招有點狠,但超有效。你可以問他:「方便提供一兩個跟你合作過的客戶案例,或讓我跟他們聊聊嗎?」如果他吱吱嗚嗚,說什麼商業機密...嗯,你懂的。真正做得好的服務,客戶是很樂意幫他們說好話的。
第五步:千萬別一次梭哈,先試個水溫
就算前面都感覺不錯,也別一次簽下長期合約或買一個超大方案。問問他們有沒有小規模的試辦專案,可能是一兩篇文章的合作。這讓你可以在投入大筆預算前,先看看他們的溝通流程、內容品質和最終成果到底怎麼樣。算是...花小錢買個保險吧。
最大的風險:花錢買到 Google 討厭的東西
說到底,做 Guest Posting 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小心碰了 Google 的紅線。Google 的 Search Central 文件寫得超清楚,他們討厭任何意圖操縱搜尋排名的「連結配置」(Link Schemes)。什麼是連結配置?簡單講,就是大規模的、非自然的連結交換或買賣。
那些壞的 Guest Posting 服務,做的就是這種事。他們可能有一個包含數百個網站的「自家農場」,專門用來賣連結。短期內,你可能會看到你的網站排名...欸,好像有動一下。但只要 Google 演算法一更新,或者人工審查一抓到,這些網站就是整批一起黑掉。到時候,你花錢買來的不是資產,是一堆有毒的負債,排名可能會一落千丈,甚至被懲罰。這真的...非常得不償失。
而且,這種操作在國外行之有年,所以 Google 也抓得特別兇。不過呢,我自己是覺得,在台灣這邊的內容生態圈,情況有點不一樣。很多有質感的小眾部落格或媒體,站長其實更看重「關係」和「內容價值」,而不是錢。如果你能提供真正好的內容,他們有時候甚至願意免費刊登。所以,一個好的在地服務商,應該要懂這種「人情世故」,幫你建立的是關係,而不只是交易。這點跟我們在看那些歐美 SEO 文章時,感受會很不一樣。
所以,這件事未來會怎麼走?
嗯...我覺得 Guest Posting 會越來越不像傳統我們想的 SEO 技巧。它會變得...更像公關活動。
重點會完全從「量」轉移到「質」。與其在 100 個沒人看的網站上發文,不如集中所有精力,在 1 個真正有影響力、有讀者的網站上,發表一篇超級有料的深度文章。再來,它會跟其他行銷活動,像是社群操作啊、KOL 合作啊,綁得更緊。文章發出去只是第一步,後續怎麼擴散才是關鍵。
簡單說,就是越來越要求「真實性」。演算法跟讀者都越來越聰明,是不是廣告文、是不是業配、是不是為了 SEO 硬塞的內容,大家一眼就看得出來。所以,未來能存活下來的 Guest Posting,一定是那種真正能為對方網站讀者提供價值的內容。說到底,這就是一種數位公關。
所以啊...Guest Posting 本身沒問題,有問題的一直都是那些只想走捷徑、投機取巧的「做法」。與其把它當成一種速成的 SEO 駭客手法,不如把它看成是建立長期品牌信譽的一種方式。這樣想,你在評估那些服務的時候,心裡大概就有譜了。
那你呢?你有找過這類服務嗎?踩過最大的坑是什麼?或是有什麼辨識好壞服務的獨門祕技?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讓大家一起避避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