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有朋友在問怎麼選網路行銷公司,嗯... 這問題真的很大。😅
每次聊到這個,就覺得頭痛。市場上公司太多,每家都說自己超強,但到底... 怎麼選才不會踩雷?老實說,我自己也繳過不少學費。所以,想說乾脆整理一下我的想法,給需要的人參考看看。
先說結論:別想找「最好」的,要找「最適合」的
真的,這句話是關鍵。沒有一家公司是萬能的,適合大品牌的,不一定適合剛起步的你。所以,重點是先搞清楚「你自己現在要什麼」。 這比花時間去比較各家公司誰的案例比較厲害,重要多了。
避雷指南:看到這些話術,請先亮紅燈 🚩
在開始找優質夥伴之前,我們先學會怎麼辨識那些「雷雷夥伴」。 我覺得這比什麼都重要。很多時候,生意很差了,還被話術騙一輪,真的會很想哭。 有些話術一聽就知道有問題:
- 「保證 Google 排名第一!」:聽到這句,基本上可以直接掛電話了。SEO (搜尋引擎優化) 是長期抗戰,而且演算法一直在變,誰能保證? 而且,就算真的讓你某個字排到第一,那個字如果沒人搜,或是來的都不是你的客人,那也沒用啊。
- 「我們跟 Google/Facebook 有內部關係,可以買到便宜的關鍵字!」:這也是經典騙局之一。 廣告競價是市場機制,沒有誰有特權。所謂的低價,通常是買一些沒人會搜的冷門字,或是投放到沒效果的劣質版位。
- 「一個月上百組關鍵字幫你曝光!」:聽起來很棒對吧?但... 品質比數量重要太多。一百個沒用的關鍵字,也比不上一個能帶來精準客戶的關鍵字。
- 「什麼都能做!我們是全方位的整合行銷公司!」:這要特別小心。雖然有些大型代理商確實服務全面,但很多小公司這樣說,可能代表他們什麼都做,但什麼都「不精」。 對於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找到在特定領域(如 SEO 或社群)專精的夥伴,可能效果更好。
總之,過於美好的承諾,通常都有鬼。一家專業的代理商,會跟你談策略、談目標、談數據,而不是只會畫大餅。
錢的問題:我的預算到底該怎麼抓?
聊到錢,大家就更頭痛了。「我該花多少錢?」這個問題,其實要先問自己「我的目標是什麼?」 是想先增加品牌知名度?還是要馬上看到訂單進來?目標不同,預算規劃就完全不同。
對剛起步或預算真的很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一個月可能就兩三萬塊。 這種情況下,錢一定要花在刀口上。與其分散投資做很多事,不如集中火力做好一件事。例如,先專心把 Google 關鍵字廣告或 Facebook 廣告搞懂,用小額預算去測試,找到能賺錢的模式再放大。
這裡提供一個簡單的思考方式,你可以把預算分成幾種類型:
- 測試預算:用來嘗試新的廣告管道或素材,這筆錢有虧損的心理準備。
- 主力預算:投入在已經證明有效的管道上,這是你主要的火力來源。
- 內容與素材製作費:別忘了,廣告要有效,圖片、影片、文案都很重要。這筆錢不能省,有時候還需要外包給專人製作。
至於代理商的收費模式,常見的有固定月費 (Retainer)、按專案收費,或是跟成效掛鉤的抽成模式。 沒有絕對的好壞,要看你的需求。長期穩定的合作(像社群經營、SEO)可能適合月費制;單一活動(像辦一場線上發表會)就適合專案制。
我到底需要哪種服務?不同行銷公司的差別
市場上的公司類型很多,搞清楚他們的專長,才能找到對的人。 不然你明明只是想找人幫忙寫寫部落格文章,結果找了一家專做電視廣告的公司,那肯定是不對盤的。
下面簡單整理一下,讓你有點概念:
| 公司類型 | 主要做什麼 | 適合誰 | 一個要注意的點 |
|---|---|---|---|
| SEO 公司 | 專門做搜尋引擎優化,幫你網站搶佔自然搜尋排名。是個長期投資。 | 想長久經營、降低長期廣告成本、建立品牌權威的。 | 成效很慢! 跟你說三個月內飛天的都是話術,需要耐心。 |
| 廣告代理商 (PPC) | 專門幫你操作付費廣告,像 Google 關鍵字、FB/IG 廣告。效果來得快。 | 想快速看到流量或訂單、有明確短期目標的(例如:新品上市)。 | 錢一停,流量就停了。而且非常需要數據分析能力,不然只是在燒錢。 |
| 社群行銷公司 | 幫你經營 FB、IG 等社群平台,跟粉絲互動、建立品牌形象。 | 產品/服務跟生活、潮流比較相關,需要跟消費者建立情感連結的。 | 經營社群不等於直接帶來訂單,很多時候是為了培養長期關係。 |
| 整合行銷公司 | 上面這些幾乎都包,還可能包含公關、活動、KOL 合作等。 服務很全面。 | 預算充足、需要跨渠道整合、有較大行銷計畫的大中型企業。 | 費用通常最高。 而且要小心名不符實的「整合」公司,可能只是把各項服務外包再外包而已。 |
好吧,那到底要怎麼選?我的評估清單
當你大概知道自己要什麼,也有一份候選名單後,接下來就是實際去評估了。 這是我自己會看的幾個點:
- 看他們自己的行銷做得如何:這點超重要! 一家跟你說他 SEO 超強的公司,結果他自己的網站用相關關鍵字都找不到... 這不是很諷刺嗎? 檢查一下他們的網站、社群、Google 商家檔案,看看他們是不是言行合一。
- 深入看案例,而不是只看 Logo:幾乎每家公司都會放一整排客戶 Logo,但那不代表什麼。你要請他們分享具體的案例,而且要問對問題: 「這個案子的目標是什麼?」、「你們做了什麼策略去達成?」、「成效怎麼衡量?是流量增加,還是轉換率提升?具體數字是多少?」、「中間有遇到什麼困難嗎?怎麼解決的?」。
- 溝通!溝通!溝通!:在洽談過程中,去感受一下對方。 他們是真的想了解你的生意,還是只想趕快簽約? 一個好的合作夥伴,會花時間聽你說,問很多問題,而不是一直推銷自己的服務。
- 要求透明的報價與成效報告:確保你清楚知道錢花在哪裡,以及未來會如何衡量成效 (KPI)。 報告應該要具體、可量化,例如 CPC (單次點擊成本)、CTR (點擊率),甚至是 ROAS (廣告投資報酬率)。 模糊不清的報告(例如只說「曝光量大幅提升」)都是警訊。
一個進階觀念:E-E-A-T 與內容品質
說到這裡,想岔開提一個比較進階但越來越重要的觀念,叫做 E-E-A-T。這是 Google 用來評估內容品質的標準,分別代表 Experience (經驗)、Expertise (專業)、Authoritativeness (權威) 和 Trustworthiness (信任)。 簡單說,Google 希望提供給用戶的,是來自真正有經驗、有專業、可信賴的專家所寫的內容。
這跟選行銷公司有什麼關係?關係可大了。現在的 SEO 不再只是技術操作,更重要的是「內容」。如果你的代理商只會幫你塞關鍵字,卻產不出能展現你品牌專業與經驗的優質內容,那長期來看效果會很有限。 特別是像金融、醫療這種「Your Money or Your Life」(YMYL) 的領域,Google 對 E-E-A-T 的要求極度嚴格。
國外的行銷專家很早就強調,要展示第一手經驗,比如使用產品的真實照片、獨特的個人觀察等。 而在台灣,這可能還包含在 PTT、Dcard 這類在地論壇上建立的真實口碑和討論聲量,這些都是建立「權威性」和「信任感」的一環。 所以,你可以問問代理商,他們打算如何協助你建立並展現你的 E-E-A-T,而不只是做技術面的優化。
簽約後才是挑戰的開始
找到夥伴、簽下合約,千萬別以為就沒事了。很多合作的失敗,都是從簽約後溝通不良開始的。
務必跟你的代理商建立定期的會議和回報機制。 共同設定明確的 KPI (關鍵績效指標),這樣雙方才有共同努力的方向。 而且,要積極參與廣告效果的評估,主動去看數據報告,並跟代理商討論如何優化。
把代理商當成你團隊的延伸,而不是一個外包廠商。好的合作關係是夥伴關係,需要雙方共同投入才能成功。
呼... 好像不知不覺也打了不少。總之,選行銷公司真的是一門學問,急不得。多看、多問、多比較,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判斷力。希望這些整理對你有幫助啦。🙏
聊聊看吧,你踩過最大的雷是什麼?或是有找到超讚的合作夥伴嗎?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經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