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與 Web 差異解析:開發成本、使用體驗與選擇考量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先說結論

嗯… App 跟 Web… 到底哪個好?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簡單講,看你的錢、你的時間,還有你到底想提供使用者什麼感覺。Web 像開一間大馬路邊的店,誰都能進來;App 則像是一個需要鑰匙才能進的 VIP 室。

如果預算不多,想先試水溫,那 Web 可能是個起點。 反過來說,如果追求極致的流暢度和使用者體驗,而且想用手機的各種原生功能(像相機、GPS),那可能就要直上 App。

還有一個中間選項,叫 PWA [漸進式網頁應用]。 感覺像 App,但其實是網頁,不用安裝。 Google 在 2016 年就提出了這個概念。 不少大公司像 Twitter、Instagram 都有用。 它可以離線用、也可以推播通知,但又不像原生 App 那麼受限於 App Store 的審核。 不過,它對手機硬體功能的調用還是有些限制。

一個根本問題:為什麼需要選擇?

很多人會問,我已經有網站了,為什麼還需要 App? 其實,這兩者不是互相取代,比較像是相輔相成。 網站負責接觸廣泛的客戶,有點像發傳單;App 則是服務那些已經對你有好感的忠實顧客,提供更深度的互動。 比如說,一個活動網站,用完即走,很適合做成 Web。 但如果是需要頻繁使用、而且講求個人化的服務,那 App 的黏著度會高很多。

使用者體驗 [UX] 差很多。 原生 App 因為是為特定作業系統(iOS 或 Android)量身打造,所以執行速度快、動畫流暢,整體感覺就是比較順。 Web App 則受限於瀏覽器,有時候會卡卡的。 雖然現在 PWA 讓 Web App 的體驗越來越接近原生 App,但還是有差距。

使用者在不同裝置上與 App 和 Web 互動的情境示意
使用者在不同裝置上與 App 和 Web 互動的情境示意

開發成本與時間的現實考量

這大概是最多人關心的點。直接說,開發 App 通常比開發網站貴很多。 為什麼?因為你至少要做兩個版本:一個給 iOS (iPhone),一個給 Android。 這代表你需要兩組不同技術的工程師,或是找有跨平台開發經驗的人才,成本自然就上去了。 相對地,Web App 只需要寫一套程式碼,就能在各種裝置的瀏覽器上跑。

一個基本的 Web App 開發成本可能落在幾千到幾萬美金。 但一個功能複雜的原生 App,成本從數萬美金起跳,甚至到幾十萬美金都有可能。 例如,像 Uber 或 Tinder 這類功能複雜的 App,開發成本可能在 8 萬到 10 萬美金左右。 當然,這只是初期的開發費用,後續的維護、更新、伺服器費用也是一筆持續的開銷,通常佔開發總價的 15% 到 20%。

App 與 Web 在開發成本與觸及範圍上的抽象對比
App 與 Web 在開發成本與觸及範圍上的抽象對比

一張表看懂差異

好,我知道上面說了很多,我們直接用表格來比較,可能會清楚一點。

比較項目 原生 App [Native App] 網頁 App [Web App] / PWA
使用者體驗 [UX] 比較好。速度快、效能高,很流暢。 可以完美利用手機各種功能。 普通。受網路速度影響,體驗可能卡卡的。 PWA 會好一點,但還是有極限。
開發成本考量 很高。iOS 和 Android 要分開做,等於兩份工。 相對低。寫一次就能在所有地方用。 是很多新創公司測試市場的首選。
安裝與觸及 要從 App Store 或 Google Play 下載,過程比較麻煩。 但一旦安裝,使用者黏著度高。 不用安裝,透過網址就能用,容易分享和推廣。 搜尋引擎也找得到,有利於 SEO。
更新方式 使用者需要手動去商店更新,或是設定自動更新。 每次更新都要經過平台審核。 開發者在伺服器端更新後,使用者打開就是最新版,很方便。
離線使用 可以。很多 App 設計時就考慮到離線功能。 傳統 Web App 不行,需要網路。 但 PWA 可以透過技術做到離線使用。
上架與規範 非常嚴格。要遵守 Apple 或 Google 的一大堆規定,審核可能要好幾天甚至幾週。 台灣這邊也有一些在地化的注意事項。 沒有這個問題。開發完就能上線。

那…到底怎麼選?

沒有完美的選擇,只有最適合的。你可以從這幾個角度思考:

  • 你的目標客群是誰? 如果你想接觸大量新客戶,而且他們的使用情境很短暫,那 Web 或許更適合。 如果你的核心用戶是一群重度使用者,需要頻繁互動,那 App 能提供更好的體驗。
  • 你的核心功能是什麼? 如果你的服務需要大量使用手機硬體,例如 GPS 精準定位、藍牙連線、高效能的圖形運算(像遊戲),那原生 App 是唯一選擇。
  • 你的預算和時間? 這是最現實的問題。如果資源有限,從 Web App 或 PWA 開始,驗證市場反應後再考慮開發 App,是一個比較穩健的作法。
  • 法規差異? 在不同地區上架,規定也不同。例如在台灣的 App Store 上架,除了蘋果的通用規範,還得注意本地的法令。 而如果你的服務涉及歐洲用戶,Web 和 App 都得遵守一般資料保護規範 [GDPR],這在資料處理上的要求會更嚴格。
決策流程:一個抽象的視覺化路徑圖
決策流程:一個抽象的視覺化路徑圖

一個反思

說到底,使用者其實不太在乎你用的是什麼技術。他們只關心你的服務好不好用、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 所以,與其糾結在技術的選擇,不如先回頭把服務的核心價值想清楚。 先問自己「為什麼要做」,再決定「要用什麼做」。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Guest 2025-09-08 Reply
    欸不是啦,我覺得這種多管道整合聽起來很複雜耶!能不能先跟我說說具體怎麼做?感覺好像要花很多資源,可以分享一下實際操作的成本和效益嗎?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