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Play 上架費用說明:開發者帳號註冊成本與年費機制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所以到底要多少錢?先說結論

嗯... 今天想聊一下那個... Google Play 上架的費用。很多人,尤其是剛開始做的開發者,都會卡在這個問題上。我直接講結論好了,最核心的那個費用,就是一筆 25 美金的一次性註冊費。 對,就是 25 塊美金,付一次,你的這個開發者帳號就終身有效了。 之後你想要上架一個 App,還是十個、一百個,都不用再付這個帳號的錢。

但是... 事情當然沒這麼簡單。這個 25 美金,我自己是覺得,它更像是一個門票,你知道嗎? 你付了錢,進了這個遊樂園,但裡面很多設施... 可能是要另外收費的。所以,除了這 25 美金,後面其實還有一連串其他的、你可能會遇到的成本。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聊聊這個... 把這些費用都拆開來看。

這 25 美金... 其實是一個「門檻」

嗯,我們來想一下,Google 為什麼要收這 25 美金?老實說,以 Google 這種規模的公司,他們真的不是要賺你這 25 塊。這筆錢... 主要是一個「過濾機制」。你想想看,如果完全免費,那會發生什麼事?

可能會有超多人,隨便做一個很爛的 App,甚至是有問題的、帶病毒的 App,就直接丟上來。 反正沒有成本嘛。到時候整個 Google Play 商店就會變得很混亂,都是垃圾 App。所以,收這 25 美金,雖然不多,但至少能擋掉一大部分抱著玩玩心態的人。 它算是一個小小的承諾吧,就是... 你是認真想要做這件事的。

我記得,這幾年 Google 對於帳號的審核,特別是個人開發者,是越來越嚴格了。 除了付錢,他們還會要求你做身份驗證,可能要你提供證件什麼的。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這個平台更安全。所以,你可以把這 25 美金看作是... 買一個比較乾淨的環境的入場費。

註冊開發者帳號,就像在數位世界中選擇一扇門。
註冊開發者帳號,就像在數位世界中選擇一扇門。

好,那帳號怎麼註冊?... 付錢的細節

註冊流程本身... 其實不複雜。你就是先要有一個 Google 帳號,然後到 Google Play Console 的那個註冊頁面去。 接著它會引導你填一些資料,然後接受他們的開發者協議。 最後一步,就是付錢。

這邊有幾個小細節可以注意一下:

  • 付款方式: 大部分時候,是用信用卡付。MasterCard、Visa 都可以。 我自己是建議,用一張真的信用卡會比較穩。在台灣的話,我以前聽過有人用郵局那種 VISA 金融卡,有時候會刷不過... 不確定現在改了沒。如果你有國際交易功能的卡,通常就沒問題。
  • 帳戶類型: 註冊的時候,它會要你選「個人」帳戶還是「機構」帳戶。 這個要想清楚。如果你是自己一個人弄,就選個人。但如果你是代表公司,那就要選機構。機構帳戶的驗證會比較麻煩,可能需要公司的鄧白氏編碼 (D-U-N-S Number) 之類的東西。 商店頁面上顯示的開發者名稱也會不一樣,一個是你的名字,一個是公司名字。
  • 驗證時間: 付完錢之後,帳號不是馬上就能用。Google 會需要一點時間來審核和啟用你的帳戶,官方是說可能最多要等個幾天。 所以不要想說今天付錢、明天就要上架,時間要抓得寬鬆一點。

對了,那個 25 美金換算成台幣,會因為匯率有一點點變動。你不用太糾結那個確切的數字,反正就是以當下信用卡帳單的金額為準。

不只 25 塊美金... 那些隱藏的成本

好,這個才是重點。門票買了之後,真正的開銷才正要開始。這些東西 Google 不會寫在註冊頁面上,但你只要開始營運一個 App,就一定會碰到。

真正的「大頭」:交易服務費

這個是最多人搞混的。很多人以為付了 25 美金就沒事了,但如果你想在 App 裡面賺錢,比如賣付費 App、做 App 內購買 (In-App Purchase) 或訂閱服務,那 Google 就要抽成了。 這筆費用,官方叫做「服務費」(Service Fee)。

它的規則... 簡單講是這樣:

  • 標準費率: 一般來說是 30%。也就是說,使用者付 100 塊,你大概只能拿到 70 塊。
  • 優惠費率: 不過,Google 後來有推出一個比較佛心的政策。對於大部分的開發者來說,你每年透過 Google Play 帳單系統賺到的「前一百萬美金」的收入,服務費是降到 15%。 除非你的 App 非常非常賺錢,不然你遇到的應該都會是 15% 這個級距。
  • 訂閱服務: 如果你是做訂閱制的,那費率又有點不一樣。通常也會有優惠,可能會降到 15% 或更低。

所以你看,這個 15% 或 30% 的服務費,跟你一年賺多少錢直接相關。如果你的 App 只是個小作品,完全免費、也沒有廣告或內購,那這筆費用就跟你無關。但只要你想靠它賺錢,這個服務費... 絕對是比當初那 25 美金要多得多的最大開銷。

25 美金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是更多需要考量的成本。
25 美金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是更多需要考量的成本。

其他的「生態系」成本

除了 Google 直接收的錢,你為了維護一個 App,還會有很多周邊的花費。這些錢不是付給 Google,但少了它們,你的 App 也很難活下去。

  • 硬體測試成本: 你總不能只用模擬器來測吧?Android 手機的品牌、型號、螢幕尺寸... 太多種了。為了確保使用者體驗,你多少還是得買幾支有代表性的實體手機來做測試。這就是一筆錢。
  • 伺服器與後端費用: 除非你的 App 是一個完全離線的單機小工具,不然大部分的 App 都需要跟伺服器溝通,存取資料。那... 租伺服器、用雲端服務 (像 AWS, Firebase),這些每個月都要燒錢。
  • 第三方 API 費用: 你的 App 裡可能會用到地圖、天氣資訊、簡訊驗證... 等等。這些服務很多都不是免費的,用量一大,每個月的帳單也很可觀。
  • 行銷推廣費用: App 做好了,丟到商店裡... 它不會自己被看見。你可能需要下廣告、找媒體寫文章、經營社群... 這些都是錢坑。
  • 時間成本: 這點最容易被忽略。你自己,或是你的團隊,花了多少時間去開發、測試、修改、回覆使用者評論... 這些時間如果拿去做別的事,能賺多少錢?這才是最貴的成本。

所以... 你看,那個 25 美金的註冊費,跟整個 App 開發、營運的生命週期比起來,真的只是... 一個小小的開始而已。

跟蘋果比呢?一個年費,一個一次付清

很多人也會拿 Google Play 跟蘋果的 App Store 來比較。嗯... 這兩個平台的收費哲學,可以說完全不同。

我簡單整理一個表格,這樣比較清楚。

項目 Google Play Apple App Store
帳號費用 就是那個一次性的 25 美金。 付了就沒了。 是年費制的。個人或小公司每年要付 99 美金,企業帳戶更貴。 每年都要付,跟繳會員費一樣。
交易抽成 大多是 15% (年收百萬美金內),超過才會到 30%。 規則比較複雜,但基本上也是 15% 到 30% 這個區間。 小開發者也有優惠。
審核彈性 相對寬鬆一點。更新版本通常比較快。 不過現在也越來越嚴了。 出了名的嚴格。每次上架、更新,都要經過人工審核,等很久是家常便飯。
付款體驗 [台灣視角] 信用卡、簽帳卡都行,但有時會挑卡。選項比較多。 通常就是綁定信用卡,付款流程很順,但沒得選。

所以,很明顯,Google 的策略是「低門檻進入」。 他們希望吸引各式各樣的開發者進來。而蘋果的策略是「高門檻、精緻化」,用每年 99 美金的費用來維持一個... 他們認為品質比較高的開發者社群。 哪個比較好... 真的沒有標準答案,看你自己的產品定位和預算考量。

一些常搞錯的觀念

最後,我整理幾個... 我自己很常被問到,或是看到很多人會搞錯的地方。

  • 「Google Play 有年費嗎?」
    沒有。就是一次付清 25 美金。 如果有人跟你說要繳年費,那他很可能是在講蘋果的 App Store,或是把你搞混了。
  • 「付了錢,App 就一定能上架嗎?」
    不行。付錢只是取得「上架的資格」,不代表「保證上架」。你的 App 還是要符合 Google 的所有政策規範,要經過他們的審核。 如果內容有問題,一樣會被拒絕。
  • 「帳號被封了怎麼辦?錢拿得回來嗎?」
    拿不回來。 如果你因為違反政策,導致開發者帳號被停權... 那 25 美金是不會退的。 而且,更慘的是,你可能就很難再用自己的身份註冊新的帳號了。所以千萬不要亂來,要好好遵守規則。那 25 塊是小事,整個心血跟事業被毀掉才是大事。
付費後,<a href=App 仍需通過審核,這個等待過程也是成本的一部分。" width="800" height="480" loading="lazy" decoding="async" style="max-width:95%;height:auto;cursor:pointer" class="no_autoresize">
付費後,App 仍需通過審核,這個等待過程也是成本的一部分。

嗯... 大致上就是這樣吧。總結來說,把 App 上架到 Google Play,你需要準備的「入場券」是 25 美金。但請記得,這只是開始。真正決定你這個專案能不能成功的,是後面那些你看不到的、持續投入的成本和心力。

所以,換作是你,你會比較喜歡 Google 這種一次性的收費,還是蘋果那種年費制度?... 可以在下面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