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廣告收入怎麼算?影響收益的 5 大關鍵因素與變現模式比較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最近常被問一個問題⋯⋯

「欸,你的 App 一天廣告可以賺多少錢啊?」🤔

哈,這問題真的...很難三言兩語說清楚。感覺就像問人「你一個月薪水多少」,但又更複雜。因為 App 的廣告收入不是固定薪水,它比較像一個每天都在變動的海鮮市場,有時候一條魚可以賣天價,有時候卻沒人要。

如果硬要一句話講完,那大概是:這件事沒有標準答案,而且通常比你想像的複雜很多。

所以,App 廣告收入到底怎麼算的?

好啦,我知道你還是想要一個公式。業界最常用的一個詞是 `[eCPM]`,意思是「每千次廣告曝光的有效收益」。

它的公式長這樣:

eCPM = (廣告總收入 / 廣告總曝光次數) * 1000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 App 昨天賺了 10 美金,而廣告總共被看了 20,000 次,那昨天的 `[eCPM]` 就是:

($10 / 20,000) * 1000 = $0.5

看起來很簡單對吧?知道 `[eCPM]`,再知道曝光量,就能算出收入。但...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就好了。魔鬼藏在細節裡,這個 `[eCPM]` 會受到一大堆因素影響,每天、每小時、甚至每個用戶,數字都可能不一樣。

影響收益的 5 個大魔王

這才是我覺得真正重要的部分。與其整天盯著 `[eCPM]` 數字,不如了解是什麼在背後影響它。我整理了幾個我覺得最關鍵的因素。

開發者緊盯著浮動的收益曲線,若有所思
開發者緊盯著浮動的收益曲線,若有所思

1. 廣告格式 [Ad Format]

這最好理解。不同類型的廣告,價格完全不同。 你覺得一個小小的橫幅廣告(Banner),跟一個需要看完 30 秒才能關掉的獎勵式影片(Rewarded Video),哪個比較值錢?想也知道是後者。

  • 獎勵式影片廣告:通常 `[eCPM]` 最高。因為使用者是「自願」觀看以換取寶物或功能,廣告主很愛這種高互動的廣告。
  • 插頁廣告 [Interstitial]:就是在 App 流程中間跳出來的全螢幕廣告。`[eCPM]` 也不錯,但很煩人,用不好會讓使用者想刪 App。
  • 原生廣告 [Native]:偽裝成 App 內容一部分的廣告,使用者體驗比較好,但成效很吃設計功力。
  • 橫幅廣告 [Banner]:最傳統,也最便宜。通常就是放在畫面底部,不太影響操作,但收益也最低。

所以,光是選擇放哪種廣告,收入可能就差了好幾倍。

2. 使用者在哪裡 [User Geography]

這點超關鍵。一個美國用戶看到的廣告,跟一個印度用戶看到的廣告,價值天差地遠。 這背後是經濟學:廣告主願意花更多錢去觸及高消費能力的地區。

一般來說,`[eCPM]` 排名大概是這樣:

美國 > 西歐、澳洲、日本 > 韓國、中國 > 台灣、東南亞 > 其他地區

之前看過一些報告,美國市場的 `[eCPM]` 可以輕鬆達到十幾塊美金,但某些新興市場可能連 1 美金都不到。

不過...這也引出一個有趣的點,就是所謂的在地化差異。像是在台灣,雖然單次曝光的 `[eCPM]` 可能不如歐美,但台灣的手遊玩家黏著度很高,付費意願也強,所以整體的平均用戶收入(ARPU)其實很不錯。 所以有時候,與其只看 `[eCPM]`,不如去思考在地市場的用戶行為。

3. 平台與隱私政策 [Platform & Privacy]

主要是指 iOS 跟 Android 的戰爭,特別是蘋果的 `[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 (ATT)]` 政策出來後,整個生態都變了。

簡單說,ATT 讓開發者更難追蹤使用者數據。數據變少,廣告投放的精準度就下降,廣告主自然不願意出高價。這導致 iOS 上的 `[eCPM]` 在前幾年有過一陣混亂。雖然現在好像慢慢穩定下來,但隱私政策絕對是未來持續影響收入的一大變數。

4. 季節性 [Seasonality]

廣告市場也有淡旺季。通常每年第四季(Q4),因為有聖誕節、黑色星期五等購物大檔,所有品牌都會瘋狂撒錢打廣告,`[eCPM]` 就會衝到年度最高點。然後到隔年第一季(Q1)又會雪崩式下跌,因為大家的行銷預算都花光了。😅

所以如果你在 Q1 看到收入掉了 30%,先別急著改 App,很可能只是市場大盤都在跌。

5. App 的類型與使用者參與度 [App Niche & Engagement]

你的 App 是什麼類型,會吸引到怎樣的用戶,這也決定了廣告的價值。 舉例來說:

  • 遊戲 App:通常曝光量超大,但使用者可能只是來打發時間,`[eCPM]` 比較浮動。
  • 工具類 App:使用者目的性強,如果你的 App 是「汽車保養紀錄」,那車商廣告的 `[eCPM]` 就會非常高。
  • 內容型 App:例如新聞或論壇,使用者停留時間長,可以放比較多原生廣告。

還有,使用者是不是真的「愛用」你的 App?如果他們每天打開好幾次,停留很久,那自然會看到更多廣告,總收入也才會高。

那...變現模式怎麼選?

知道了影響因素,再來就是「怎麼把廣告塞進 App」的技術問題。現在主流大概是兩種模式:瀑布流(Waterfall)跟應用內競價(In-app Bidding)。很多人會把這兩個搞混。

我做了個簡單的比較表,用比較口語的方式解釋一下。

項目 瀑布流 [Waterfall] 應用內競價 [In-app Bidding]
運作方式 像在排隊領便當。你手動排好廣告平台順序 (A→B→C),A 不給你廣告,才輪到 B。 像拍賣會。所有廣告平台同時出價,價高者得。公開、透明。
感覺如何 很笨重,要一直手動調順序,跟玩股票一樣,猜哪個平台今天心情好。累... 設定好就不用太管,系統自動幫你找最高價的。比較像請了個聰明的理財專員。
適合誰 超級新手,或是不想串接太複雜技術的個人開發者。 現在幾乎所有人都推薦這個。雖然一開始設定麻煩一點,但長期來看絕對比較賺。
最大的坑 你永遠不知道排在後面的 B 平台,是不是其實願意出比 A 還高的價錢。肯定會虧錢。 對小 App 來說,有時候參與競價的平台不夠多,就...拍賣會冷場了。
瀑布流(左)與應用內競價(右)的運作模式示意
瀑布流(左)與應用內競價(右)的運作模式示意

老實說,現在還在用純 Waterfall 的人,除非有特殊理由,不然我會覺得有點...跟不上時代了。In-app Bidding 已經是主流。

不過,真正專業的玩法是「混合變現模式」。也就是以 Bidding 為主,但後面再接一個 Waterfall 當備案,確保沒有任何一次廣告曝光被浪費掉。這通常需要藉助像是 Google AdMob 這樣的聚合平台來管理。

一個最重要的提醒:別為了 `[eCPM]` 毀掉你的 App

講了這麼多,好像目標就是要想盡辦法拉高 `[eCPM]`。但這是個陷阱。

我見過太多開發者,為了多賺那幾毛錢,在 App 裡塞滿了各種干擾性的廣告。結果呢?使用者體驗變差,App Store 評論區被罵爆,最後使用者直接刪除 App。

一個用戶都沒有的 App,`[eCPM]` 再高,總收入也是零。

所以,在思考廣告變現的同時,千萬要守住「使用者體驗」的底線。一個好的廣告策略,是在不惹惱用戶的前提下,找到收入的甜蜜點。有時候,少即是多。

良好的使用者體驗,才是長期收益的基礎
良好的使用者體驗,才是長期收益的基礎

一些我希望我早點知道的觀念

最後,分享幾個新手時期常犯的錯誤,或是一些心態上的調整吧。

  • 別每五分鐘就刷新一次報表:廣告收入是浮動的,看短期沒意義。你只會讓自己精神衰弱。至少以「天」或「週」為單位來看趨勢。
  • -
  • 別把雞蛋放同一個籃子:只依賴單一廣告平台風險很高。試著透過聚合平台串接多個廣告來源,讓它們彼此競爭。
  • A/B 測試很重要:不確定插頁廣告要放在哪個流程節點?測了才知道。不確定 Banner 拿掉會不會影響收入?測了才知道。不要用猜的。
  • 廣告收入不是唯一:廣告只是變現模式的一種。 也可以考慮加入內購 (IAP)、訂閱制,或是付費下載版本。特別是現在混合變現越來越流行。

總之,App 廣告變現是個漫長的優化過程。沒有什麼一招見效的秘訣,只有不斷的測試、學習,然後在收入和使用者感受之間,找到那個最舒服的平衡點。🧘


換你說說看了:

如果今天你開發了一款 App,你會優先考慮「最大化廣告收益」,還是「極致的使用者體驗」?或者,你覺得那個平衡點在哪裡?

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