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5 招,能讓你 2025 學程式省時又少走彎路,還能直接看到自己成長!
- 一週內選 1 種 2025 年最常用的 IDE(比如 VS Code)裝起來,每天開來用 10 分鐘。
很快熟悉開發環境,少花時間卡在設定跟介面上。(第 7 天能不查 Google 完成專案基本操作)
- 花 3 天列出 5 個你想解決的小問題(像自動整理照片),直接挑最簡單的馬上寫。
降低壓力,三天內就能做出東西,信心感提升。(第 4 天能看到跑得動的程式畫面)
- 每週抽 30 分鐘,挑 2025 熱門框架(像 React)找 3 個實作範例跟著做。
用真的案例學,比死記語法容易上手。(2 週內主動用上新語法或元件至少 1 次)
- 每寫完 30 行新程式,請 ChatGPT 幫你找 1~2 個能優化的地方,順手就改。
寫法慢慢變乾淨,久了自動學會最佳實踐。(2 週後自己能預測常見改寫建議)
- 碰到卡住的 bug,不要超過 20 分鐘硬拗,直接截圖發到社群問。
省下瞎忙的時間,最快獲得新解法。(2 天內問題有 1 個以上新回應)
掌握程式開發完整技能樹與必備工具組合
嗯,這個……其實說真的啊,像很多工程團隊在做專案的時候,很容易因為規格沒有講清楚啦、然後版本亂掉什麼的,又或者需求臨時變一堆,結果就出現那些,不是什麼技術bug,而是修都修不好的大災難,這樣啦。喔對,所以那種自動化流程其實真的是,有搞懂就是寶吧。
然後市面上的CI/CD工具怎麼選啊?說老實話不是隨便選一個,抽籤運氣那種。你選錯,有時候比你人自己一步步deploy還要痛苦喔。
嗯,如果你現在本來就在用GitHub,小團隊啦,大概五個人的話,我會建議就直接選GitHub Actions Team版本,價錢是在2025年他們官網有寫,一個人每月4美元。送的那種運行時間大概是三千分鐘,而且它跟你的repo一樣就很順。可惜有個地方讓人很崩潰,就是YAML設定那邊出事真的超級麻煩,有時候完全不知道要改哪,就像在通靈。
如果你今天是那種,一開始就想所有事情一次打包的那種新創團隊,那GitLab Premium也可以考慮,一個月每人29美元,他直接給你10,000分鐘CI/CD時間,然後它裡面什麼DevOps工具都內建了,從寫程式到維護一條龍。但是,要是你的公司只用得到CI,那其實等於買了很多用不到的附加功能,有點浪費錢啦。
最後,如果你追求的東西比較特別,就是建置環境超複雜,又很在意速度的話,其實CircleCI他免費方案本來就有每月6,000分鐘。他們家的快取機制真的滿猛,特定狀況可以快超過一半,不過缺點嘛,就是還要多學一整套東西。尤其光SSH key連接到私有倉庫什麼的,那個搞定一次,說不定一天就報廢了,只能隨緣……
然後市面上的CI/CD工具怎麼選啊?說老實話不是隨便選一個,抽籤運氣那種。你選錯,有時候比你人自己一步步deploy還要痛苦喔。
嗯,如果你現在本來就在用GitHub,小團隊啦,大概五個人的話,我會建議就直接選GitHub Actions Team版本,價錢是在2025年他們官網有寫,一個人每月4美元。送的那種運行時間大概是三千分鐘,而且它跟你的repo一樣就很順。可惜有個地方讓人很崩潰,就是YAML設定那邊出事真的超級麻煩,有時候完全不知道要改哪,就像在通靈。
如果你今天是那種,一開始就想所有事情一次打包的那種新創團隊,那GitLab Premium也可以考慮,一個月每人29美元,他直接給你10,000分鐘CI/CD時間,然後它裡面什麼DevOps工具都內建了,從寫程式到維護一條龍。但是,要是你的公司只用得到CI,那其實等於買了很多用不到的附加功能,有點浪費錢啦。
最後,如果你追求的東西比較特別,就是建置環境超複雜,又很在意速度的話,其實CircleCI他免費方案本來就有每月6,000分鐘。他們家的快取機制真的滿猛,特定狀況可以快超過一半,不過缺點嘛,就是還要多學一整套東西。尤其光SSH key連接到私有倉庫什麼的,那個搞定一次,說不定一天就報廢了,只能隨緣……
分析2025年程式設計師薪資與技能需求數據
欸,2024年有個數字真的還滿醒目的喔。軟體工程師在美國的平均年薪,大概13.9萬美元,然後台灣就落在90萬到120萬元新台幣這區間吧。嗯,這感覺也直接反映了雲端跟自動化領域工作機會變多,薪資漲最多也是這一塊。
再說CI/CD工具,今年普及率超過75%,等於企業很需要自動化的能力啦。對了,軟體開發職缺從2022到2025,每年大約成長8.5%。可是,如果特別看AI或自動化相關,其實AI/機器學習工程師崗位,在五年內增長了334%,算是爆發型態。但…初階軟體工程師職缺就沒那麼樂觀了,從2022年底到2025年7月降快20%,感覺重複性高的工作被AI淘汰很快,有經驗的人比較吃香喔。
再說CI/CD工具,今年普及率超過75%,等於企業很需要自動化的能力啦。對了,軟體開發職缺從2022到2025,每年大約成長8.5%。可是,如果特別看AI或自動化相關,其實AI/機器學習工程師崗位,在五年內增長了334%,算是爆發型態。但…初階軟體工程師職缺就沒那麼樂觀了,從2022年底到2025年7月降快20%,感覺重複性高的工作被AI淘汰很快,有經驗的人比較吃香喔。
引用來源:
- Software Engineer Salary in US for 2025 - CDR Elite Writers
Pub.: 2025-05-28 | Upd.: 2025-10-01 - Software Engineer Salary - September 2025 - Comparably
Pub.: 2025-09-17 | Upd.: 2025-02-13 - How Much Software Engineers Make in 2025? - Flexhire
Pub.: 2025-04-11 | Upd.: 2025-10-01 - The rise—and fall—of the software developer - ADP Research
Pub.: 2024-06-17 | Upd.: 2025-10-01 - Software Engineer Salary - Levels.fyi
Pub.: 2025-10-01 | Upd.: 2025-10-01 - Software Developers, Quality Assurance Analysts, and Testers
Pub.: 2025-08-28 | Upd.: 2025-10-01 - The State of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Job Market for 2025 - Lemon.io
Pub.: 2025-06-12 | Upd.: 2025-10-01 - Software Engineer Salary Range - IT Career Finder
Pub.: 2010-01-01 | Upd.: 2025-10-01

建立第一個程式專案的5步驟實作流程
☐ 檢查需求清單、功能規格。開檔案夾,找README.md或那個需求書。編輯器打開掃一下,重點抓那些預定要做的功能標題、描述,例如「登入」「上傳」。有列項、下方短句才算齊全。如果有模糊詞,像是寫“待補”或整個空白,要馬上再去問負責人填補,不然後面容易踩雷喔。

☐ 設Git版本控管。新資料夾進終端,輸入git init吧。畫面通常右下會有提示「Initialized empty Git repository」;或IDE左側狀態條出現分支。沒看到大概路徑跑錯了…或者Git根本沒安裝好,再確認一次。

☐ 做第一個commit記錄。主目錄下面,丟一個main.py(也行其他檔),git add main.py然後git commit -m "first commit"就好啦。打git log應該看得到40碼commit ID和訊息,有ID表示OK。如果沒有,檢查add跟commit指令是不是少敲一步,嗯。

☐ 配CI服務(以GitHub Actions說)。推專案到自己的GitHub repo之後,在頁面選Actions分頁,新建workflow,一般會自動偵測類型啦。跑成功會變綠勾勾/顯示build passed。如果是紅叉,要一格格往回對設定,例如secrets沒設、yaml縮排不對這些,都得挖出來修。不通過只能重試,一直弄到build亮綠色為止喔。

☐ 調Secrets/觸發條件。在repo最上排Settings,滑到Secrets and variables,把API_KEY、TOKEN那些機密放進去。有加完再手動觸發CI測試一輪,只要Log裡沒顯警告/警示(尤其別有敏感憑證外漏),就當OK。有錯誤(Warning紅字啥的)馬上重設一次密鑰位置,再驗證。

☐ IDE警告監看 - 程式超1000行時特別小心:右邊通常有黃色底線或嘆號區,如果超10%說真的蠻危險的,一開始就要養成看到即修,比如缺type hint或參數閒置…馬上改完存檔重編一下,看還剩多少問題符號。如果怎麼看都有遺留,多半哪段結構真正壞掉沒碰,要細查。

☐ 追測試覆蓋率走勢:用測試報告工具打開Coverage區塊,比方目標得95%以上才能交差,每動一行程式都要記得Refresh報表一次。紅字不達標趕緊補寫test case,不然久了堆爆debug根本擋不住。有問題多問團隊經驗豐富的人,看例子慢慢拼湊調整,不太確定就早點求救好了。

提升程式碼品質的進階開發技巧與框架
IEEE 2022有提過TDD導入以後,缺陷率通常平均能夠降到15–25%這個範圍吧,複用性則是大致有10–18%的提升。不過,其實最重要的並不是自動化本身這件事情,而是在於各種細節怎麼操作。例如,把一個原本很長的函式區段分成每一段不超過50行的小模組,每當內容一動就一定要做單元測試。結果咧,重構還有查Bug的平均時間,真的能從30分鐘壓縮成10分鐘內喔。多人大型專案共用寫code時特別明顯。
再來是那個CI自動審查怎麼調比較適合。現在比較常見的是,每次只要拉PR(pull request)就全部觸發一次全自動化測試流程,不是等功能做完一天才測。比起舊的那種「每天測一次」模式,會比較早遇到爆雷問題 - 很多Bug根本還沒被混進主線就被擋下來,所以正式釋出的錯誤比例其實會掉到大約剩一半左右啦。在專案已經進展到互相都在高頻互動、修改速度快的時候更有感覺。
至於覆蓋率門檻和主線鎖定也蠻重要。如果直接把測試覆蓋低於80%的情形設成Fail Gate,有人交PR沒有達標直接卡掉不要merge,就不會之後再回頭東修西補、補Test Case。因為你每修一次漏掉一堆,就得重寫或瘋狂Debug。維護週期拖很長、版本改來改去變化大的專案尤其中這招效果會被放大,很容易發現省超多時間。
然後還有部署相關。如果在CI平台預先設計好「一鍵回滾」那種部署腳本,只要線上出什麼大問題,可以秒退回剛剛成功版的主線狀態,那些最怕會死人級意外,大概最多損失幾分鐘,不像沒做的人,一次就是小時級災情囉。尤其生產環境不穩常常掛點期間真的不能省。
另外想講下重複性樣板測試如何加速。有一些開源框架 - 像pytest什麼的 - 支持自己依照資料結構型態,自動生成大量冗餘但必要的樣板程式。以前你要驗證十幾二十種情境手打一大堆,有了自動化工具整個變超快,需要反覆場景驗證時更爽,所以一般迭代總週期可以縮短差不多20%吧。
再來是那個CI自動審查怎麼調比較適合。現在比較常見的是,每次只要拉PR(pull request)就全部觸發一次全自動化測試流程,不是等功能做完一天才測。比起舊的那種「每天測一次」模式,會比較早遇到爆雷問題 - 很多Bug根本還沒被混進主線就被擋下來,所以正式釋出的錯誤比例其實會掉到大約剩一半左右啦。在專案已經進展到互相都在高頻互動、修改速度快的時候更有感覺。
至於覆蓋率門檻和主線鎖定也蠻重要。如果直接把測試覆蓋低於80%的情形設成Fail Gate,有人交PR沒有達標直接卡掉不要merge,就不會之後再回頭東修西補、補Test Case。因為你每修一次漏掉一堆,就得重寫或瘋狂Debug。維護週期拖很長、版本改來改去變化大的專案尤其中這招效果會被放大,很容易發現省超多時間。
然後還有部署相關。如果在CI平台預先設計好「一鍵回滾」那種部署腳本,只要線上出什麼大問題,可以秒退回剛剛成功版的主線狀態,那些最怕會死人級意外,大概最多損失幾分鐘,不像沒做的人,一次就是小時級災情囉。尤其生產環境不穩常常掛點期間真的不能省。
另外想講下重複性樣板測試如何加速。有一些開源框架 - 像pytest什麼的 - 支持自己依照資料結構型態,自動生成大量冗餘但必要的樣板程式。以前你要驗證十幾二十種情境手打一大堆,有了自動化工具整個變超快,需要反覆場景驗證時更爽,所以一般迭代總週期可以縮短差不多20%吧。
回答新手程式設計常見的10個關鍵問題
Q: 我們團隊有5個人,想把雲端月租費控制在500美元以內,有什麼CI/CD工具推薦嗎?
A: 嗯,不只要看價格啦。Jenkins或GitLab CI這兩個大家常用,可是你還得仔細評估自家公司的資安政策、權限設定方式,以及維運能量夠不夠 - 其實在台灣很難找到一份完整分層功能對比表直接套用,所以光是看月費恐怕還不夠,建議多查查各自支援情境再選吧。
Q: 我新手,很怕發Pull Request會被罵…拉不起勇氣,怎麼辦?
A: 說真的別太緊張啦。大多數前輩都懂那種卡卡的心情,其實關鍵就是盡早溝通,把「知識交流和持續改進」當日常,就算有點迷路也比較容易問到方向喔 - 不要自己嚇自己,多互動、反而更快進步。
A: 嗯,不只要看價格啦。Jenkins或GitLab CI這兩個大家常用,可是你還得仔細評估自家公司的資安政策、權限設定方式,以及維運能量夠不夠 - 其實在台灣很難找到一份完整分層功能對比表直接套用,所以光是看月費恐怕還不夠,建議多查查各自支援情境再選吧。
Q: 我新手,很怕發Pull Request會被罵…拉不起勇氣,怎麼辦?
A: 說真的別太緊張啦。大多數前輩都懂那種卡卡的心情,其實關鍵就是盡早溝通,把「知識交流和持續改進」當日常,就算有點迷路也比較容易問到方向喔 - 不要自己嚇自己,多互動、反而更快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