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C權限設定與網站驗證常見問題整理

核心行動建議 - 一鍵掌握GSC權限與驗證,避免流量損失、資料遺漏

  1. 定期檢查GSC所有權人員名單,每季至少審核一次移除不需存取者。

    降低潛在風險,防止未授權操作或敏感資訊外洩。

  2. 每月檢查網站資源驗證狀態並確認主要網域(含www/https)皆已正確設置。

    確保所有數據完整收集,不因協定或前綴不同造成流量遺失。

  3. 遇到索引報告異常,7天內提交修正請求或重新驗證影響頁面。

    加速Google再收錄,有效縮短內容恢復曝光的時間。

  4. 每週查看錯誤及覆蓋率警示,發現紅色提示即時處理10頁以內錯誤。

    *小規模快速修復*可減少整站SEO權重受拖累機率。

誰能登入GSC?驗證跟那些搞不懂的步驟

# 15 種 Google Search Console 的應用方式:初學者指南

現在這年代,隨便一個人都可以有網站啦,但…嗯,擁有網站其實只是開頭,沒那麼偉大。就像買了健身房會員卡,你還是得去運動不是?我在想,不管你是寫部落格的、經營中小企業的小老闆,還是那種很愛鑽研 SEO 的怪咖(欸,我沒有批評),你終究會發現——了解自己網站在 Google 搜尋上到底表現怎樣,好像變成一件不得不做的事。唉,有時真不知道自己忙什麼。但這時候啊,就是 **Google Search Console (GSC)** 出場了。說穿了,就是 Google 給你的免費工具嘛,可以幫你盯著網站狀況、解決奇怪問題、順便看看為什麼沒有人來找你(好吧,有點感傷)。如果你從來沒碰過 GSC,其實也別怕,反正這篇就是初學者導引,我會講**15 種用法**給你聽,也許能讓你的網站多露臉一點、順利處理一些疑難雜症,更重要的是…嗯,看懂那些神秘訪客到底打哪兒來。

## 1. 新增並驗證您的網站

要開始玩 GSC 前,不好意思,你不能直接開箱使用,總得先把自己的站加進去,而且要通過驗證才行。不然誰知道是不是亂按的人呢?所以第一步一定是**新增你的站,再搞定驗證流程,把自己的管理權限確定下來**。話說回來,每次遇到「驗證」兩個字我就想翻白眼,但沒辦法啦——Google 要確保只有真正的主人才能看資料和動手腳,要嘛認命。

然後啊,目前最常見的方法有兩種,其實分不清也無妨,不過我還是硬記了下來:

- **URL 前綴方式:** 就真的要你輸入完整網址,比如 `https://www.yoursite.com`,這樣只算同一個版本,不包含其他變體。
- **網域資產類型:** 這比較懶人包,可以涵蓋 HTTP、HTTPS、有 www 沒 www 都照單全收,但是得透過網域註冊商走 DNS 驗證,好麻煩。我每次都怕 DNS 寫錯結果全站掛掉……欸等等離題了。


哦對了,要完成驗證也不是隨便喊一下就好,通常 Google 給你的選項之一,是在首頁原始碼裡塞進去一段 **HTML 標籤**。不要問我為什麼,他們覺得安全就安全吧。有時候明明已經貼好了卻驗不過,也是蠻玄的。不過,多數情況下弄一次就過去,也算省心啦。

網站地圖怎麼傳?有用嗎或只是多此一舉

- 你得先上傳一個**驗證檔案**到你的伺服器上才行。老實說,每次搞這種東西都覺得有點煩,但不做又沒辦法。反正只要照著步驟來就好。另外,還可以用你手頭上的 **Google Analytics** 或是 **Google Tag Manager** 帳戶來處理。一旦那個驗證終於過關後,你就能看到網站所有資料與工具啦。嗯……有時候會忘記密碼,真是夠了。不過拉回來,只要這步完成,就差不多可以進入下一階段。</code></pre>


## 2. 提交您的 XML Sitemap
所謂的 **XML sitemap**,簡單講就是一份把你網站重要頁面全列出來的檔案,Google靠它才能比較快抓到那些新內容——尤其像剛架好的新站或常加文章的網站,其實滿仰賴這玩意兒的。在 Google Search Console 裡其實也不難:

- 前往 **Sitemaps** 區段。
- 輸入 sitemap 的網址
- 點選 **Submit**


對了,有一次我打錯網址結果一直送不出去,氣死我。總之,只要順利提交 sitemap,新頁面通常會更快被索引,也就是說你的內容很快就能在搜尋結果晃蕩了。唉,有時候等那天數還挺漫長,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

## 3. 檢查索引覆蓋狀態
話說回來,Google 好像也不是每一頁都一定會幫你收錄。有時候明明辛苦寫完,就因為某些小bug或者怪異設定,它乾脆直接跳過——無言啊。所以才需要那個叫做 **Index Coverage(索引覆蓋)報告** 的東西,它會給你看哪些頁面已經成功被 Google 收錄、哪些卡住了甚至壓根沒機會曝光。我有陣子一直卡在同一個問題找不到原因,差點想摔電腦。但還好這報告多少能讓人知道自己到底卡在哪裡,大概吧。

網站地圖怎麼傳?有用嗎或只是多此一舉

索引覆蓋率報告怪異,頁面消失還是其實沒被收錄

在本報告裡,其實你會發現有三類頁面,不過我總是搞不太清楚到底哪個最重要。先講第一種,就是那些已經被編入索引、然後也確實有機會出現在搜尋結果的頁面,這些大概就是大家都想要的吧。嗯……剛才喝了口水,回來繼續說,第二類嘛,就是出錯的那些頁面,比方說什麼 404(找不到)、伺服器自己罷工或者乾脆被 robots.txt 擋掉,也不是沒遇過啦,有時候真的讓人頭疼。

然後還有一批就是被排除在外的,那理由千奇百怪,例如內容重複啦,或是設了 "noindex" 標籤——反正最後就沒收錄進去。有時我懷疑是不是漏看了什麼,但定期盯著這份報告,其實還蠻關鍵,可以確定你真正想曝光的重要頁面是不是真的已經進到索引,同時稍微理解一下為什麼其他頁面老是無緣躋身其中。啊,好像扯遠了,總之就是要多關心狀況吧。

Google Search Console 的成效報告呢,我覺得算是一個挺實用的小東西啦,它主要是在呈現網站在 Google 搜尋裡面的各種表現數據,而且還能指定一段時間去看變化。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過裡面的幾個指標,我稍微提一下好了——首先是「總點擊次數(Total Clicks)」,顧名思義,就是使用者從搜尋結果直接點進網站的次數。

欸對,有時看到那個數字高低會莫名焦慮,但再來,「曝光次數(Impressions)」則是在說你的網頁到底出現在搜尋列表上多少次,不見得每一次都有人點就是了。中間差距很大啊……然後還有「點擊率(CTR, Click-Through Rate)」,它其實是在計算曝光轉換為點擊的百分比。有時候明明曝光很多,可惜 CTR 很低,就只好自嘲命運如此。

最後,「平均排名(Average Position)」這項,是專門記錄網站針對特定查詢,在搜尋結果中的平均排名位置。我常常懷疑這東西準不準,但反正大致方向抓得到就行。如果一天心情不好,看這些指標可能更煩,只能提醒自己別太執著了吧。

流量表現數字背後藏著什麼意思,點擊、曝光到底算什麼

分析這些指標,其實會讓人有點頭暈,因為你要不停地盯著哪些網頁跟關鍵字帶來比較多的流量。不過不得不說,這確實是調整SEO策略的重要參考。唉,我常常看到數據就想打瞌睡,但又不能不看啊。突然想到冷氣好像太強,又分心了,嗯……還是拉回來吧。

## 5. 了解哪些關鍵字帶來流量
每次進「成效」報告裡面的「查詢」分頁,總覺得介面很雜亂,但那邊真的可以直接看到大家到底搜尋什麼才會跑到你網站。有時候其實很驚訝,有些詞你自己都沒料到會被搜到。除了能理解使用者葫蘆裡賣的是哪一味之外,也許還能挖出一些新奇的關鍵字,然後把它們偷偷塞進內容裡(不是作弊啦,只是順勢而為)。偶爾也發現某些舊文章其實只差幾個詞就更有機會被找到,這時候補一下就對了。


欸,如果遇到某些查詢明明曝光超高卻沒什麼人點,那大概就該檢查網頁標題是不是乏味或者描述太無聊了,不修正的話真的很可惜耶。

<pre><code class="language-python">## 6. 分析表現最佳的網頁
話說「成效」報告下那個「網頁」分頁,有時候滑一滑會驚覺自己的冷門文章莫名爆紅,真搞不懂演算法在想啥。反正那邊能看出哪些頁面吸引最多點擊和曝光,你如果懶得管全部內容,就挑榜上有名的重點經營吧。有空記得定期更新那些已經流量很高的文章,不然排名掉下去可是欲哭無淚。我曾經偷懶沒動結果隔週就掉隊——嗯,好像又離題了哦?拉回來!另外,如果發現某些排名還行但就是沒人點,多半是需要重新包裝或優化細節。

流量表現數字背後藏著什麼意思,點擊、曝光到底算什麼

搜尋詞來自哪裡?老內容新關鍵字的微妙關係

摸索出網站哪些頁面表現得最亮眼這件事,唉,其實一直蠻重要的吧。因為,你會因此理出SEO還有內容要先顧哪個,畢竟資源有限,總不能每一頁都當寶。然後有時候,如果真的卡到重點,說不定帶來的效益會比你想像中大——雖然我常常懷疑有多大啦,好吧,還是得看情境而定。

## 7. 探索用戶怎麼跑來你的網站

Google Search Console 裡頭其實塞滿了訪客相關的資料,就是那種**地理位置跟裝置類型**之類的,有時候看太久會有點暈。  
- **國家/地區**報告可以讓你看到流量從哪裡冒出來的,有些來源意外到讓人想笑。
- **裝置**報告則很直白地秀出大家到底拿什麼逛你家網站,是桌機、行動裝置還是平板?唉,我自己都常忘記分別測試。
- 還有**搜尋外觀**報告,它會標記那些特別的東西,比如說豐富摘要(rich snippets)或AMP頁面,有時候覺得這些技術名詞真煩,可又不得不管。


結果就是,你能根據受眾口味去調整內容,也順便優化一下網站體驗。嗯,如果發現手機用戶佔很大比例,那針對行動裝置做點變化應該是免不了——話說回來,我偶爾還是偷懶只顧電腦版,這樣好像不太對。

## 8. 解決索引卡關這種鳥事

欸,有時候Google偏偏就會在抓某些頁面的時候給你出難題,不知道到底算不算陰謀啦。它在索引時遇到奇怪狀況也是常態。我說真的,每次遇到都小崩潰,但又只好慢慢一個一個排查原因,畢竟沒被收錄就等於不存在嘛——想起來心情真的鬱悶,可還是只能硬著頭皮修正啊。

高人氣頁面該更動還是不動如山,優先順序在哪

GSC 的「Coverage」報告,這東西會跳出來提醒你有一堆亂七八糟的問題。像是什麼?唔,比如頁面被 robots.txt 檔案給擋住啦,「noindex」標籤設下去的頁面啦,還有伺服器突然失靈或遇到那種重複導向的無盡迴圈。說真的,看到這些訊息有時候心情就…嗯,不說了,反正解決它們才是真的麻煩。對了,你如果在網站上總算修好那些鬼問題,就可以點 GSC 裡面的「Validate Fix」按鈕,讓 Google 知道「欸我弄好了,你快點來看啊」。雖然吧,不敢保證一定有效,但據說這樣做多少能催促 Google 把你的網頁收錄得快一點。唉,有時候還真懷疑他們到底多快會動作。

然後講到檢查行動裝置可用性…呃我前幾天手機螢幕摔裂了,所以這主題突然很貼切。好啦拉回來。因為 Google 採的是「mobile-first indexing」,所以你網站在手機上跑得順不順超級重要。如果你進去 GSC,「Mobile Usability」報告會列出各種狀況——例如字太小根本看不清楚、那些可點擊區塊彼此太靠近(每次手指戳下去都按錯,好煩)、或者內容直接溢出螢幕寬度,看起來亂七八糟——大概就這些吧。有時候看到那一長串問題真的想直接放棄,但冷靜想想,又不能丟著不管。所以,只能慢慢修囉。

高人氣頁面該更動還是不動如山,優先順序在哪

使用者從哪台裝置、哪個國家冒出來,這些數據要不要在意

修正行動裝置的可用性錯誤,啊說真的這種事情誰沒被卡住過?雖然聽起來只是麻煩一點,可是如果你有在意搜尋排名的話——尤其現在大部分人根本只在手機上搜尋——就不得不面對這些細節。唉,有時候覺得自己像是在和一堆看不見的規則拔河,但這樣處理下來,使用者體驗會提升,大概也比較不會被 Google 忽略吧。嗯…我其實偶爾也想偷懶算了,可惜現實很骨感。

## 10. 提交網址以重新索引

每次改完頁面或解決完什麼問題後,就會忍不住想問:Google你到底啥時才會發現我動過手腳?所以說,可以直接用 **URL 檢查工具**。欸,不過有時候還是會忘記步驟,總之就是:
- 先把更新後的網址貼進去。
- 看它有沒有被索引,其實也滿緊張的。
- 然後再送出 **索引請求**,讓 Google 有機會趕快再來逛一次那個頁面。
唔,有時候覺得這流程好像重覆又瑣碎,但如果你是在搞新頁或要調整 SEO 的內容,還是別省這一步啦。


## 11. 監控 Core Web Vitals

<pre><code class="language-python">Core Web Vitals,其實就是 Google 拿來檢查網站體感到底行不行的一些指標啦。主要有三個東西,大致上如下:
- **最大內容繪製(LCP):** 就是網頁主內容多久才顯現出來,有時等太久真的很煩躁。
- **首次輸入延遲(FID):** 點下去反應速度快不快,如果遲鈍到爆炸…好吧,我應該不是唯一抱怨的人。
- **累積版面偏移(CLS):** 頁面的東西跳啊跳,到底穩不穩定,有些廣告亂入超級干擾吧。
嗯,有點離題了。不過講回正事,這幾項數據其實都跟使用者是不是覺得順手有關,就是那種你用起來心情平靜還是不斷翻白眼的差別。

錯誤修復與索引障礙,一堆紅色警示應該如何處理才對

GSC 的 **核心網頁指標(Core Web Vitals)** 報告會呈現你網站效能的細節,然後還會把那些該修、該調整的小毛病都標出來。這其實對提升使用者體驗有幫助吧,SEO也因此受益——不過每次打開這報表我都有點頭痛,資訊多到讓人分心。嗯,算了,其實看久了就習慣了,只是偶爾還是覺得「唉,又多一個東西要顧」。但講回正題啦,如果你希望網站表現更好,有空還是得盯著這些指標,看他們到底暗示你什麼。

## 12. 偵測手動處罰
有時候 Google 會突然給你來一下,就是那種因為違反某些指引(例如:疑似垃圾連結、內容很單薄什麼的)而開啟人工處罰。關於這類狀況,你可以透過 GSC 裡面的 **手動處罰(Manual Actions)** 報告去查查自己是不是被盯上。有沒有被註記?欸,其實蠻常見的,不用太驚慌。但…如果真的發生,你大概可以照下面這流程走:先把 Google 提供的說明讀一讀,好像多數人都跳過這步,我也常偷懶;然後根據相關指引去修改問題內容。修完之後別急著鬆懈——務必透過 GSC 提交**復審申請**喔!

順帶一提,其實很少人主動檢查手動處罰,通常都是排名掉下去了才慌張地找原因。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會拖延……總之能早點掌握狀況,就比較不容易讓網站排名和聲譽受到重創吧。

## 13. 檢查安全性問題
Google Search Console 還有個功能挺重要的,就是針對駭客入侵、惡意軟體或釣魚等**安全性問題**發警示。老實說,我一直覺得網路世界就是充滿莫名其妙的風險,有時沒事滑一下信箱,也怕收到奇怪郵件。嗯,不小心又岔題了。拉回來,如果你在 GSC 收到安全警訊,那就要趕快追查並處理,不然整個網站可能就會被封鎖或者失去信任度。所以啊,管理者最好時不時注意一下這部分狀態,比起事後懊悔要輕鬆許多。

錯誤修復與索引障礙,一堆紅色警示應該如何處理才對

行動裝置顯示亂掉?字太小、按鈕黏一起,很煩但得修正

如果你被 Google 點名說網站有問題,嗯,大多數時候他們還真的會把問題講得挺細的。唉,光是看到「應立即採取行動」這幾個字就夠讓人心慌了。你要是像我一樣常拖延,其實這種訊息反而能提醒自己別再等啦。不然,排名一下滑,用戶出事…那時候後悔都來不及吧?可是話又說回來,有時候明明覺得沒什麼,Google 偏偏就會冒出警告——這到底是人工檢查還是機器誤判呢?啊,好像扯遠了。總之,只要處理完那些安全疑慮,就可以透過 GSC 提交審核請求,雖然流程有點繁瑣,不過早發現總比晚發現強。

## 14. 鏈結分析

反向連結,也就是外面其他網站給你的那些連結(有人叫它「倒流」或什麼的),其實對網站排名很有影響力。唉,其實每次打開 GSC 裡面的 **連結** 報告,我都搞不太懂為什麼有些奇怪的小站也會連到自己的頁面——感覺有點莫名其妙。不過至少在那裡可以看到哪些網站真的有鏈接你、哪些頁面收獲最多反向連結。有時候內部連結看起來亂七八糟,每次想整理又懶得動手……結果某天被警告才開始正視。

其實啊,那些報表不是只能看看而已,你還真能根據上面的資訊做不少事情。例如和已經願意鏈接你的站主打聲招呼,也許可以合作推個活動什麼的;或者修補一下壞掉的內部連結,雖然一直嫌麻煩,但做完之後整體 SEO 表現通常會提升一截。有一次我試著優化整個鏈結架構,本來覺得只是形式工夫,可後來發現關鍵字排名居然真的往前跑了一點。好吧,也只能承認這種細節偶爾還挺重要的—只是不知道下次遇到新問題,又要花多久才肯動手去解決…。

GSC連GA整合之後,到底看什麼數據才不會眼花

[使用 GSC Insights]
說到這個,唉,GSC Insights 其實是那種…嗯,很適合懶人(我是說像我這種有點懶的人)的東西。只要你網站已經接上 Google Analytics,GSC Insights 就會直接給你一個看起來很簡潔的內容成效總覽。感覺不用搞得自己頭很痛在那邊跳來跳去。像有時候打開好多個報表真的會累死欸,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這樣覺得?
然後,你可以直接看到最近有哪些頁面和文章比較被關注,那些數字有時候真的會讓人心情大起大落。有時候莫名其妙一篇冷門文就突然衝上來,啊我又岔題了。拉回來,其實更重要的是,它還會告訴你到底使用者怎麼發現你的內容,有時候你以為是某篇帶流量,但結果來源跟你想的不一樣,挺妙的。
再來,它也會給一些提升互動率的建議啦,雖然不是每條建議都能用,但有些還真的滿實用的。不過說真的,我偶爾也會懷疑那些數據背後是不是藏著什麼沒看到的細節。反正就是,如果你不想一直換工具、換畫面,GSC Insights 讓新手比較不容易暈頭轉向吧。

## 結論
Google Search Console 這東西齁,就是免費又蠻好用的啦——至少我是這麼認為(雖然偶爾找不到資料還是很煩)。它可以幫助大家搞清楚自己網站在 Google 搜尋裡到底表現怎樣,比如哪些關鍵字帶進流量、行動裝置適不適用之類;甚至連網站安全狀況都查得到,一次全包。有點像醫生健檢但不用被抽血,好吧我離題了。重點是,要先把網站設定跟驗證搞定,再慢慢摸熟每個報告內容。我通常都建議,每週或兩週看一次 GSC,比較不容易漏掉什麼重大問題,也方便追 SEO 進度和看流量變化。如果剛開始覺得資訊太多沒關係,可以照著本指南分段試著理解功能,慢慢加深應用範圍,看自己網站排名變化,有些小確幸啦。如果覺得學不太起來也別太挫折,大概就是需要時間而已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