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來整理一下今天這個 session 的筆記。主題是「如何有效提升Google SEO排名」。感覺每年都在講,但每年都有新的東西要記,特別是今年。
重點一句話
先說結論:2025 年的 SEO,我的感覺是,Google 不只看你「寫了什麼」,它更想知道「你是誰」,還有「使用者在你網站上爽不爽」。所以,重點會放在 E-E-A-T 跟使用者體驗(特別是 INP)這兩塊。舊的那些關鍵字、反向連結當然還是基礎,但這兩樣是新的決勝點。
現在大家都在談,但你可能還沒跟上的重點
我看了一下現在排在前面的文章,大家都會提到內容為王、高品質外鏈、網站速度這些。 沒錯,這些都是基本功。但有幾個新的東西,我覺得更關鍵,而且很多人還沒深入聊。
- 從 E-A-T 到 E-E-A-T: 這個很重要。以前是專業、權威、可信 (Expertise, Authoritativeness, Trustworthiness)。現在最前面多了一個 "E",代表經驗 (Experience)。 Google 想看的是你真的用過、去過、做過。 而不是只是整理網路資料。所以開箱文、實測心得、帶有第一手照片或紀錄的文章,權重會變超高。
- 從 FID 到 INP: 技術 SEO 這邊,以前我們看的是 FID (首次輸入延遲),現在 Google 把它換成了 INP (Interaction to Next Paint),這東西更全面。 INP 看的是整個頁面使用期間的互動延遲,不只是第一次。 簡單講,就是使用者在你的網頁上點任何按鈕、開選單,是不是都能馬上得到視覺回饋。 體驗不好,排名就會受影響。
- 不只是「內容品質」,而是「內容有用性」: Google 最近的更新,很明顯在打擊那些為了 SEO 而寫的低品質內容。 就算文章看起來很專業,但如果對使用者沒實際幫助,或是網路抄來抄去,排名可能隨時會掉。 所以重點是解決使用者的問題,而不只是塞關鍵字。
怎麼做:5個關鍵策略筆記
好,那具體要怎麼做?我流筆記式地整理一下。
1. 徹底擁抱 E-E-A-T (特別是第一個 E)
這不是口號,是要實際做出來。Google 品質評分指南一直強調這點。
- 建立作者檔案: 每篇文章都要清楚標示作者是誰,附上作者簡介頁面的連結。 簡介裡要寫出作者在這個領域的相關經驗、學經歷或證照。特別是 YMYL (Your Money Your Life) 領域,像是醫療、財經,這點超重要。
- 加入第一手證據: 寫產品評論?放上自己拍的開箱照、訂單截圖。寫旅遊文章?放上 GPS 路線圖、自己跟景點的合照。寫教學文?附上操作過程的螢幕錄影或截圖。 這些都是「經驗」的證明。
- 用「我」的口吻: 多用「我發現...」、「根據我的測試...」、「我遇到的狀況是...」這種第一人稱的語氣,直接展現這是你的親身經驗。
2. 優化使用者體驗 (UX),緊盯 INP 分數
網站體驗現在直接跟排名掛鉤。 INP 是一個衡量互動反應速度的指標,目標是要低於 200 毫秒。
- 用工具檢測: 先用 Google PageSpeed Insights 或 Chrome 開發者工具的 Performance 面板,看看你網站的 INP 分數在哪。
- 找出拖慢速度的元兇: 通常是 JavaScript 執行太久造成的。 可能是複雜的輪播、即時聊天外掛、或是處理大量數據的腳本。工具會告訴你是哪個環節卡住了。
- 分工合作: SEO 人員要負責找出問題點,然後跟開發者溝通,看是要優化程式碼、延遲載入非必要的 JS,還是用 CSS 取代一些簡單的 JS 動畫。
3. 內容策略:從「關鍵字」到「主題群」
單一關鍵字的競爭太激烈了,現在要做的是建立「主題權威」。
- 規劃核心頁面 (Pillar Page): 針對一個核心大主題(例如:「臉部保養」),寫一篇非常深入、全面的長篇文章。
- 建立分支頁面 (Cluster Content): 然後圍繞這個大主題,寫很多篇討論相關子主題的短文章(例如:「油性肌保養」、「冬天保濕方法」、「A醇使用心得」)。
- 內部連結很重要: 把所有分支頁面都連結回你的核心頁面,核心頁面也要連到重要的分支頁面。 這樣做可以跟 Google 說:「嘿,我在『臉部保養』這個主題上是專家」,進而提升整個主題群的排名。
4. 技術性 SEO:基礎要打好
這些是老生常談,但還是要檢查。
- 網站安全性 (HTTPS): 這已經是基本中的基本了,沒有 HTTPS 就不用談排名。
- 行動裝置友善: Google 早就以行動版網站為主要索引依據了 (Mobile-First Indexing)。 你的網站在手機上必須要好用。
- 網站結構化資料 (Schema): 加上結構化資料可以幫助 Google 更了解你的內容,還有機會出現星星評分、FAQ 等複合式摘要 (Rich Snippets),增加點閱率。
5. 清理無效內容
這點很多人會忽略。網站上不是文章越多越好,品質差、沒流量的文章反而會拖累整個網站的權重。
- 找出殭屍頁面 (Zombie Pages): 用 Google Analytics 和 Search Console,找出那些長期沒有自然搜尋流量的頁面。
- 決定如何處理:
- 更新: 如果主題還不錯,只是內容太舊或太淺,就花時間重寫、更新它。
- 合併: 如果有好幾篇內容相似的短文章,可以把它們合併成一篇更完整、更強的文章。
- 刪除: 如果內容真的沒救了、完全過時,就直接刪掉 (記得做 301 轉址到相關頁面或首頁)。
這個「內容修剪」(Content Pruning) 的動作,雖然有點麻煩,但對於提升網站整體權威性非常有效。
策略比較(我的個人看法)
這麼多策略,優先順序怎麼排?我自己覺得可以這樣分。
| 策略 | 投入時間/成本 | 預期效果(我的看法) | 備註(碎碎念) |
|---|---|---|---|
| E-E-A-T 優化 | 中到高 | 長期、穩定、影響深遠 | 最花心力,但也是護城河。別人抄不走你的真實經驗。 |
| INP / 體驗優化 | 中(需要工程師) | 中短期內可見,特別是技術問題修好後 | 使用者最有感的,網站變快真的會爽。 Google 也愛。 |
| 主題內容叢集 | 高 | 長期,能鞏固特定領域的權威性 | 這是個大工程,但做起來之後,相關文章排名會一起被帶動。 |
| 清理無效內容 | 低到中 | 短期內可能看到整體權重提升 | 有點像大掃除,掃完神清氣爽。刪掉垃圾內容,Google 會更喜歡你。 |
限制與可能遇到的困難
當然,這些策略不是萬靈丹。老實說,SEO 從來沒有保證成功的。
- E-E-A-T 需要時間累積: 經驗和權威不是一天造成的。一個新網站很難馬上跟經營十年的老品牌競爭。
- 技術優化有門檻: 優化 INP 可能需要修改網站底層程式碼,如果沒有技術團隊支援,執行起來會很困難。
- 演算法是黑盒子: 雖然有品質指南,但 Google 真正的排名演算法還是秘密。 我們做的都是根據觀察和官方建議的最佳猜測,有時候做了對的事情,排名也不一定會馬上動。
- 資源分配問題: 中小企業或個人站長,可能沒有足夠的人力跟時間去產出大量深度內容、同時又做技術優化。所以前面那個表格的優先級判斷就很重要。
所以,我自己是覺得,不用想著一次全部做到完美。可以從「清理無效內容」和「優化一兩篇核心文章的 E-E-A-T」開始,先拿到一些小的成功,再逐步擴大戰線。SEO 是馬拉松,不是短跑。對,就是這樣,今天筆記先到這。
換你說說看: 在你自己的網站或工作中,你覺得 E-E-A-T 和使用者體驗(INP)哪個是目前更大的挑戰?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