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設計開發完整流程:從需求規劃到上架的6個關鍵步驟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今天要聊聊...App開發的完整流程

嗯...最近有好幾個人在問我,關於App開發這件事。大家都覺得好像很酷,但...但真的要從頭走到尾,其實...蠻多細節的。它不是說有個天才般的點子,然後...砰一聲,App就生出來了。不是那樣的。

這整個過程,更像是在蓋一棟房子。你要先有藍圖,要打地基,然後一層一層蓋上去,中間還要做很多...嗯...很繁瑣的檢查。所以今天想來...嗯...慢慢拆解一下,把這個流程講清楚。我會盡量用比較...白話的方式來說,希望能幫助到一些剛起步,或是正在考慮要不要做App的人。

先說結論

簡單講,開發一個App大概有六個關鍵步驟。從最一開始的...嗯...想法跟規劃,然後是設計,不只是看起來好不好看那種設計。再來是實際的開發,就是寫程式碼。然後是測試,這個超重要但很多人會忽略。接著是上架到App Store或Google Play。最後,也是最花錢的...就是上架之後的維護跟營運。很多人以為上架就結束了,但...老實說,那才是真正的開始。

第一步:想法與需求探索,但不是空想

第一步嘛...很多人以為是...有個天才般的點子就好了。但老實說...點子最不值錢。真的。重點是...這個點子要解決誰的問題?這才是...嗯...需求探索的核心。

你要去想,你的目標使用者是誰? 上班族?學生?還是家庭主婦?他們現在遇到什麼困難,是你可以用App解決的?這個階段,做市場調查跟競品分析就很重要。 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他們做得好不好?有沒有你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我會建議,把這些想法...嗯...寫下來,做成一份簡單的需求文件,或是...使用者故事(User Story)。不要太複雜,但至少要能清楚表達:誰(As a user)、想要做什麼(I want to...)、為了達到什麼目的(so that...)。這樣團隊溝通起來,才會有個...嗯...共同的基礎。

早期規劃階段的混亂與創意
早期規劃階段的混亂與創意

第二步:設計,但不是只有UI好看而已

有了需求,再來就是設計。但這裡說的設計,分成兩個層次:UX跟UI。

UX,是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它管的是...嗯...整個App用起來順不順手、邏輯清不清楚。 在這個階段,我們會畫很多草圖、線框圖(Wireframe)。 這些圖都很醜,就是一些灰色的方塊跟線條,目的是要確定...嗯...操作流程是合理的。使用者從A畫面要怎麼到B畫面?按鈕要放在哪裡才直覺?這些都是UX要處理的。

UI,才是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也就是...美感的部分。 顏色要用什麼、圖標要長怎樣、字體要選哪一種。這部分當然也很重要,因為...第一印象嘛。但如果一個App長得很美,用起來卻卡卡的、找不到功能,那也是沒用的。所以,一定是先有好的UX,才有好的UI。千萬...千萬不要搞錯順序。

開發中的真實樣貌:程式碼與模擬器並存
開發中的真實樣貌:程式碼與模擬器並存

第三步:開發,就是...把設計圖變成現實

設計稿都確定之後,就進到...嗯...開發階段了。這就是工程師上場的時候。他們會把那些漂亮的設計圖,一行一行地轉成程式碼。

開發又分成前端跟後端。前端,就是你看得到的App畫面、按鈕互動這些。後端,則是處理你看不到的...像是資料儲存、使用者帳號管理、跟伺服器溝通等等。 兩邊要密切合作,透過一個叫做API的東西來...嗯...交換資料。

這個階段,會有很多技術選擇。你要做iOS版還是Android版?還是兩個都要? 如果兩個都要,那要用原生開發(Native App),還是...嗯...用跨平台技術(Hybrid App)像是React Native或Flutter? 原生開發效能最好、最穩定,但成本高,因為等於要做兩次。 跨平台比較省錢省時,但...可能會有一些效能或相容性的...小問題。 這沒有絕對的好壞,要看你的預算、時間跟App的複雜度來決定。

第四步:測試,真的很煩但超重要

開發完...嗯...不代表就沒事了。再來是測試。這個階段真的很煩,但...但我必須說,它是決定App品質的關鍵。 測試至少要包含這幾種:

  • 單元測試 (Unit Test): 工程師自己做的,測試一小塊一小塊的程式碼有沒有問題。
  • 整合測試 (Integration Test): 把好幾塊功能接在一起,測試它們合作起來順不順利。
  • 使用者驗收測試 (UAT): 這很重要。要找...嗯...真正的使用者,或至少是開發團隊以外的人,來實際操作看看。 他們會用一些...你完全想不到的方式去亂點,然後就會發現一些工程師自己測不出來的Bug。

在iOS上,我們通常會用一個叫TestFlight的工具,把測試版App發給測試者。 Android的Google Play Console也有類似的Beta測試功能。透過這個階段,可以修掉大部分的臭蟲(Bug),並且...嗯...根據使用者的回饋,做最後的功能微調。

第五步:上架,然後...等待審核

好,App終於...嗯...測試到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了。接下來就是上架。這一步主要是跑流程,但有很多細節要注意。你要準備好App的名稱、描述、好幾張不同尺寸的截圖、隱私權政策等等。

把這些資料填到Apple的App Store Connect跟Google的Play Console後台,然後上傳你的App檔案(iOS是ipa,Android現在是aab格式)。 然後,就是...等待審核。

Apple的審核是出了名的嚴格,而且是人工審核。 他們會真的去操作你的App,所以任何奇怪的Bug、不合理的收費方式,或是有...嗯...隱私疑慮的功能,都可能被退回。 Google的審核相對快一點,但現在也越來越嚴格,特別是在資料安全這塊。 審核時間...嗯...很難說,短則一天,長則...一兩個禮拜都有可能。 所以時程上一定要把這段等待的時間算進去。

對了,這邊有個在地差異要注意。在台灣,如果你的App涉及金流或支付,除了要符合Apple跟Google的規定,有時候還要考慮到本地的電子支付法規。這跟純粹在美國市場上架會有些不同,要特別小心。

設計演進:從線框圖到最終UI
設計演進:從線框圖到最終UI

第六步:維護與營運,這才是花錢的開始

恭喜,你的App上架了。但就像我一開始說的,這不是結束,是另一個開始。 上架後的維護與營運,才是...嗯...真正燒錢的地方。

你得花錢租伺服器吧? 使用者變多,資料庫跟流量的費用也會跟著漲。 還有,iOS跟Android每年都會有大改版,你的App得跟著更新,不然可能會閃退或無法使用,這叫適應性維護。 這些維護成本,業界的估算是...嗯...大概每年會佔到你初始開發成本的15%到25%。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App花了100萬開發,你每年可能要再準備15到25萬來養它。這筆錢...很多人在規劃初期都沒算進去,結果App上架半年後就沒錢維護,變成所謂的「孤兒App」。

所以,千萬...千萬不要把所有預算都砸在開發上。一定要留一筆錢給上架後的長期抗戰。

敏捷還是瀑布?開發方法的選擇

嗯...順便提一下開發方法。上面講的比較像一個...線性的流程。在業界,我們稱之為「瀑布式開發(Waterfall)」。 就是一個階段做完,才能進到下一個,像瀑布一樣往下流,不太能回頭。 它的好處是...嗯...計畫很清楚,每個階段的產出都很明確。 缺點就是太僵化,如果做到一半發現市場變了、需求要改,會很痛苦。

現在比較流行的是「敏捷式開發(Agile)」。 它不是一次把所有東西都規劃好,而是把大功能切成很多小功能,用兩到四周的時間(我們叫一個Sprint,衝刺)快速開發、測試、交付一小部分。 好處是彈性很大,可以隨時根據市場回饋調整方向。 壞處嘛...就是如果大方向沒抓穩,很容易...嗯...做到迷路。

下面這個表,簡單比較一下這兩種方法的感覺:

瀑布式開發 (Waterfall) 敏捷式開發 (Agile)
核心精神 嗯...就是計畫至上。所有事情都要先規劃好,一步一步照著走,不能回頭。 變化才是唯一不變的。小步快跑,隨時調整,擁抱變化。
適合情境 那種...需求很明確、不太會變的專案。像是政府標案啊,或是...嗯...很傳統的企業內部系統。 新創公司,或是...市場變化很快的產品。不知道使用者到底要什麼,需要邊做邊試。
優點 進度跟預算很好控制。文件...會寫得非常完整。 反應快,東西可以很快上線給使用者看,風險比較小。
缺點 超沒彈性。等你好不容易做完,客戶可能說「啊我不要這個了」。 如果團隊...嗯...不夠自律,或是產品負責人沒想清楚,很容易變得很混亂。

常見錯誤與修正

最後...嗯...分享幾個我最常看到的錯誤,希望能幫大家避開一些坑。

  • 錯誤一:以為有好點子就夠了。
    修正:點子不值錢,執行才是一切。先去驗證你的點子有沒有市場、能不能解決問題,而不是...嗯...悶著頭自己想。
  • 錯誤二:想要一次就做到完美,功能包山包海。
    修正:先求有,再求好。從最小可行性產品(MVP)開始,只做最核心的1到3個功能,快速上線驗證市場。 之後再慢慢加功能。
  • 錯誤三:忽略了使用者體驗(UX)。
    修正:在寫任何一行程式碼之前,先用紙筆、用Wireframe工具把流程跑順。找幾個朋友幫你測試流程,改到他們覺得...嗯...「用起來很順」為止。
  • 錯誤四:把所有預算都花在開發上。
    修正:記住,上架只是開始。維護、營運、行銷的費用非常可觀。規劃預算時,至少要留...嗯...三分之一的錢給上架後使用。

大概...就是這樣吧。開發一個App真的是一趟...嗯...漫長的旅程。但如果每一步都走得踏實,看到自己的產品被使用者喜歡,那種成就感...還是很難取代的。希望這些整理對你有幫助。

聊聊你的經驗吧:

在你自己的經驗裡,或是你想像中,App開發的這六個步驟,你覺得哪一步最容易卡關?是跟人溝通的需求規劃,還是純技術的開發?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