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app製作入門:無程式基礎也能上手的5種開發工具與流程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先說結論:現在做App,想法比程式重要

好,直接講重點。現在想自己做個App,你真的不一定要會寫程式。這幾年冒出來一堆所謂的「無程式碼」(No-Code) 工具,把做App這件事變得跟做PPT差不多。 以前是卡在技術,現在,老實說,是卡在你的「點子」夠不夠小、夠不夠清楚。

關鍵已經不是你會不會寫 `code`,而是你能不能把腦中那個偉大的App夢想,濃縮成一個真正能動手做的「最小可行產品」(MVP)。所以,這篇筆記的重點,不是要讓你變成程式高手,而是要讓你搞懂現在的遊戲規則,知道有哪些工具可以用,以及更重要的,那個從0到1的思考流程到底長怎樣。

真的有人這樣成功?當然有

每次講到No-Code,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那種東西只能做玩具吧?」。這觀念真的過時了。國外已經有很多新創公司,第一版產品就是用No-Code工具硬幹出來,然後還拿到好幾百萬美金的投資。這證明了「先驗證市場需求」比「一開始就追求完美技術」重要太多。

你看,像是Comet,一個給科技人才的遠端接案平台,創辦人一開始根本不是技術背景,就是用 Bubble 這個工具把整個網站架起來,後來做到每月超過80萬美金的營收。 還有一個叫Teal的,幫人管理求職進度,也是用Bubble起家,後來募了超過1100萬美金。 他們的共通點是什麼?都不是先砸大錢找工程師,而是用最快的方法把產品丟到市場上測試反應。

甚至還有更狂的,像是Faceless.Video,一個幫你自動生成影片的SaaS服務,創辦人也是用Bubble兜出來,一年就做到一百萬美金的年收入。 這些都不是小打小鬧的玩具,而是真正解決問題、能賺錢的生意。 這給我們非技術背景的人一個很大的啟示:工具已經準備好了,就看你怎麼用。

一個人在咖啡廳用筆電,畫面是充滿箭頭與方塊的流程圖,象徵著正在規劃App的邏輯。
一個人在咖啡廳用筆電,畫面是充滿箭頭與方塊的流程圖,象徵著正在規劃App的邏輯。

怎麼做:5種工具與開發流程

好了,知道這件事可行之後,下一步就是「怎麼做」。這個流程,我自己把它簡化成「想法 -> 資料 -> 畫面 -> 邏輯 -> 測試」。忘掉那些傳統軟體開發的複雜名詞,我們用白話文來講。

  1. 想法濃縮: 你想做的App可能是「下一個Facebook」,但第一步你只能做「一個只能發文跟按讚的塗鴉牆」。把你的點子砍到只剩下1-2個核心功能。這是最難也最重要的一步。
  2. 準備資料 (Data First): 先不想App長怎樣,先想它需要什麼「資料」。用Google Sheet或Airtable這種試算表工具,把欄位先開好。例如,一個餐廳評論App,你需要的資料大概就是:餐廳名稱、地址、評分、用戶留言...。先把這個結構想清楚,後面會順很多。
  3. 打造畫面 (UI): 現在才開始選工具,把剛剛定義的資料「秀」出來。這就是使用者介面(UI)設計。大部分No-Code工具都是拖拉式的,像做簡報一樣。
  4. 串接邏輯 (Workflow): 當使用者「按下按鈕」時,要發生什麼事?這就是邏輯。例如,按下「送出評論」按鈕後,「把輸入框的文字」存到「資料庫」的「用戶留言」欄位。No-Code工具就是用視覺化的方式讓你設定這些「如果...就...」的流程。
  5. 瘋狂測試: 自己當使用者,把所有功能都點過一遍,找出所有奇怪的地方,然後回到前面修改。

這個流程跑順了,你才算真正入門。至於工具,現在選擇很多,我挑5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各自有適合的場景。

入門工具大亂鬥:該選哪個?

下面這張表,我用比較口語的方式來解釋這幾個工具的感覺。不要只看功能,要看它的「個性」跟你想做的事情合不合。

工具 感覺像什麼? 適合做什麼? 最大優點 最大缺點 (或說陷阱)
Glide 超強版的Google表單 簡單的資料列表型App,例如:內部員工通訊錄、活動議程、產品目錄。 學習曲線極低,幾乎連上Google Sheet就能跑。 速度超快。 非常受限,想做複雜一點的邏輯或客製化外觀會很痛苦。擴展性低。
Adalo App界的Canva 需要上架到手機商店、看起來像原生App的應用。例如:預約App、簡單的社交App。 做手機App的體驗很直覺,有很多現成元件可以用。 Web App功能比較弱,而且邏輯一複雜,很快就會撞到天花板。
Bubble App界的樂高(技術型) 幾乎所有Web App都能做,特別是需要複雜使用者流程、資料庫關聯的。例如:電商平台、預約系統、內部管理後台。 自由度極高,你想得到的邏輯幾乎都能實現。生態系龐大,外掛很多。 學習曲線超陡峭。雖然不用寫code,但你要有「程式設計的邏輯思維」。 而且費用不低。
Softr 網站版的Airtable 把你在Airtable或Google Sheet裡的資料,變成一個漂亮的網站或客戶入口。例如:會員專區、資源庫、知識庫。 跟Airtable整合得天衣無縫,版型很漂亮,設定超簡單。 功能深度完全依賴Airtable,它本身能做的邏輯處理有限。
AppGyver (SAP Build Apps) 專業的瑞士刀 需要串接不同系統(API)、對硬體功能有要求的App。適合企業內部使用。 功能非常強大,可以做到很多原生App才有的功能,而且過去是完全免費的。 被SAP收購後,定位更偏向企業用戶,學習資源和社群對新手來說比較不友善,介面也比較複雜。

情境變體:不同點子,不同工具

所以說,沒有最好的工具,只有最適合的。我們來模擬幾個情境:

  • 「我想做一個App,讓大家可以分享社區的二手物。」
    這聽起來像個小型市集。使用者需要上傳物品、瀏覽、可能還要私訊。這種需要使用者之間互動的,我會優先考慮用 Bubble。因為它的資料庫功能強大,可以處理「使用者A」對「物品B」傳送「訊息C」給「使用者D」這種複雜的關聯。
  • 「我想為我的健身房做個App,讓會員看課表跟預約。」
    這個需求相對單純。核心是「顯示課表」和「記錄預約」。如果你的課表本來就用Google Sheet管理,那用 Glide 可能是最快的方法,幾小時內就能做出雛形。 如果你希望它在手機上更像個獨立App,而且想讓教練跟會員有個人檔案頁面,那 Adalo 會是不錯的選擇。
  • 「我想把我搜集的各種AI工具,做成一個資源網站,有分類、有評分。」
    這完全是資料庫展示的應用。我會建議用 Airtable 當作後台資料庫來整理所有AI工具的資料(名稱、網址、分類、介紹...),然後用 Softr 來做前端網站。這樣你未來要新增或修改工具,只要更新Airtable的表格就好,網站會自動更新。

你看,思考路徑都是從「你想解決什麼問題」出發,而不是「哪個工具最強」。這也是很多台灣在地的工作室或公司在導入時的考量,他們不一定需要像國外新創那樣追求高成長,而是要快速解決一個具體的商業問題。 這跟那些拿到千萬融資的國外案例 思維上很不一樣,我們更追求「務實」跟「快速上線」。

一個畫板上貼滿了便利貼,上面有簡單的App介面草圖和箭頭,呈現腦力激盪的過程。
一個畫板上貼滿了便利貼,上面有簡單的App介面草圖和箭頭,呈現腦力激盪的過程。

限制與失敗:No-Code不是萬靈丹

講了這麼多好處,也要說說現實面。No-Code絕對不是按幾個鈕,App就自己跑出來那麼簡單。它只是把「寫程式碼」的痛苦,轉移成另一種痛苦。

我最常看到的失敗路徑是:

  1. 貪心病: 初學者什麼功能都想要,把一個簡單的點子搞得超複雜,結果光是在Bubble裡面設定資料庫和邏輯就卡關三個月,最後放棄。
  2. 選錯工具: 用Glide想做一個社交平台,或用Adalo想做一個超複雜的演算法工具。做到一半才發現平台根本不支持你想做的核心功能,只好全部砍掉重來,浪費大把時間。
  3. 效能陷阱: 在Bubble上,如果你資料庫設計得很爛,或是單一頁面塞了太多複雜查詢,App會慢到你懷疑人生。No-Code平台幫你處理了伺服器,但沒幫你處理「爛邏輯」造成的效能問題。
  4. 平台綁架: 你的App是活在Bubble或Adalo上的。如果有一天他們改了收費方案,或甚至公司倒了...你的心血可能就付之一炬。這是所有SaaS服務的共同風險,但對No-Code來說尤其明顯。

所以,No-Code不是「不用動腦」,而是「用不同的方式動腦」。你不用管程式語法,但你得變成一個更厲害的「系統分析師」,把流程想得更透徹。

一個在螢幕前眉頭深鎖的人,背後牆上是個顯示「ERROR 404」的霓虹燈。
一個在螢幕前眉頭深鎖的人,背後牆上是個顯示「ERROR 404」的霓虹燈。

常見錯誤與修正

整理幾個新手最常踩的坑,以及我的建議。

  • 錯誤:直接開始拖拉畫面。
    修正: 在紙上或用任何畫圖工具,先把App最重要的那3-5個畫面跟它們之間的跳轉流程畫出來。 這個步驟叫Wireframing,看起來很笨,但可以救你一命。先想好骨架再蓋房子。
  • 錯誤:資料庫欄位隨便開。
    修正: 把資料庫(在No-Code裡通常就是個內建表格)當成整個App的心臟。一個用戶註冊,他是「User」;他發了一篇文章,文章是「Post」。這篇「Post」一定要有一個欄位叫「Creator」,記錄是哪個「User」發的。這種關聯性一開始就要想清楚。Bubble在這方面很強,但也最容易搞混。
  • 錯誤:把所有東西都塞在同一頁。
    修正: 學會用「參數」來傳遞資料。例如,你不是為每個產品都做一個頁面,而是做一個「產品樣板頁」,然後根據使用者點擊的產品,把那個產品的ID透過網址傳過去,讓樣板頁自己去抓對應的資料來顯示。這是從新手到進階的關鍵一步。

總之,保持簡單,專注核心,快速迭代。這不只是No-Code的原則,更是所有產品開發的黃金法則。

換你試試看!

如果你現在有一個App點子,你覺得它比較像「資料列表」(像Glide)、“原生體驗”(像Adalo)、還是「複雜的網站應用」(像Bubble)?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點子和你的選擇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Guest 2025-09-02 Reply
    作為家長,我很高興看到這些學習App的方法!小孩子現在對科技這麼感興趣,找對管道很重要。低代碼平台確實很適合新手入門,孩子們學起來應該會更有趣吧。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