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App 設計費用,水很深,但有公式
今天要來聊聊「App 設計費用」這個大哉問。老實說,這問題跟「買一輛車要多少錢」一樣,答案範圍超大。從幾萬塊台幣的簡易型 App,到燒掉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企業級專案都有。 這中間的價差,到底怎麼來的?
簡單講,核心公式就是「人力成本 × 開發時間」。 聽起來是廢話,但魔鬼都在細節裡。哪些人?做多久?這就決定了你的帳單是薄是厚。一個專案通常需要專案經理、UI/UX 設計師、iOS/Android 工程師,有時候還需要後端工程師。 每個角色的薪水和投入的時間,都會直接灌進總價裡。
所以,與其問一個模糊的總價,不如先搞懂「你想做什麼」,這才是決定預算的起點。
為什麼報價差這麼多?一個「會員登入」功能的兩種世界
我們用一個最常見的功能「會員登入」來舉例,你馬上就能懂價差在哪。
情境一:陽春版登入
想像一個最簡單的登入畫面:兩個輸入框(帳號、密碼),一個「送出」按鈕。沒了。這種需求的後端邏輯很單純,基本上就是核對資料庫裡的帳密是否正確。這種功能,可能一個工程師花個幾天就搞定,報價可能落在幾萬塊。
情境二:豪華版登入
現在,我們來加點東西。老闆說:「我希望能用 Google、Apple 帳號一鍵登入」、「使用者忘記密碼要能自己處理」、「安全性要高,最好有兩步驟驗證 (2FA)」、「我還想綁定手機號碼收驗證碼」。
你看,事情突然複雜了。
- 第三方登入 (OAuth): 需要串接 Google、Apple 的 API,處理授權、回傳資料等流程。
- 忘記密碼: 這不是一個頁面,而是一個流程。使用者輸入 email -> 系統寄出驗證信 -> 使用者點擊信中連結 -> 導向重設密碼頁面 -> 完成。每一步都是工。
- 兩步驟驗證 (2FA): 可能要串接 SMS 簡訊服務商,或是整合 Google Authenticator 這類 App,這又是額外的開發和測試。
- 資料庫設計: 要儲存的資料變多了,欄位、關聯性都要重新設計。
原本幾天能做完的事,現在可能要花上數週。從幾萬塊的預算,一下子就膨脹到幾十萬。這就是功能複雜度如何直接衝擊開發時間和最終報價的血淋淋實例。
費用是怎麼算出來的?拆解計費方式
了解了價差的來源後,接著來看開發團隊通常怎麼跟你收錢。主要有兩種模式:固定報價 (Fixed Price) 和時間與材料 (Time & Materials, T&M)。 這兩種模式沒有絕對好壞,完全取決於你的專案狀態。
- 固定報價 (Fixed Price): 就像去餐廳點套餐,價格固定,菜色也固定。 專案開始前,雙方必須把所有功能、規格、頁面都白紙黑字定義清楚。開發商根據這個範圍估算出一個總價,簽了合約就是這個價錢,除非中途要改規格,那就得另外談「追加預算」。
- 時間與材料 (Time & Materials, T&M): 這比較像去吃快炒,點什麼、做多久,就付多少錢。 雙方會約定好設計師、工程師的時薪或日薪,然後根據實際投入的工時來結算費用。通常會定期回報進度和花費,讓你有掌控感。
這兩種模式到底該怎麼選?我自己是覺得,可以參考下面這個比較表,會比較有感覺。
| 比較項目 | 固定報價 (Fixed Price) | 時間與材料 (Time & Materials, T&M) |
|---|---|---|
| 適合誰? | 需求超明確,一個像素都不想改的人。通常是小型、功能單純的專案,像是 MVP (最小可行性產品) 第一版。 | 需求還在探索、市場反應不確定,需要邊做邊改的專案。適合長期、複雜的開發。 |
| 優點 | 預算完全可控,簽約時就知道總花費,心裡踏實。業主不用管太細,等著驗收就好。 | 彈性超高! 市場反應不好?馬上改!有新點子?隨時加!你可以直接參與開發過程,確保成品是你想要的。 |
| 缺點 | 毫無彈性。 中途想加個「哇酷炫動畫」?抱歉,下一版請早,或是...加錢。而且前期溝通成本很高,規格要寫得像法律條文一樣細。 | 預算可能超支。 因為沒有上限,如果需求一直改、方向一直變,費用就可能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對業主的時間投入要求也比較高。 |
| 風險 | 開發商可能會為了避免風險,在報價裡預加一些緩衝費用 (buffer),所以總價有時反而會比較高。 | 很考驗雙方的信任感和溝通效率。如果溝通不良,很容易因為工時認定的問題產生糾紛。這就是所謂的「範疇蠕變」(Scope creep)。 |
台灣的價格跟國外差很多嗎?
老實說,價差非常大。這主要反映在人力成本上。在美國,一個有經驗的 App 開發者或 UI/UX 設計師,時薪 100-150 美金是很常見的,甚至更高。 換算成台幣,等於每小時就要噴掉 3000 到 5000 元。
那台灣呢?根據一些薪資平台和業界經驗,資深的 UI/UX 設計師或工程師,月薪大概落在 6 萬到 10 萬台幣之間。 換算成時薪,大約是 1000 到 2500 元台幣。你看,光是人力成本,可能就有 2 到 3 倍的差距。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國外公司會考慮把案子外包到亞洲的原因之一。
不過,這不代表國外開發就一定比較好。台灣的開發團隊溝通上沒有語言和時區隔閡,對本地市場的文化和使用者習慣也更了解,這些都是隱形的價值。
最大的坑:那些報價單上沒寫的隱藏成本
很多人以為 App 開發完、上架後就沒事了。大錯特錯。App 上架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燒錢的起點。 這些費用通常不會出現在最初的開發報價單上,但你一定要先有心理準備。
- 伺服器費用:你的 App 資料總要有地方放吧?使用者越多、流量越大,伺服器費用就越高。從每月幾百塊到數萬元都有可能。
- 第三方服務費:有用 Google Maps API? 有串接金流服務?有用推播通知?這些服務很多都是要收費的,可能是月費,也可能是按用量計費。
- 平台上架費:Apple App Store 每年要收 99 美元的開發者年費,Google Play 則是一次性收取 25 美元。 雖然不多,但也是一筆固定開銷。
- 維護與更新成本:這才是大頭!iOS、Android 每年都會更新系統,你的 App 必須跟著改版才能確保正常運作。發現 Bug 也要修復。一般來說,一年的維護費用,大概會抓總開發成本的 10% 到 20%。
- 行銷推廣費用:App 做好了,沒人下載也沒用。廣告投放、社群行銷、ASO (應用商店優化)... 這些都是為了讓你的 App 被看見而必須投入的成本。
這些後續的營運成本,常常被第一次做 App 的人忽略。結果 App 上線後才發現資金燒得比預期快,後繼無力,非常可惜。
準備找人做 App 前,先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在找開發團隊報價之前,把下面幾個問題想清楚,可以幫你省下大量時間和金錢,也能讓報價更精準。
- 這個 App 到底要解決誰的什麼「痛點」?請用一句話說完。如果說不清楚,代表你的想法還很模糊。
- 目標使用者是誰?是學生?上班族?還是銀髮族?他們的數位產品使用習慣是什麼?
- 你的「第一版」最核心的功能是哪三個?把所有酷炫但非必要的點子都先拋開,專注在所謂的「最小可行性產品 (MVP)」。 這樣才能用最少資源快速驗證市場。
- 你有多少預算?這不是要讓廠商坑你,而是讓他們能在你的預算範圍內,提出最可行的方案。一個 30 萬的預算和一個 300 萬的預算,做法會完全不同。
- 你有沒有參考的 App?直接把你喜歡或覺得功能類似的 App 拿出來討論,是效率最高的溝通方式。
把這些功課做足,你去找廠商聊的時候,才不會被牽著鼻子走,也更能判斷對方提的方案和報價是否合理。
聊了這麼多,希望能幫助你對 App 設計的費用有更清楚的輪廓。這件事沒有標準答案,但只要掌握拆解問題的方法,就能讓預算花在刀口上。
最後想問問大家:如果要做一個專案,你覺得「固定報價」和「時間與材料 (T&M)」哪一種模式對你比較有吸引力?為什麼?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