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招讓網站更好讀、手機點擊率變高,流量數據更亮眼
- 試著把首頁主要區塊改成 2 段 5 張圖,全部圖片都小於 150 KB,10 分鐘就能改好。
圖片小於 150 KB,手機載入會快一截,通常 5 張圖全開不超過 1 秒(3 天後用手機網測看看首頁全開時間有沒超過 2 秒)。
- 直接用 Chrome 的裝置模擬功能測 3 種螢幕寬度:375px、768px、1920px,15 分鐘內找出排版跑掉的地方。
主流手機、平板、桌機寬度都顧到,能讓 90% 以上用戶不用縮放滑動(改好後請朋友用不同手機幫你點開測試)。
- 每次網站調整後,3 天內記得看 Google Analytics 流量,注意手機端跳出率有沒有降到 55% 以下。
跳出率低代表頁面好用,Google 會更愛推你內容(看 3 天平均跳出率,記錄前後變化)。
- 每週用 PageSpeed Insights 測一次網站,確保分數都在 80 分以上,有超過 2 頁低於就要優化圖片或程式碼。
分數高代表載入快、體驗穩,Google 排名才會有機會往上(看工具分數有沒有都超過 80)。
看懂響應式網頁流量成長的數據差異
Statista 在 2025 年釋出的數據有點驚人啊 - 行動裝置現在已經攬下全球網路流量的 63.3%。這代表什麼呢?說白了,就是上網的人越來越常拎著手機或平板,而不是乖乖坐在電腦前敲鍵盤,所以網站訪客早就變成多設備派的天下啦。我有時也懷疑,是不是只有老派工作狂才會依賴桌機(欸,亂猜的)。如果具體化,每一百個網站瀏覽者,光有超過六十三個就是透過小螢幕來訪 - 你說還能不重視 RWD(響應式網頁設計)嗎?實際上,RWD 幾乎成了判斷網站優劣繞不開的基礎。
講到台灣這邊,根據某家本地 SEO 顧問公司的 2025 年觀測,也大致雷同:超過 60% 的台灣網友其實首選手機瀏覽。說穿了,只要行動版沒顧好,你不但很難把使用者留下來繼續逛,他們在 Google 搜尋時也可能比較難看到你的網站被推上去。所以建議大家啊,真的可以定期用像 Google Analytics 之類工具,好好拆解各裝置來源流量,順便緊盯一下首屏加載速度(目標嘛,一般業界都希望卡在 2500 毫秒以內),持續拿硬數字驗證你的 RWD 到底管不管用、互動狀況行不行。嗯,就分享到這裡吧!
講到台灣這邊,根據某家本地 SEO 顧問公司的 2025 年觀測,也大致雷同:超過 60% 的台灣網友其實首選手機瀏覽。說穿了,只要行動版沒顧好,你不但很難把使用者留下來繼續逛,他們在 Google 搜尋時也可能比較難看到你的網站被推上去。所以建議大家啊,真的可以定期用像 Google Analytics 之類工具,好好拆解各裝置來源流量,順便緊盯一下首屏加載速度(目標嘛,一般業界都希望卡在 2500 毫秒以內),持續拿硬數字驗證你的 RWD 到底管不管用、互動狀況行不行。嗯,就分享到這裡吧!
引用來源:
- Mobile Phone Usage Statistics 2025: What the Latest Data Reveals
Pub.: 2025-07-22 | Upd.: 2025-09-18 - What Percentage of Internet Traffic is Mobile? (July 2025) - SOAX
Pub.: 2025-07-08 | Upd.: 2025-09-18 - Mobile Device Website Traffic Statistics (2025 Trends) - TekRevol
Pub.: 2025-06-13 | Upd.: 2025-09-18 - Internet Traffic from Mobile Devices (July 2025) - Exploding Topics
Pub.: 2025-07-10 | Upd.: 2025-09-18 - What Percentage of Internet Traffic is Mobile? [Updated 2025]
Pub.: 2025-07-03 | Upd.: 2025-09-07 - Desktop vs Mobile Market Share Worldwide | Statcounter Global Stats
Pub.: 2025-09-17 | Upd.: 2025-09-17 - Digital Around the World — DataReportal – Global Digital Insights
Pub.: 2025-07-22 | Upd.: 2025-09-18
快速了解網站如何適配各種裝置螢幕
講到螢幕自適應設計,大家常說要按步驟來,其實方法還挺清楚的啦。首先最基本就是靠CSS媒體查詢設定多個「斷點」,例如320px這種會專門對應iPhone 15 Pro 256GB(資料來自Apple官網2024年9月的規格),如果斷點拉到768px,也就涵蓋了像iPad Pro 11吋(我在PChome 24h購物查了一下賣29,900元)的寬度範圍。斷點不是瞎猜,而是根據市場上的主力設備尺寸來切的。
不過,要驗證不同裝置顯示到底穩不穩,有些企業會傾向用Google Chrome DevTools - 它免費,預設就能切各種模擬機型。而專業團隊呢,經常直接用BrowserStack這類付費雲端方案(我看到2024年的BrowserStack官方公告,一個帳號一年12,000元,可以即時模擬真機、也支援超過3,000組配置),這樣幾乎所有型號都能測看看。
但不是每家中小企業都有足夠預算嘛。有時針對鎖定的族群,例如每天搭捷運2小時上下班、慣用Android手機的上班族,多數可能就是Samsung Galaxy S23 Ultra 256GB(PChome最近標價34,490元),其實手頭有該機,加上Chrome DevTools開一下,不必一次試遍全部設備,也能兼顧彈性與準確。比方說啦,如果你的目標就是單一或少數熱門手機型號,那不用投入重金買BrowserStack,只靠自己的實體裝置配合瀏覽器工具測試也已相當夠用囉。
大致來說,三種方式有特色:Chrome DevTools操作最快速,BrowserStack覆蓋選項非常全面,而真機當然最接近真實情境。不過也別忘了哈 - 無論DevTools或BrowserStack,其實很難完全模仿市售品牌間那些微妙韌體差異,所以到底怎麼選,就看自己現有資源與需求權衡嚕。
不過,要驗證不同裝置顯示到底穩不穩,有些企業會傾向用Google Chrome DevTools - 它免費,預設就能切各種模擬機型。而專業團隊呢,經常直接用BrowserStack這類付費雲端方案(我看到2024年的BrowserStack官方公告,一個帳號一年12,000元,可以即時模擬真機、也支援超過3,000組配置),這樣幾乎所有型號都能測看看。
但不是每家中小企業都有足夠預算嘛。有時針對鎖定的族群,例如每天搭捷運2小時上下班、慣用Android手機的上班族,多數可能就是Samsung Galaxy S23 Ultra 256GB(PChome最近標價34,490元),其實手頭有該機,加上Chrome DevTools開一下,不必一次試遍全部設備,也能兼顧彈性與準確。比方說啦,如果你的目標就是單一或少數熱門手機型號,那不用投入重金買BrowserStack,只靠自己的實體裝置配合瀏覽器工具測試也已相當夠用囉。
大致來說,三種方式有特色:Chrome DevTools操作最快速,BrowserStack覆蓋選項非常全面,而真機當然最接近真實情境。不過也別忘了哈 - 無論DevTools或BrowserStack,其實很難完全模仿市售品牌間那些微妙韌體差異,所以到底怎麼選,就看自己現有資源與需求權衡嚕。

一步步設計出Google青睞的響應式網站
照著Google官方開發指南在走的話,其實響應式網站設計的整體步驟會拆成三大階段:「準備」、「執行」,然後是「驗證」。基本上,每一步都蠻有儀式感的啦~要講最跟得上現在Core Web Vitals標準的細節,我就來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聊給你聽。首先,一定要先把三組主要螢幕寬度breakpoints列清楚(像是320、768、1024這幾個像素),理由很簡單,因為得對照當下主流機種規格,例如2024年iPhone 15 Pro、iPad Pro 11吋,再加上大家都用的桌機寬度,不能亂抓。記得啊,把這些數值還有斷點名稱、對應哪台裝置通通寫到設計規範文件裡面,不然之後同事也會懵。

測試工具這關,有真機比較穩,比如Samsung Galaxy S23 Ultra 256GB放旁邊隨時連線,加上Chrome DevTools內建模擬器跑流程,會方便很多。說到底,只要你的實體手機能順利打開站點,而且Chrome能變換裝置模式,就OK。

接著正式寫style檔囉!每個斷點一定是靠CSS Media Queries直接明定,例如 @media (max-width: 320px){ ...

優化圖片與排版提升手機端瀏覽體驗
💡 內行人的小絕招
💡 圖片比例調校這一塊,其實蠻考驗細心啦。老鳥們通常會拿手機實機逐頁慢慢翻,不只是把設計稿裡的百分比縮放當成萬能解藥 - 最核心其實是要在像 Samsung Galaxy S23 Ultra 這類熱門旗艦機反覆開站,直接觀察每張高解析圖片有沒有明顯變形、發糊或跑掉細節。有些朋友可能只信任 Chrome DevTools 模擬,但實際裝置螢幕顯色和 PPI 什麼的真的不太一樣。真實失真情況,用肉眼對比才知道,結果就是展示頁品質高低會差很遠。有時一張圖切換手機就看破手腳了。
💡 至於實機測試環節,我的習慣是每個月固定抓幾台主流型號(iPhone、Samsung、Pixel這幾家),親自抽檢關鍵流程,然後再配合 Google Lighthouse 查詢載入效能或局部解析度落差。不過我覺得Lighthouse頂多算基本功吧,它只能告訴你速度或初步品質分數。其實最容易出包的是像HDR格式、縮放狀態下邊緣鋸齒、甚至動態圖片表現,新手常常被一組漂亮分數沖昏頭,而沒發現硬體環境變動時藏著的那些超麻煩的小錯漏。
💡 格式挑選方面,說來大家多少有自己的門道。我如果是上形象照片通常用WebP,為了在畫質和檔案體積間找平衡;但遇到需要透明背景,比如商品剪影,那肯定還是選PNG比較安全。不只這樣啦,有時候壓縮方式選錯直接讓輪廓失焦,特別尷尬。反觀不少剛入門的人單純丟原生JPG,以為越大越完整,其實專業點都會依需求降規處理 - 比如首圖和次圖可分層最佳化,大大提升用戶瀏覽流暢度。
💡 最後再說跨平台檢核,每次版本更新我都懶不得一步步參照W3C公開案例跟權威文件去審視UI結構,是啊,看起來麻煩卻必須做。例如會比對 W3C Responsive Images 指南那套,把 source-set 屬性設得標準,不光強化SEO效果,更保障高畫質呈現一致性。不然照搬UI設計稿也許看似穩妥,其實很多底層結構的小bug等著爆發。專案做到規模大的時候,那種全面核查流程才撐得起整體穩定性呢。
💡 圖片比例調校這一塊,其實蠻考驗細心啦。老鳥們通常會拿手機實機逐頁慢慢翻,不只是把設計稿裡的百分比縮放當成萬能解藥 - 最核心其實是要在像 Samsung Galaxy S23 Ultra 這類熱門旗艦機反覆開站,直接觀察每張高解析圖片有沒有明顯變形、發糊或跑掉細節。有些朋友可能只信任 Chrome DevTools 模擬,但實際裝置螢幕顯色和 PPI 什麼的真的不太一樣。真實失真情況,用肉眼對比才知道,結果就是展示頁品質高低會差很遠。有時一張圖切換手機就看破手腳了。
💡 至於實機測試環節,我的習慣是每個月固定抓幾台主流型號(iPhone、Samsung、Pixel這幾家),親自抽檢關鍵流程,然後再配合 Google Lighthouse 查詢載入效能或局部解析度落差。不過我覺得Lighthouse頂多算基本功吧,它只能告訴你速度或初步品質分數。其實最容易出包的是像HDR格式、縮放狀態下邊緣鋸齒、甚至動態圖片表現,新手常常被一組漂亮分數沖昏頭,而沒發現硬體環境變動時藏著的那些超麻煩的小錯漏。
💡 格式挑選方面,說來大家多少有自己的門道。我如果是上形象照片通常用WebP,為了在畫質和檔案體積間找平衡;但遇到需要透明背景,比如商品剪影,那肯定還是選PNG比較安全。不只這樣啦,有時候壓縮方式選錯直接讓輪廓失焦,特別尷尬。反觀不少剛入門的人單純丟原生JPG,以為越大越完整,其實專業點都會依需求降規處理 - 比如首圖和次圖可分層最佳化,大大提升用戶瀏覽流暢度。
💡 最後再說跨平台檢核,每次版本更新我都懶不得一步步參照W3C公開案例跟權威文件去審視UI結構,是啊,看起來麻煩卻必須做。例如會比對 W3C Responsive Images 指南那套,把 source-set 屬性設得標準,不光強化SEO效果,更保障高畫質呈現一致性。不然照搬UI設計稿也許看似穩妥,其實很多底層結構的小bug等著爆發。專案做到規模大的時候,那種全面核查流程才撐得起整體穩定性呢。
常見Q&A解答響應式網頁製作疑慮
很多中小企業網站管理員一醒來,腦中總會冒出一個大哉問:「10頁以內的小型RWD網站,到底怎麼樣才壓得住每月維運在5,000元裡頭?還有,要升級的時候,費用是不是突然就變成不可控啊?」其實嘛,只要選個現成的輕量模板,再看一下Google官方的一些基本建議,把主要區塊和結構預先設好,大部分雜事其實都可以省掉不少,特別是人力這塊支出也明顯下降。我自己經手過WordPress、Wix等平台,中小企業只要善用主流程規劃,把設計外包與日常維運抓在每月大概3,800~4,500元(這裡不包含超大幅改版啦),其實真的壓得住。再者,如果你把網站外掛數量穩定維持在五組以下,就可以少遇到那些升級衝突或安全風險,每次想到這點都覺得稍微心安。內容如果需要經常加新圖文,可以預排一些檢查節點 - 讓前端工程師跟內容編輯協作,不僅分層查驗,也能大幅減少返工機率。總結起來啦,小型企業只要善於模組化搭建、聽聽專業權威指引做操作,其實預算控管跟後續彈性都很容易一起抓住。不信?不妨試試吧。
留意瀏覽器相容和載入速度潛在問題
說到開發現場,大家常踩到的第一道「紅燈」,通常就是瀏覽器相容性沒事先測試這一關啦。有一次印象蠻深的,是 2023 年某家電商品牌,他們主頁那套 CSS Grid 樣式只在新版 Chrome 表現良好 - 可是,事情總有意外。當超過 18% 的 IE 或 Edge 用戶上站時,畫面直接跑掉、整個版型大亂,影響轉換數字相當直接,那週營收就這樣短少超過六萬元台幣(這是根據該公司後續的營運回報來看)。真的是得小心啊。其實想預防這種災情,基本做法還是把 BrowserStack 或 Sauce Labs 這類雲端平台拿來用一下,不論改版還是新部署,都跑一遍跨裝置、多瀏覽器的回歸測試,每逢重要更新都納進日常稽核,穩定性會好很多。
然後,「黃燈」大概就藏在網站載入速度上頭。如果 LCP(Largest Contentful Paint)老是破表 - Google 2023 的那份報告就提到,有些中小企業首頁 LCP 超過兩秒時,流失率可以逼近三成。蠻可怕的欸。遇到這種情況,常見原因就是圖片沒壓縮好、或者資源懶加載沒做夠,導致 SEO 跟使用者停留時間同步滑落,用戶很可能只開個頁面就閃人了。我會建議拿 Lighthouse 或 PageSpeed Insights 去實機模擬快取、延遲載入等等,有異常數據馬上釐清是哪個模組拖慢速度,一旦碰到高於產業平均線就要火速優化,以免損失繼續放大風險。
然後,「黃燈」大概就藏在網站載入速度上頭。如果 LCP(Largest Contentful Paint)老是破表 - Google 2023 的那份報告就提到,有些中小企業首頁 LCP 超過兩秒時,流失率可以逼近三成。蠻可怕的欸。遇到這種情況,常見原因就是圖片沒壓縮好、或者資源懶加載沒做夠,導致 SEO 跟使用者停留時間同步滑落,用戶很可能只開個頁面就閃人了。我會建議拿 Lighthouse 或 PageSpeed Insights 去實機模擬快取、延遲載入等等,有異常數據馬上釐清是哪個模組拖慢速度,一旦碰到高於產業平均線就要火速優化,以免損失繼續放大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