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監工系統如何優化工務管理?客製化解決方案選擇要點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先說結論:問題不在系統,在於「選擇」

今天來聊聊工程監工和公務管理。聽起來很硬,但這塊沒搞好,整個案子都可能出大問題。現在一堆廠商都在推數位系統,好像導入了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但說真的,很多公司買了系統,結果發現跟自己原本的流程根本不合,最後還是回到用紙本跟LINE群組溝通,錢白花了。

所以重點從來不是要不要數位化——這已經是必然趨勢了——而是怎麼「選」。 特別是「客製化」這個選項,聽起來很美好,但裡面的水很深。這篇筆記就是要把選擇的要點拆開來講,避免大家踩坑。

為什麼現在的方式行不通?血淋淋的例子

想像一個場景:工地上,A工班進度回報給監工,監工用LINE傳給案場經理,經理整理成Excel報表,再email給老闆。中間只要有一個人漏看訊息、傳錯檔案,或是Excel公式跑掉,整個資訊鏈就斷了。更不用說堆積如山的請款單、估驗單、檢驗報告,出事了要回頭找一份文件,可能要翻半天。

這就是傳統管理的痛點:資訊破碎、溝通延遲、責任不清。 尤其現在營造業普遍缺工、缺料,老師傅的經驗很寶貴,但他們的習慣很難改,要他們用複雜的APP,簡直比上工地還累。 所以一個好的系統,必須要能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問題。

數位化前後的工務管理對比
數位化前後的工務管理對比

怎麼選才不後悔?客製化選擇的三個層次

好,進入正題。選系統不是去菜市場買菜,看到功能多就買。第一步是「盤點自己的流程」。把你每天最花時間、最常出錯的環節寫下來。是文件簽核太慢?還是工地進度無法即時掌握?搞清楚病在哪,才能對症下藥。

釐清需求後,你大概會面臨三種選擇:

  • 純套裝軟體 (Off-the-shelf)

    就像你去買現成的衣服。優點是便宜、導入快,馬上有得用。 缺點是你得去配合軟體的邏輯,如果你的流程比較特別,用起來就會很卡。

  • 可配置的系統 (Configurable)

    這比較像半訂製的西裝。主體架構是固定的,但你可以調整一些模組、欄位或簽核流程。 這是目前市場上比較主流的方案,在成本和彈性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 完全客製化開發 (Fully Custom)

    這就是量身打造了。從無到有,所有功能都按照你的需求來做。 優點是完美貼合你的工作模式,但缺點就是貴、開發時間長,而且後續的維護和升級都要再花一筆錢。

不只是功能,這些「隱形」要點更關鍵

很多人選系統只看功能列表,但魔鬼藏在細節裡。下面這幾點,比功能本身更重要:

1. 資料所有權與安全性:

這點超重要。你的工程資料、圖紙、客戶數據,是放在誰的雲端?是你公司自己的,還是軟體商的?如果將來要換系統,這些資料拿得走嗎?特別是公共工程,資料安全絕對是第一考量。

2. 系統整合性 (API串接):

一個工程專案會用到很多不同軟體,像是BIM模型軟體(Revit)、會計系統(ERP)、甚至是業主指定的平台。 你選的監工系統,能不能跟這些系統順暢地交換資料?如果不行,就等於創造了新的資訊孤島,還是要靠人工去複製貼上。

3. 使用者體驗 (UX/UI):

系統是給現場第一線的人用的。如果介面複雜到像開飛機,按鈕藏來藏去,老師傅絕對不想用。 一個好的系統,應該要直覺到「一看就懂」,讓使用者覺得比用紙本更方便,而不是更麻煩。 這點說起來簡單,但非常考驗軟體公司的設計功力。

選擇監工系統的決策流程圖
選擇監工系統的決策流程圖

本土和國際的差異:以台灣公共工程為例

這就很有趣了。國外有很多功能強大的營建管理平台,像是ProcoreAutodesk Construction Cloud,它們整合了財務、排程、BIM等各種功能,非常全面。 但這些系統直接搬來台灣用,有時候會水土不服。

主要原因是,台灣的公共工程有自己的一套規範和管理邏輯。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就有「公共工程標案管理系統」,雖然介面可能沒那麼花俏,但它完全貼合政府的採購法規、估驗計價流程和品質查核要求。 所有一百萬以上的案子,資料都要上這個系統。 所以如果你接很多政府標案,選擇的系統能不能跟這個官方平台對接,或是至少能產出符合它要求的報表,就變得很重要。

這不是說國外平台不好,而是要看你的主要業務是什麼。如果你的案子以私人住宅或商業建築為主,那Procore這類工具的彈性跟強大功能可能更適合你。 但如果主攻公共工程,那就要優先考慮與本地法規的相容性。

比較一下:不同客製化程度的優缺點

類型 導入成本與時間 彈性與貼合度 維護與風險
純套裝軟體 低,幾天到幾週就能上線。就是付年費或月費。 低。你要改變習慣去配合軟體。流程不合只能忍著。 廠商負責維護,省心。但風險就是廠商倒了或不更新了,你就完了。
可配置系統 中等。除了軟體費用,通常還有一筆顧問設定費。時間大概幾週到幾個月。 中等。大流程固定,但可以調整表單欄位、簽核關卡。算是CP值不錯的選擇。 一樣是廠商維護,但設定錯誤可能導致流程卡住。要慎選有經驗的導入顧問。
完全客製化 高。開發費用幾十萬到幾百萬都有可能,時間至少半年起跳。 極高。完全為你量身打造,理論上最順手。 自己要負責後續維護、找人改。風險是被開發商「綁架」,或是內部需求一直變,變成無底洞。
工地主任在現場使用平板電腦進行監工
工地主任在現場使用平板電腦進行監工

常見的失敗原因:為什麼導入會失敗?

買了最貴的系統,結果大家還是用老方法,這大概是老闆最崩潰的事。導入失敗,技術問題通常不是主因,真正的問題在「人」。

  1. 高層的「美麗誤會」:老闆以為買了系統就能自動解決所有管理問題,但沒有搭配流程改造和相對應的KPI,底下的人當然沒動力用。
  2. 中階主管的抗拒:新的系統可能會讓資訊變得透明,動到某些人的權力或灰色地帶,他們自然會消極抵抗。
  3. 第一線人員的無助:系統難用、教育訓練不足、沒有解決他們實際的問題,反而增加工作負擔。手寫表單只要三分鐘,搞懂APP要三小時,誰會想用?

說到底,數位轉型從來不只是買個軟體,它是一場公司文化跟工作習慣的變革。 最好的系統,是那個能讓你的團隊「無痛接受」並且「真正用起來」的系統。不然,再貴的工具,也只是老闆昂貴的玩具罷了。

你們公司現在是用什麼方式管理工地?還在掙扎著用紙本和LINE嗎?還是已經導入哪套系統,有什麼心得或慘痛教訓?在下面留言聊聊吧,很想聽聽大家的實戰經驗。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