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OK,直接講重點。製造業要搞AI智能客服,大家以為是弄給外面客戶查訂單、問交期的。這沒錯,但只是基本款。真正的價值,或者說大魔王關卡,其實是「對內」的應用,還有跟那些又老又舊的ERP、MES系統打通。這兩件事搞定了,才算真的落地,不然都只是花錢買個聊天玩具。很多文章只談客服能幹嘛,但沒說實作的坑有多深。
現有文章沒講清楚的幾件事
我看了一輪,大家都很會講AI客服多棒,24小時服務、省人力成本... 這些都對,但很表面。 實際導入時,製造業會撞到幾面牆,這些牆很少人提:
- 內外有別,根本是兩套邏輯:對外(B2B客戶、經銷商)的客服,需求相對單純,查訂單進度、問產品規格、要報價。 但對內(產線作業員、維修技師、品保人員)的客服,那完全是另一個世界。他們要問的是「這台CNC機台的SOP是什麼?」、「料號A-203的良率標準?」、「出現錯誤碼502要怎麼排除?」。這兩種知識庫的專業程度、更新頻率、還有使用者習慣完全不同。混在一起做,通常會兩邊都做不好。
- 數據整合才是本體,聊天只是皮毛:所有文章都說AI客服可以整合ERP查庫存、查訂單。 聽起來很美好,但製造業的系統... 你懂的。各種客製化、用了十幾年的老系統,API文件可能都找不到了。光是把AI chatbot跟這些系統「接上」,就可能花掉專案一半的時間和預算。這不是買個SaaS服務,key個API金鑰就搞定的事。
- 「黑話」和「師徒制」知識的挑戰:工廠裡充滿了各種非官方的「黑話」、老師傅口耳相傳的維修技巧。 這些東西根本不在標準文件裡,但卻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怎麼把這些隱性知識挖出來、整理成AI能懂的格式,這超級頭痛。 如果AI聽不懂產線人員的術語,它就只是個廢物。
- 高風險情境下的「幻覺」問題:客服AI如果亂掰餐廳地址,可能只是被客訴。但如果它「創造」了一個錯誤的機台維修步驟,導致工傷或產線停擺,那問題就大了。在製造業這種高風險環境,如何防止AI產生幻覺(Hallucination),並且設計好讓人類專家介入的流程,這點比什麼都重要。
怎麼做?導入的關鍵步驟與要點
好,那到底要怎麼開始?我自己覺得,順序很重要,不能貪心。
- 第一步:選定一個「小戰場」。不要妄想一次解決所有問題。先選定一個最痛、但範圍最小的點。是「新人作業員的SOP查詢」?還是「業務部門的庫存即時查詢」?先從一個具體場景下手,成功了再擴大。
- 第二步:盤點你的知識在哪。 這步最無聊但也最關鍵。把要用的資料來源全部列出來。是PDF手冊、Word文件、ERP裡的數據表,還是老師傅的腦袋? 先搞清楚資料在哪、長什麼樣子、有多亂,才有後續。如果資料都是非結構化的圖片或PDF,那就要有心理準備,整理資料的工作量會非常大。
- 第三步:建立「活的」知識庫。知識庫不是一次性的匯入就沒事了。要想好誰來維護?更新頻率?錯誤回報機制? 我特別推薦一個作法:讓AI跟著現場人員一起「值班」。每當AI答不出來或答錯時,旁邊的人類專家立刻修正,這個修正馬上就變成下一次學習的材料。這比開好幾次會、整理一堆文件有效率多了。
- 第四步:串接,但要務實。跟後端系統(ERP/MES)的串接是一定要的。但初期可以先求有、再求好。例如,先做到讓AI可以查詢「靜態」的產品規格書,下一步再挑戰查詢「動態」的即時庫存。如果系統太老舊,甚至可以考慮用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當作過渡期的橋樑,模擬人類去查詢系統,而不是硬要開發API。
- 第五步:小規模試運行(Pilot Test)。找一小群使用者(例如某條產線的5個作業員)先用,收集最真實的回饋。他們會用你想不到的問法、挑戰系統的極限。這階段的目標不是求完美,而是把所有最蠢的問題都先找出來。
通用型和製造業特化型,差在哪?
市面上很多AI客服,但不是隨便一套都能直接用在工廠。我自己是覺得,至少有這幾個地方不一樣。
| 比較項目 | 通用型AI客服 | 製造業特化型AI客服 |
|---|---|---|
| 核心任務 | 處理客戶抱怨、產品諮詢、行銷導購。就...很客服。 | 解決生產問題、SOP查詢、工安提醒、供應鏈協調。比較像一個資深工程師。 |
| 知識來源 | FAQ網頁、產品目錄、行銷文案。大多是公開、結構化的東西。 | CAD圖檔、PDF操作手冊、MES數據、老師傅的筆記... 超亂,而且一堆非結構化資料。 |
| 對「黑話」的理解 | 大概聽不懂。你跟他說「這個料『公差』有點大」,它可能就掛了。 | 必須要懂!知道「巡檢」跟「點檢」的差別,還要聽得懂各種機台型號跟縮寫。 |
| 整合重點 | CRM、社群平台(Line, FB Messenger)。 | ERP、MES、PLM、甚至是機台本身的IoT數據。整合難度高非常多。 |
| 風險容忍度 | 答錯了,客戶不爽,了不起送個折價券。 | 答錯維修步驟,可能會停線、設備損壞,甚至工安意外。完全不能開玩笑。 |
從國際報告到在地政策的觀察
這件事很有趣。你去看像Gartner這種國際顧問公司的報告,他們會把AI放在一個很宏觀的「Hype Cycle」(技術成熟度曲線)上看。 他們談的是生成式AI怎麼顛覆研發、AI模擬可以加速產品開發... 這些都是未來趨勢,很棒,但離台灣大多數中小製造業的日常有點遠。 Gartner會提醒大家不要對AI有過度膨脹的期待,這點很中肯。
但鏡頭拉回台灣,你去看經濟部或數位發展部(moda)的政策,就實際得多。 他們推的是「智慧機上盒(SMB)」、協助中小企業設備聯網、建立雲市集讓大家買得起雲端方案。 這些政策的核心精神不是追求最頂尖的AI技術,而是想辦法讓佔台灣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先踏出數位轉型的第一步。先求「有」,再求「好」。例如,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就有計畫,透過供應鏈串聯的方式,來輔導大家做智慧製造。 這就很接地氣,因為製造業是打群架的,單一廠商做得再好也沒用。
所以,國外大廠想的是用AI做下個世代的革命性產品,而台灣的廠商和政府,更多是在煩惱怎麼讓工廠裡那台20年的舊機器也能連上網、數據看得見。兩邊看的角度不一樣,沒有誰對誰錯,只是階段不同而已。
導入會踩到哪些雷?
最後,講些不中聽的實話。導入AI客服,錢花下去,結果一場空的案例其實不少。最常見的幾個雷區:
- 期待過高,以為是萬能超人:以為AI買來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結果發現它連最基本的術語都聽不懂,回答錯誤百出,現場人員用個兩天就把它當垃圾,再也不碰。
- 忽略「人」的因素:最懂知識的老師傅,通常最抗拒新科技。他們覺得「我教你就好了,幹嘛問電腦?」。如果沒有讓這些核心人物參與進來,甚至讓他們從中獲得好處(例如減少他們回答重複問題的時間),那推動起來阻力會非常大。
- 只管導入,不管維運:花大錢建了系統,但沒有編列後續的維護預算和人力。知識庫沒人更新,系統出錯沒人修。半年後,AI的知識還停留在半年前,逐漸與產線脫節,最後變成沒人想用的「數位蚊子館」。 - 為了AI而AI:有時候導入AI並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因為「別家公司都有」、「政府有補助」、「老闆想看」。沒有從實際痛點出發的專案,最後通常都會變成一場昂貴的煙火秀。
總之,製造業導入AI客服,技術是問題,但更多時候,「人」和「流程」才是真正的大魔王。與其追求一個功能超強的AI,不如先找到一個願意陪你一起把知識庫養大的好夥伴,然後從最小的地方開始動手吧。
最後想問問大家:如果你的工廠要導入AI助理,你覺得它最應該先解決哪個問題?
- A) 新人訓練,快速查詢標準作業流程(SOP)。
- B) 老師傅的經驗傳承,把腦中的「黑話」和秘訣存下來。
- C) 跨部門溝通,讓業務能即時查到產線進度和庫存。
- D) 其他?(歡迎留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