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房筆記怎麼寫?首購族必備的 8 項紀錄重點與實用檢查表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最近…嗯,天氣一變冷,就又開始想,好像該有個自己的地方。然後就回憶起以前第一次看房的時候,真的超菜…什麼都不懂,仲介講什麼都點頭說好。😂

回家以後想整理筆記,發現根本亂七八糟,A房子的優點記到B房子去,C房子的缺點又忘了是哪個。老實說,那時候做的筆記,大概只有我自己看得懂,而且幾天後連自己都看不懂了。

所以今天想來聊聊,看房筆記這件事。它聽起來很基本,但真的…嗯,蠻關鍵的。

重點一句話

其實,看房筆記不是要寫得多漂亮,它不是交作業。它的本質是寫給「未來那個腦袋發熱、可能會衝動的自己」看的,幫助你在眾多選擇中保持冷靜,找到真正適合你的家。

看房筆記的 8 個紀錄重點

後來我慢慢學乖了,整理出一些自己覺得一定要記下來的點。跟網路上很多超詳細的清單比,我這個可能比較…隨性一點,但都是血淚教訓。🤧

1. 第一印象與「感覺」

這點很玄,但我覺得最重要。一踏進那個空間,你的第一感覺是什麼?是開闊、明亮,還是有點壓迫?空氣聞起來是什麼味道?是清新的,還是悶悶的潮濕味?先把這些最直觀的感受寫下來。因為數據可以比較,但「感覺」這東西很難回憶,卻又直接影響你未來住進去的心情。

2. 魔鬼細節:水、電、網路

這個超多人會忘!我以前也是。

  • 水壓:去把廚房、浴室的水龍頭都開到最大看看,馬桶也沖一下。水壓小的房子,洗澡會很痛苦。
  • 電源插座:數量夠不夠?位置對不對?我曾經看過一間房,臥室插座都在很奇怪的角落,想到以後要拉一堆延長線就頭痛。
  • 手機訊號:這真的!拜託!一定要在房子每個角落都滑一下手機。從客廳、臥室到廁所。如果訊號只有一兩格,或根本沒有5G,那未來在家上班或追劇會想哭。
在空屋裡,靜下心感受空間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在空屋裡,靜下心感受空間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3. 格局與空間的「可能性」

不要只看房子的「現況」,要去想像它「未來」的樣子。仲介可能會說格局方正,但你要想的是:我的沙發放得下嗎?餐桌要擺哪?現在這個看起來很多餘的儲藏室,有沒有可能打掉,讓客廳變更大? 這些想像,最好能簡單畫在筆記本上,一個很醜的草圖都行。這會比單純的文字紀錄更有用。

4. 窗外看出去是什麼

窗外的風景很好,當然加分。但更重要的是,窗外有沒有「潛在的干擾」? 我看過一間,窗戶正對著對面鄰居的廚房抽油煙機…嗯,這就很尷尬。也看過正對著學校操場的,白天可能會很熱鬧(吵)。把每個窗戶看出去的景象都拍照、註記下來,想像一下早中晚可能發生的情況。

5. 公設與鄰居的「素質」

如果是社區大樓,一定要去公共空間晃晃。

  • 佈告欄:上面是貼一些社區活動,還是滿滿的催繳管理費、抗議漏水的公告?這可以看出管委會的運作狀況。
  • 梯廳、信箱區:乾不乾淨?有沒有人把鞋櫃、雜物堆在走道上?如果連公共區域都亂七八糟,那鄰居的組成可能…比較複雜。
  • 垃圾處理區:去看一下垃圾和回收的處理方式、地點和環境。每天都要面對的事,一定要是你能接受的模式。

6. 周邊環境的「日與夜」

這點很花時間,但絕對值得。如果你對一間房子很有興趣,拜託,一定要在不同時段再去附近走走。 白天很安靜的巷子,晚上可能變成熱炒店一條街。平日下午沒什麼車,上下班尖峰時間可能塞到動不了。去感受一下晚上回家時,路燈亮不亮、安不安全。

7. 錢的兩三事:管理費與隱形成本

除了房價本身,還有一些錢要先問清楚。

  • 管理費:一個月多少?包含什麼? 有些社區管理費不包含垃圾代收費用,要另外買專用垃圾袋之類的。
  • 公共基金:可以的話,問問社區的公共基金還有多少。 如果餘額很低,代表未來社區有大型修繕(例如換電梯、洗外牆)時,住戶可能需要另外集資一大筆錢。
  • 預計的裝潢或維修:房子有沒有什麼地方是你一看就知道「這搬進來一定要花錢處理」的?例如舊窗戶、老舊的廚具。先有個底,才不會超出預算。
用數位工具搭配最直覺的手繪,才能完整記錄房子的細節。
用數位工具搭配最直覺的手繪,才能完整記錄房子的細節。

8. 官方文件 vs. 現實:不動產說明書

看到喜歡的房子,準備要談之前,一定要跟仲介要「不動產說明書」來看。 這是法律規定要給你的,裡面會有很多房屋的詳細資料。

這裡我想特別提一下,台灣的《不動產說明書》規定要揭露的項目其實蠻詳細的,像是產權狀況、周邊半徑300公尺內有沒有嫌惡設施(比如加油站、墓地),或是有沒有發生過兇殺或自殺等非自然死亡事件。 這點跟國外比,算是對買方蠻有保障的。

不過,各地規定還是有差。例如在美國,某些州會特別要求賣方揭露房子有沒有用過含鉛油漆、或是不是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高風險區。 而台灣的「不動產說明書」雖然有周邊環境欄位,但重點比較是放在設施,對於淹水紀錄這類,是後來才慢慢加強的。 所以,除了看說明書,自己還是要多做功課,比如查一下該地區的淹水潛勢圖之類的,不能只依賴一份文件。

數位筆記 vs. 紙本筆記,哪個好?

嗯…這沒有標準答案,看個人習慣。我自己是混合使用,各有好壞。

工具類型 優點 缺點
數位筆記 App (像 Notion, Evernote) 優點喔...大概就是照片影片都能直接塞進去,不會搞混。然後搜尋很方便,打個關鍵字,所有相關的房子就都跳出來了。 缺點嘛...就是打字慢,而且看房當下,一直低頭滑手機好像有點...不太禮貌?而且畫格局草圖很不方便。
傳統紙本筆記本 紙本的好處就是快、直覺。隨手畫個格局、記個尺寸,超方便。而且那種手寫的感覺,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比較容易加深印象。 缺點就很明顯啦,照片要另外存,回家還要對半天。而且寫錯了塗改很醜,筆記本一多,要找某一間的資料也很麻煩。
我的混搭作法 我後來都這樣:現場用小筆記本快速記重點、畫草圖、寫下直覺感受。同時用手機狂拍照、錄影。回家後,再全部整理到 Notion 裡,把照片跟手寫筆記的重點整理在一起,做成一個完整的資料庫。這樣就不會亂了。
有些小瑕疵,需要自己動手用手電筒才會發現。
有些小瑕疵,需要自己動手用手電筒才會發現。

給首購族的簡易審核清單

如果真的不知道從何開始,這裡有個超簡易的版本,可以直接複製到你的備忘錄裡,至少不會漏掉最關鍵的項目。

  • 【基本資料】
    • 地址:
    • 總價 / 單價:
    • 權狀坪數 / 室內坪數:
    • 屋齡 / 樓層:
    • 管理費:
  • 【內部狀況】
    • 採光 / 通風感覺如何? (東曬/西曬?)
    • 漏水 / 壁癌 / 裂縫? (記得看天花板、牆角、窗邊)
    • 水壓強弱? (廚房/浴室都要試)
    • 手機訊號? (4G/5G,每個房間都要測)
    • 格局圖 (隨手畫) & 傢俱擺放想像
  • 【外部環境】
    • 窗外看出去是什麼? (視野/噪音/隱私)
    • 社區公設 & 管理狀況? (佈告欄/梯廳/垃圾場)
    • 白天 / 晚上鄰里氣氛? (自己要去繞一圈)
    • 附近有什麼嫌惡設施? (宮廟/高壓電塔/市場...)
  • 【個人感受】
    • 一進門的直覺? (喜歡/不喜歡/還好)
    • 最喜歡的點?
    • 最不能接受的點?

買房子真的很累,但也是一個更認識自己的過程。筆記寫得好,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在重要的決定面前,能給自己多一點點的篤定和安心。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那個...嗯,屬於自己的,舒服的地方。☕


聊一聊吧:

大家看房的時候,有沒有什麼自己獨特的「怪癖」或必看的重點?例如一定要聽聽樓上的聲音,或是一定要聞聞看衣櫃裡的味道?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Guest 2025-10-20 Reply
    上次帶客戶看房,嗯,手機真的是救命…真的。因為那天一次就跑三間房,進了第二間我腦袋有點斷線,不太記得剛剛看的哪個窗戶長什麼樣。現場其實我就是直接邊拍照邊講重點 - 像是樓層幾樓、隔壁棟距離多遠這種,其實也沒漏掉。然後回頭整理資料,才發現連什麼管理費、雜費都能馬上補上。以前真的只會記住總價,其他細節一樣沒了。有點在想啦,這樣一直下去好像不太行喔,是不是該想辦法搞一套記錄東西的新工具?因為案子一多,真的會亂掉。有些照片、備註,搞到最後連自己都分不清是哪間的……熬夜在家再補資料也常常搞到頭昏腦脹。
  2. Guest 2025-09-22 Reply
    作為房仲界的老鳥,我超推這種多角度記錄!真的,現場資訊亂糟糟,手機就是救星。尤其買房這種大事,多拍幾張、錄幾段,回家慢慢整理,絕對不會後悔!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