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行動建議 - 提升對金權政治議題的實際參與感與影響力
- 每月至少主動關心一次地方預算公開資料,標記看不懂或疑問處。
親自追蹤預算流向,能察覺資源分配不均,避免被特權決定生活。
- 參加線上/實體公民討論會,每半年發表一則自身觀點。
持續表達意見,有機會讓政策規劃者聽見多元需求,不再只是圍觀群眾。
- 遇到政黨、企業推案時,花5分鐘查閱背後捐贈或利益揭露紀錄。
辨識金錢關係網絡,有助判斷政策是否被財團左右,自主做選擇。
- *每週設定10分鐘瀏覽兩種不同立場的新聞評論*
*打破資訊同溫層,更容易抓住真正的爭議核心,不盲從情緒口號*
翻舊帳革命真的平權?還是同一批有錢人在玩
# 新美國革命:現代民主2.0
說真的,最近常聽到有人講,這個國家啊,好像又到了非得搞點什麼變動的時候。你不覺得嗎?嗯,公民權利現在被擺到檯面上來討論,幾乎成了所有爭吵的核心。我是說,那些有錢的寡頭過去靠著金錢左右政策──哎呀,每次想到這裡就想起某些新聞,不過還是拉回來重點好了──總之,有人覺得必須用法律把這些原則寫死,不然所謂美國民主只會一直原地打轉。是不是有點矛盾?但「真正優秀的美國」在某些人的想像裡,大概也離不開這種畫面吧。
話講回來,我們好像正卡在一場文化大翻修當中,有些觀察者(他們誰啊?)強調,人類社會如果再不趁早清算一下前250年累積下來那些麻煩障礙……喔對,250年耶,其實我自己數學很差,不太確定到底是哪一年開始算,但管他的,只要能推動更好的政府體制就行。嗯,有時候滑手機都懶,更別說參與什麼改革,但偏偏眼下每個人都得思考自己要不要跳進去,一直拖著也沒人等你。不跟上改變嘛,就只能被甩在後頭。
至於那些正處於危機或者制度挑戰的人——唉,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多多少少踩在線上——總歸還是要做出自己的決定。有時真希望有人幫我選,可惜沒有啦。無論什麼代表或高層人士,都不能百分百替我們作主;所以啊,那句老掉牙的話又繞回來了:民主,本身也許就是一種不得不自己承擔、同時又帶著點期待感的選項,好像只能這樣了。
說真的,最近常聽到有人講,這個國家啊,好像又到了非得搞點什麼變動的時候。你不覺得嗎?嗯,公民權利現在被擺到檯面上來討論,幾乎成了所有爭吵的核心。我是說,那些有錢的寡頭過去靠著金錢左右政策──哎呀,每次想到這裡就想起某些新聞,不過還是拉回來重點好了──總之,有人覺得必須用法律把這些原則寫死,不然所謂美國民主只會一直原地打轉。是不是有點矛盾?但「真正優秀的美國」在某些人的想像裡,大概也離不開這種畫面吧。
話講回來,我們好像正卡在一場文化大翻修當中,有些觀察者(他們誰啊?)強調,人類社會如果再不趁早清算一下前250年累積下來那些麻煩障礙……喔對,250年耶,其實我自己數學很差,不太確定到底是哪一年開始算,但管他的,只要能推動更好的政府體制就行。嗯,有時候滑手機都懶,更別說參與什麼改革,但偏偏眼下每個人都得思考自己要不要跳進去,一直拖著也沒人等你。不跟上改變嘛,就只能被甩在後頭。
至於那些正處於危機或者制度挑戰的人——唉,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多多少少踩在線上——總歸還是要做出自己的決定。有時真希望有人幫我選,可惜沒有啦。無論什麼代表或高層人士,都不能百分百替我們作主;所以啊,那句老掉牙的話又繞回來了:民主,本身也許就是一種不得不自己承擔、同時又帶著點期待感的選項,好像只能這樣了。
少數特權與金錢買政策,然後呢?
美國公民要想真正實現那種「人民革命」,坦白說,遇到的麻煩還真不少。這條路……唉,不是說走就走的。但如果有機會讓更多人早點動起來,也許啦,也許什麼進步、什麼公平正義,會稍微快一點靠近——但我也搞不清楚這到底是不是太天真的想法。
其實,所謂「對所有人都公平」的權利(他們愛用英文Equitable這個詞,就是「公平且無偏見」那種),理論上很誘人啦,可惜自由從來不是免費贈送,每個人總要背上一些自己的責任。只是現在嘛,有錢人的負擔比例跟他們能做的事比起來,講直白一點:真的太輕了。不過欸,我講這些又覺得自己像在碎念,但特朗普和馬斯克老被拿出來當例子——就是那種,「有財富的人自帶特權光環」的典型樣板。
嗯,美國法律原本規定上的特權應該與財富脫鉤才對吧?可實際情況多少還是扯得上關係。有時候我都懷疑,到底有誰敢大聲否認。然後你再看一些觀點,他們甚至認為美國革命根本沒在改變公民權結構。「美國革命並未用一個公平制度取代原有剝削體系,也沒有放棄或徹底重新分配給任何弱勢群體大量權力及財富。」(唉,出處就在 https://theemancipator.org/2024/07/02/topics/histories/what-to-the-american-is-revolutionary/ ,反正網路隨手查得到。)
拉回主題,如果認真挖掘一下當年從英國轉移過來那些資產,大致可以發現,那時的大把鈔票跟話語權其實還是牢牢攥在極少數人手裡。哎呀,每次寫到這裡就忍不住想,是不是社會結構本身就沒啥變呢?算了,我暫時先停筆好了。
其實,所謂「對所有人都公平」的權利(他們愛用英文Equitable這個詞,就是「公平且無偏見」那種),理論上很誘人啦,可惜自由從來不是免費贈送,每個人總要背上一些自己的責任。只是現在嘛,有錢人的負擔比例跟他們能做的事比起來,講直白一點:真的太輕了。不過欸,我講這些又覺得自己像在碎念,但特朗普和馬斯克老被拿出來當例子——就是那種,「有財富的人自帶特權光環」的典型樣板。
嗯,美國法律原本規定上的特權應該與財富脫鉤才對吧?可實際情況多少還是扯得上關係。有時候我都懷疑,到底有誰敢大聲否認。然後你再看一些觀點,他們甚至認為美國革命根本沒在改變公民權結構。「美國革命並未用一個公平制度取代原有剝削體系,也沒有放棄或徹底重新分配給任何弱勢群體大量權力及財富。」(唉,出處就在 https://theemancipator.org/2024/07/02/topics/histories/what-to-the-american-is-revolutionary/ ,反正網路隨手查得到。)
拉回主題,如果認真挖掘一下當年從英國轉移過來那些資產,大致可以發現,那時的大把鈔票跟話語權其實還是牢牢攥在極少數人手裡。哎呀,每次寫到這裡就忍不住想,是不是社會結構本身就沒啥變呢?算了,我暫時先停筆好了。

現代民主的卡住點:為什麼大家都無感
這到底是不是我們現在活著的樣子啊?財富跟權力,欸——真的有被平均地重新分給那些原本沒什麼的人嗎?我覺得好像沒有。答案其實很明顯,不用裝神祕。目前這些掌權的人,唉,他們把政府包裝成一副公平無私的樣子,可是仔細想想,那層表皮隨時都會剝落。嗯,我又想到那種中央集權,讓人喘不過氣。說到當初建國的理由,就是因為反對這種集中在少數人手上的控制嘛。結果搞半天,美國革命到底帶來了什麼?感覺我們離「所有人生而平等」還遠得很,大概還差老遠吧。
## 傳統民主面臨的挑戰
傳統民主現在遇到了一個……怎麼說,有點難纏的困境。我老是忍不住回頭去想:到底是哪裡開始崩掉了?其實很多問題都和科技發展太快有關,一下子就變得超級複雜,不知不覺大家跟不上。而且教育資源分配也沒解決,嗯,就是有人能讀書,有人永遠只能乾瞪眼,社會階級卡死了。不過話講回來,我剛剛是不是扯太遠?
所以民眾慢慢對政府失望透頂,也根本提不起勁去接受政治現狀,好啦,是不是誰都一樣迷惘。然後威權主義看起來突然變得誘人起來,大家以為靠它就能結束混亂。有時候我真懷疑西方民主接下來要怎麼辦才好——整個局勢就是越看越糟心,不知道你會不會也有同感呢?
## 傳統民主面臨的挑戰
傳統民主現在遇到了一個……怎麼說,有點難纏的困境。我老是忍不住回頭去想:到底是哪裡開始崩掉了?其實很多問題都和科技發展太快有關,一下子就變得超級複雜,不知不覺大家跟不上。而且教育資源分配也沒解決,嗯,就是有人能讀書,有人永遠只能乾瞪眼,社會階級卡死了。不過話講回來,我剛剛是不是扯太遠?
所以民眾慢慢對政府失望透頂,也根本提不起勁去接受政治現狀,好啦,是不是誰都一樣迷惘。然後威權主義看起來突然變得誘人起來,大家以為靠它就能結束混亂。有時候我真懷疑西方民主接下來要怎麼辦才好——整個局勢就是越看越糟心,不知道你會不會也有同感呢?
當馬斯克和川普變成一種符號,代表什麼?
如果硬是把川普跟馬斯克這兩個傢伙當成什麼變革代表——雖然老實說,這種「變革」到底是不是多數人要的,我其實有點懷疑啦——他們就像是在拼命鑿出一條通往全新甚至有點激進未來的小徑。唉,這世界走到哪天都讓人感覺挺累的。
那個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嗯,特權份子還是穩坐上頭,富人依舊高高在上沒被怎樣,可其他大部分的人就只能在個人主義掛帥、競爭超級劇烈的氛圍下各憑本事求生存。大家彼此搶資源,他們卻悄悄地把公共服務砍掉──啊我剛剛突然想到昨天晚餐吃了什麼…好像不太對重點,拉回來。
總之,他們一直在操作那種「政府根本沒幫我們做夠」的論述,但實際上只是曲解而已,而且還順便推行些威權色彩濃厚的政策。某些人也許會覺得這招有效吧,可整體看,好處恐怕少於壞處。你細看一下現狀,就發現私人利益跟公共政策之間分界線愈來愈模糊,不禁讓人嘆氣。
所以說,也許傳統民主最大問題之一其實就是「可及性」?不是很確定,只能猜猜。「可及性」在這裡,大概講的是怎麼讓一般民眾更直接感受到公共政策改變帶來的影響。唔,我有時真想知道,如果換個活法,是不是就能解決一切?
那個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嗯,特權份子還是穩坐上頭,富人依舊高高在上沒被怎樣,可其他大部分的人就只能在個人主義掛帥、競爭超級劇烈的氛圍下各憑本事求生存。大家彼此搶資源,他們卻悄悄地把公共服務砍掉──啊我剛剛突然想到昨天晚餐吃了什麼…好像不太對重點,拉回來。
總之,他們一直在操作那種「政府根本沒幫我們做夠」的論述,但實際上只是曲解而已,而且還順便推行些威權色彩濃厚的政策。某些人也許會覺得這招有效吧,可整體看,好處恐怕少於壞處。你細看一下現狀,就發現私人利益跟公共政策之間分界線愈來愈模糊,不禁讓人嘆氣。
所以說,也許傳統民主最大問題之一其實就是「可及性」?不是很確定,只能猜猜。「可及性」在這裡,大概講的是怎麼讓一般民眾更直接感受到公共政策改變帶來的影響。唔,我有時真想知道,如果換個活法,是不是就能解決一切?

人民的參與感,政策觸及不到的日常裂縫
這種影響吧,唔……有時候你會更強烈地感受到,是因為直接參與了什麼,或者說,你被賦予了一點責任感。其實啊,政府本來就是靠這樣的機制運作,但老實說,我還是忍不住想問,到底是哪裡讓大家覺得這個制度沒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嗯,好像每次聊到這裡就有一種無力感。
## 公共政策中的私人利益
欸,不過講回來啦,政府真的很依賴大型企業喔──畢竟誰都不想明著對公民加稅(雖然最後還不是我們在付)。所以你想想看,政策到底會傾向什麼方向?多半嘛,當然不是個人權利啊。私企跟利益團體會砸錢進去,希望政策制定者能站在他們那邊。唉,其實這根本沒分什麼黨派,不論哪個政黨都樂得參一腳,他們只要能推自己那套議程就行。有時候想到這裡突然覺得——啊,我是不是又離題了?好啦拉回來,總之問題就在於這些資金和立場相互糾纏。
## 公共政策中的私人利益
欸,不過講回來啦,政府真的很依賴大型企業喔──畢竟誰都不想明著對公民加稅(雖然最後還不是我們在付)。所以你想想看,政策到底會傾向什麼方向?多半嘛,當然不是個人權利啊。私企跟利益團體會砸錢進去,希望政策制定者能站在他們那邊。唉,其實這根本沒分什麼黨派,不論哪個政黨都樂得參一腳,他們只要能推自己那套議程就行。有時候想到這裡突然覺得——啊,我是不是又離題了?好啦拉回來,總之問題就在於這些資金和立場相互糾纏。
企業、政黨、預算大餅…誰說了算,其實都沾手
嗯,說到這個,其實要讓私人利益沒辦法隨意影響公共政策,真的得把相關的限制寫進法律裡才行。唉,有時候會想,這麼講會不會太理想主義?但如果你不設下規範,那未來貪腐政治體制出現的機率只怕更高。好吧,我老是想到那些歷史案例,比如美國獨立革命——大家都說那是公平權利第一次被彰顯嘛,可現在「新美國革命」似乎也不得不去面對怎樣才能確保公共政策別再被私人利益過度操弄。欸,我是不是扯遠了?算了,再拉回正題。
## 科技帶來的自我感受
說真的,科技推動了一種很強烈的自我感受現象,就是因為方便啊。誰不愛便利呢?可是對多數人來講,「政府」本身就很難變成什麼輕鬆談論的話題;然後,不知怎地,科技又讓整個社會養成一種集體冷漠…有點像「反正我搞不懂,就不要碰比較省事」。這種心態也不是全無理由啦,畢竟科技真的能把一些原本複雜、麻煩到讓人生厭的責任給簡化掉——所以有些人才覺得傳統民主制度受到挑戰。不過(等一下我剛剛是不是快失焦了?),還是得承認這套系統以前勉強穩定,但現在看起來越來越不像理想中的那回事。
其實,每當看到科技加劇大家對政府效率低落的不滿時,都忍不住在心裡嘀咕:大概西方民主此刻正處於某種困局吧。有錢人的優勢配上科技造成的特權,很可能會讓社會隔閡變得更明顯。我好像又開始碎念,但…反正就是這樣啦,你懂我的意思吧。
## 科技帶來的自我感受
說真的,科技推動了一種很強烈的自我感受現象,就是因為方便啊。誰不愛便利呢?可是對多數人來講,「政府」本身就很難變成什麼輕鬆談論的話題;然後,不知怎地,科技又讓整個社會養成一種集體冷漠…有點像「反正我搞不懂,就不要碰比較省事」。這種心態也不是全無理由啦,畢竟科技真的能把一些原本複雜、麻煩到讓人生厭的責任給簡化掉——所以有些人才覺得傳統民主制度受到挑戰。不過(等一下我剛剛是不是快失焦了?),還是得承認這套系統以前勉強穩定,但現在看起來越來越不像理想中的那回事。
其實,每當看到科技加劇大家對政府效率低落的不滿時,都忍不住在心裡嘀咕:大概西方民主此刻正處於某種困局吧。有錢人的優勢配上科技造成的特權,很可能會讓社會隔閡變得更明顯。我好像又開始碎念,但…反正就是這樣啦,你懂我的意思吧。

如果法律沒管住財團,你能期待什麼改變嗎
為什麼政治極化會變成現在這樣?其實我有時候也說不太清楚,但,嗯,好像誰都能感覺到這股拉扯。假設把民主黨當成那個過去50年以來、一直撐著傳統民主體制的角色吧——然後你看,依據那些跟富裕階層還有科技相關的分析,也就比較容易明白,欸,他們怎麼慢慢失去了原本的支持。
講真的,那些早已適應現行制度的人,大多數下意識會想保住它,就像人很難放棄熟悉的東西一樣嘛。結果這就直接構成了分歧的一端。我突然想到上次看新聞時,有人講到類似的狀況,不過我忘記細節了,嗯還是回來主題好了。在民主制度裡面,照理說大家都可以提出自己相信的主張,也是因為這樣才讓民主顯得格外重要——至少聽起來是如此啦。
但問題在於,大部分民眾其實根本沒有徹底弄懂政府到底怎麼運作。有時候我自己也搞混(唉)。他們在評價政府效能時,很自然地會直接連結到政策對生活造成什麼影響,而不是深究那些複雜程序或理念。所以,上一次選舉很多人跑去投票,可能也多少因為覺得民主黨好像表現挺無力的。他們認定民主黨只是死守著一套已經對自己沒啥用處(或者說,看起來如此)的體系。
如果再換個角度,把共和黨視作擁抱激進新未來的一方,那麼對於那些壓根兒不信任政府、甚至覺得政府完全沒幫助的人而言,共和黨就顯得特別有吸引力。有趣的是,有些評論甚至認為,共和黨早已讓政黨趨近極端化,吸引了一批熱衷權勢或者根本搞不清狀況的人。不過他們所謂追求自由,在某些觀察者眼中,其實只是建築在自家利益之上罷了,不管後果如何。好吧,我又忍不住多嘴了。但大致意思就是如此。
講真的,那些早已適應現行制度的人,大多數下意識會想保住它,就像人很難放棄熟悉的東西一樣嘛。結果這就直接構成了分歧的一端。我突然想到上次看新聞時,有人講到類似的狀況,不過我忘記細節了,嗯還是回來主題好了。在民主制度裡面,照理說大家都可以提出自己相信的主張,也是因為這樣才讓民主顯得格外重要——至少聽起來是如此啦。
但問題在於,大部分民眾其實根本沒有徹底弄懂政府到底怎麼運作。有時候我自己也搞混(唉)。他們在評價政府效能時,很自然地會直接連結到政策對生活造成什麼影響,而不是深究那些複雜程序或理念。所以,上一次選舉很多人跑去投票,可能也多少因為覺得民主黨好像表現挺無力的。他們認定民主黨只是死守著一套已經對自己沒啥用處(或者說,看起來如此)的體系。
如果再換個角度,把共和黨視作擁抱激進新未來的一方,那麼對於那些壓根兒不信任政府、甚至覺得政府完全沒幫助的人而言,共和黨就顯得特別有吸引力。有趣的是,有些評論甚至認為,共和黨早已讓政黨趨近極端化,吸引了一批熱衷權勢或者根本搞不清狀況的人。不過他們所謂追求自由,在某些觀察者眼中,其實只是建築在自家利益之上罷了,不管後果如何。好吧,我又忍不住多嘴了。但大致意思就是如此。
科技帶來方便,也帶來冷漠、不耐煩和自以為是
大家老是被灌輸一種觀念,覺得政府換來換去,好像總算會輪到對自己有利的局面吧。但很遺憾,這種期待,嗯,現實裡根本不一定發生。甚至說,很快可能就會失落了——你能想像那種反差感嗎?對,有某個政黨老愛鼓吹一套陌生的民主玩法,大多數人其實也搞不清楚內容,但就莫名地接受了;另一邊則在高喊什麼改革、效率、激進進步的口號下,其實偷偷弱化著本來該有的民主機制。唉,其實兩派在道德上還是有差別啦,但是你細看他們推行的一些選擇,又常常讓人摸不到頭緒,好像偏離一般邏輯,可選民還是一樣照單全收。我偶爾也會納悶,他們真的都沒感覺那些矛盾嗎?好啦,不扯遠,那到底有沒有辦法破解這些難題呢?
## 現代民主2.0
想過沒有,如果乾脆設計出專門給民意代表和選民互動用的 App,是不是可以把直接民主拉近一點現實?欸,我突然想到,以前有人做過投票網站,但……好像沒什麼人在乎。拉回來說,這個應用程式假如做得到,可以讓大家追蹤和自己住的地方或整個國家相關的重要政策議題,也方便直接聯絡自己的代表。然後還能看到時事摘要──我平常其實很懶得看新聞,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這樣。另外,如果那 App 還能定期推播一些輕鬆但又帶資訊量、甚至帶點娛樂感的公共政策解說,你說是不是會比較願意打開來看看?畢竟現在社群媒體那麼發達,政府如果技術跟不上時代,被罵也是剛好而已。不過公共政策討論嘛,我可不是建議弄成「網紅教學」那樣無腦簡化,只是希望大家多少可以抓住重點,要不然誰真的懂那些條文啊?
## 現代民主2.0
想過沒有,如果乾脆設計出專門給民意代表和選民互動用的 App,是不是可以把直接民主拉近一點現實?欸,我突然想到,以前有人做過投票網站,但……好像沒什麼人在乎。拉回來說,這個應用程式假如做得到,可以讓大家追蹤和自己住的地方或整個國家相關的重要政策議題,也方便直接聯絡自己的代表。然後還能看到時事摘要──我平常其實很懶得看新聞,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這樣。另外,如果那 App 還能定期推播一些輕鬆但又帶資訊量、甚至帶點娛樂感的公共政策解說,你說是不是會比較願意打開來看看?畢竟現在社群媒體那麼發達,政府如果技術跟不上時代,被罵也是剛好而已。不過公共政策討論嘛,我可不是建議弄成「網紅教學」那樣無腦簡化,只是希望大家多少可以抓住重點,要不然誰真的懂那些條文啊?

兩邊對立互罵,但其實彼此都沒講清楚真問題
最近我一直在想「接觸」這個詞,嗯,就是那種民主制度下人跟體制之間的碰撞。說起來,現在很多國家都在嘗試改革嘛,又有科技幫忙,好像大家參與感會變強。可是,欸,我是不是太理想化?反正,有些人會覺得這種構想太激進了吧。但講到國家安全…其實也不是不能討論啦,一堆人在吵,可我們手上早就握有資安技術一大把,所以理論上民眾和代表互動應該算是蠻安全的,不至於全然裸奔在風險前。
唉,我自己為什麼老是覺得這套模式可能行得通呢?大概就是因為它讓普通人更能理解政府到底做了什麼事情。欸對了,我承認我偏心啦——總希望民主進步點,人權啊、還有那些快速變動的科技環境,政府最好趕快跟上腳步。不過話說回來,要是哪天政府真的適應不良,被科技甩開,那傳統式民主也許就不斷冒出更多新問題。我剛才是不是跑題?啊對,就是…如果沒跟上時代,整個社會被腐敗政權盤據也是很可怕的。
其實仔細看現在,各種科技已經和生活黏成一團,你要執政哪能裝作沒看到。所以偶爾我就在想,如果現有政權已經走到極端負面那一步,是不是代表們也該用點突破性的手法回擊一下?或者至少讓人民掌點主導權吧。嗯,有什麼不能試試看的理由嗎?好吧,我只是隨口念念,但這類問題還真揮之不去耶。
唉,我自己為什麼老是覺得這套模式可能行得通呢?大概就是因為它讓普通人更能理解政府到底做了什麼事情。欸對了,我承認我偏心啦——總希望民主進步點,人權啊、還有那些快速變動的科技環境,政府最好趕快跟上腳步。不過話說回來,要是哪天政府真的適應不良,被科技甩開,那傳統式民主也許就不斷冒出更多新問題。我剛才是不是跑題?啊對,就是…如果沒跟上時代,整個社會被腐敗政權盤據也是很可怕的。
其實仔細看現在,各種科技已經和生活黏成一團,你要執政哪能裝作沒看到。所以偶爾我就在想,如果現有政權已經走到極端負面那一步,是不是代表們也該用點突破性的手法回擊一下?或者至少讓人民掌點主導權吧。嗯,有什麼不能試試看的理由嗎?好吧,我只是隨口念念,但這類問題還真揮之不去耶。
手機app救民主?或者只是換個方式沉默
唉,現在的公共政策啊,愈來愈像在玩一場只看規則不管人心的遊戲,我都快搞不清楚自己是在讀什麼法條還是被催眠。欸,不過,這種感覺其實也沒什麼新鮮,畢竟身邊的人好像對政策新聞越來越無感,有時還會誤信一些莫名其妙的小道消息。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嗯,好啦,拉回正題。
據說,如果這情形一直拖著不變——就是公眾繼續冷淡或吸收錯誤資訊——有些觀點認為民主國家可能會再往下掉一階梯。然後呢,那個權威主義嘛,大概就會更猖獗吧。我有時候想,是不是大家都累了才讓現狀變成這樣?但又怕自己太悲觀。
話又說回來,如果現在美國人民能稍微團結點,一起動點腦筋(雖然我不知道怎麼做到),好像真的有機會拆掉那些財富階層在政府裡設下的重重障礙。唔,有人把特朗普跟馬斯克當成那種私人利益進入政府、金錢過度影響政務的代表人物,其實仔細想還挺合理——只是每次看到他們上新聞,我就頭痛。不過得說回來,目前,美國改革正是個關鍵時刻,大夥都在談新一輪什麼轉型之類的。
如果真的推得動,也許民主程序能貼近現代需求一點,不然老是卡在陳年舊制誰受得了?至於未來嘛,希望吧,可以讓權利發展多一點公平性……雖然我偶爾真的懷疑,到底有沒有那天。
據說,如果這情形一直拖著不變——就是公眾繼續冷淡或吸收錯誤資訊——有些觀點認為民主國家可能會再往下掉一階梯。然後呢,那個權威主義嘛,大概就會更猖獗吧。我有時候想,是不是大家都累了才讓現狀變成這樣?但又怕自己太悲觀。
話又說回來,如果現在美國人民能稍微團結點,一起動點腦筋(雖然我不知道怎麼做到),好像真的有機會拆掉那些財富階層在政府裡設下的重重障礙。唔,有人把特朗普跟馬斯克當成那種私人利益進入政府、金錢過度影響政務的代表人物,其實仔細想還挺合理——只是每次看到他們上新聞,我就頭痛。不過得說回來,目前,美國改革正是個關鍵時刻,大夥都在談新一輪什麼轉型之類的。
如果真的推得動,也許民主程序能貼近現代需求一點,不然老是卡在陳年舊制誰受得了?至於未來嘛,希望吧,可以讓權利發展多一點公平性……雖然我偶爾真的懷疑,到底有沒有那天。
